其他地區 乃波山 遠眺乃波山(Mt. Nebo) 一、地理介紹 乃波山座落於約旦河東岸(Transjordanian)高原、Madaba往西七公里的Faysaliyah村莊旁。乃波山的東邊是Afrit河谷(延伸到el-Kanisah河谷),南邊是Judeideh河谷,往北是en-Naml河谷,而更北則是Ayoun Mousa河谷。乃波山西側與約旦河谷相連。 乃波山最高峰位在Belqa高原,海拔八百公尺以上。其他的山峰略低,但全部超過海拔七百公尺。其他的山峰中最具有歷史意義的是,位於西邊海拔710公尺的Siyagha和東南邊的海拔790公尺的el Mukhayyat。山中有數條全年奔流的瀑布:Ayoun Mousa and Ain Jemmaleh在北邊,南邊則有Ain Judeideh, Kanisah and Ain Hery。 乃波山的地形有如一個獨特且天然的觀景台,可供鳥瞰聖地和南約旦的風光。向南邊看,整個環視區域可以囊括死海和猶大曠野;向西邊看可以看到約旦河谷以及猶太和撒瑪黎雅境內的山地,並包括北邊的歐瑟亞先知埋葬地(Jebel Osha)和Zerqa河谷的南側。附近安曼(Amman)的山丘清楚可見,與山丘交界的Hesban高原和Mushaqar也在視線之內。 天氣好的時候,在乃波山光憑肉眼即可辨識白冷城和附近的大黑落德堡(Herod’s fortress of Herodium),視野從耶路撒冷橄欖山的建築直到Ramallah。不但可以清楚地辨識死海旁約旦河谷的Qumran,還可以見到耶里哥平原、Shunet Nimrin、Shueib河谷的水壩和Kafrein河谷、Tell er-Rameh-Livias、Tuleilat el Ghassul和Suweimeh。靠近高原邊上,也就是接近歐瑟亞先知被埋葬地的El Salt Iraq山丘可見到el-Amir。 乃波山(阿拉伯語:جبل نيبو Jabal Nībū; 希伯來語:הַר נְבוֹ Har Nevo)是約旦的一個山嶺。聖經中提到,這是梅瑟得以觀看他永遠不會進入的應許之地的地點。從乃波山頂可以看到聖地的全景,約旦河西岸的耶利哥,在晴天甚至可以看到耶路撒冷。 圖為看板上顯示著從乃波山到各個地點的距離。 二、聖經和朝聖者傳述的乃波山 乃波山上散落的史前時代的石碑和石柱,無聲地見證著人類在此山脈長久居住的歲月。然而,令乃波山真正出名的緣由是《申命紀》中記載發生於此地的事件:先知梅瑟去世之地。 直到拜占庭帝國時期,「乃波」這個名字除了指山脈之外,也指座落在el-Mukhayyat山峰的村莊碉堡。這個古老的村莊與其他城市,例如摩阿布(Moab)的Mabada、厄肋阿肋(El Ale)和赫士朋(Heshbon),一同出現在舊約聖經中。實際上,直到今日貝都因人的區域還保留著乃波的名字。早期的基督徒為了永久保留對這個聖經事件的記憶,在Siyagha山峰上蓋了一座紀念梅瑟的教堂。 靠著兩位第四和第五世紀的朝聖者的傳述,考古學家找到了這座教堂的遺跡:其一是知名的朝聖者Egeria(西班牙修女,381-384),另一位是曾任迦薩地區主教的Peter the Iberian(411-491)。主教對於梅瑟紀念教堂的發現,和提倡當地基督徒對教堂的敬禮貢獻良多。 乃波山上紀念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西元2000年聖地朝聖時造訪此地而設的紀念碑 乃波山上的梅瑟紀念碑(Siyagha為遺址的本地名稱,意思是“修道院”) 三、探險家(The Explorers) […]
其他地區
其他地區 馬德巴 馬德巴Madaba(阿拉伯文مادب)是約旦王國Madaba省的省會,位在約旦首都安曼西南方30公哩,入口約有六萬人,是約旦國內人口第五大城市。最為人所知的是其拜占庭式和伊斯蘭式(AD660-750穆斯林王朝的第一位國王)的馬賽克,一幅特大的拜占庭時期的馬賽克巴勒斯坦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圖。 馬德巴(Madaba)著名的「馬賽克地圖」,大概完成於第六世紀,被保留在希臘東正教的聖喬治堂內的地板上(圖為馬賽克地圖的左半邊一部分)。 歷史 Madaba的悠久歷史可追朔自新石器時期,其市中心曾是摩阿布人的邊境城市,在舊約「戶二一30」和「蘇十三9」都提及過,最早可追朔到銅器時期。在被羅馬和拜占庭王朝(第二到第七世紀)統治時,由羅馬皇帝Trajan設立為阿拉伯省的一部分,以取代由納巴泰王國統治的佩特拉城(Petra)。在伊斯蘭Ummayyad王統治時,Madaba也曾是巴勒斯坦南方的一部分。 在基督信仰內首次為當地派任主教、並有這個城市相關的事件,記載於451年,君士坦丁大帝時期通過的法案上,並由Medabeni省的省會Bostra地區的樞機主教代表Gaiano簽字。 1880年,這個城市遺跡由兩位來自耶路撒冷的義大利神父,帶領90個來自南方Kerak的阿拉伯基督徒家庭重建。同時也開始了考古學的研究,獲致的成果提供了更多可供使用的文獻。 考古學上的發現 第一個馬賽克的發現完全是個意外,在新社區開發時,人們想利用遺跡中方正的石頭。新移入的居民在傳教士的提醒下,意識到他們所發現的馬賽克是多麼的重要,也因此而保存、維護重見天日的馬賽克。 Madaba最著名的馬賽克地圖是在1896年被發現的,一年後公開,引起了全球學者的注意,同時也給當地居民帶來積極正面而且深遠的影響。在Madaba出土的馬賽克古蹟,多數是由Manfredi神父所發現的,本地居民深受Manfredi神父富感染力的熱情所激勵,竟使Madaba成為約旦國中著名的「馬賽克之城」。 在Madaba的北邊是保留最多馬賽克遺跡的地區,在拜占庭伊斯蘭時期,這北方地區是柱廊式羅馬大道的交匯處,可看到地圖上教堂的建築、Hippolytus的官邸、童貞瑪利亞教堂、先知厄里亞教堂及地窖、殉教者Al-Khadir的教堂、被燒得皇宮和Sunna家族教堂。 近看馬賽克地圖的左上方部分 聖喬治希臘東正教教堂(Greek Orthodox Church of St. George)內部。馬賽克地圖保存於教堂地板上。 Madaba的馬賽克地圖 Madaba的馬賽克地圖是這個地區的指標地圖,大概完成於第六世紀,被保留在希臘東正教的聖喬治堂內的地板上。整幅地圖由二百萬顆彩色的石頭組成,地圖描繪出山丘和峽谷、巴勒斯坦地區的鄉村和城市、尼羅河三角洲。這個馬賽克包含了現存最早的拜占庭時期耶路撒冷的圖像、並將該城標示為「聖城」。這地圖提供了許多重要的細節,例如在第六世紀一些重要的地標,包含主要道路(Cardo)或街道中央的廊柱,以及「耶穌聖墓」都清晰可見。這個地圖也是一個學術發展的關鍵,開啟AD70年耶路撒冷毀滅與重建後的實際情景。 在童貞聖母與宗徒的教堂與考古學博物館內,也保存著其他傑出的馬賽克作品:描繪著大量花草植物、魚鳥野獸和奇異怪獸、神話故事中的景致、以及當時人們日常打獵、捕魚和農耕的圖像。此外還有數以百計的第五到第七世紀的馬賽克,散佈在整個Madaba地區。 聖喬治希臘東正教教堂(Greek Orthodox Church of St. George)內部。馬賽克地圖保存於教堂地板上。 聖喬治希臘東正教教堂外的馬賽克地圖看板(Mosaic Map) 新發展 Madaba近來新增一些大學,一個超過600座別墅的新移民區,就興建在距離歷史遺址不遠的地方。科威特的一些企業也開始在馬德巴興建更多的新辦公大樓。 聖喬治教堂的廊柱與牆壁上,有一幅幅的馬賽克畫 聖喬治教堂的廊柱與牆壁上,有一幅幅的馬賽克畫 聖喬治教堂的廊柱與牆壁上,有一幅幅的馬賽克畫 聖喬治教堂的廊柱與牆壁上,有一幅幅的馬賽克畫 聖喬治教堂的廊柱與牆壁上,有一幅幅的馬賽克畫 Previous Next
其他地區 佩特拉 佩特拉(Petra,源自希臘語Πέτρα,原意是「岩石」;阿拉伯語:البتراء)是約旦的一座古城,位於安曼南250公里處,隱藏在阿拉伯谷東側的一條延自死海至亞喀巴灣的狹窄峽谷內,目前最為人所知的是其石雕建築。 地理 Petra的古老名字是Rekem,和Mount Seir相連的死海卷軸曾有記載。此外,Eusebius和Jerome也曾宣稱Rekem是Petra的本名,因為歷史學家Josephus, Pliny the Elder和其他作者都指出Petra是納巴泰人(Nebataeans:說阿拉美語的族人)的首都,以及當時商隊交易的中心。Petra被高聳的岩石與常年流動的溪流環繞包圍,這些天然屏障使她成為安全堡壘,她也由於位居交通樞紐,而控制了古代的主要商業道路:西往迦南、北通Bosra和大馬士革、經由Aqaba和Leuce前往紅海,以及跨越沙漠通往波斯灣等。 考古挖掘已經證實,這個沙漠之城的崛起是因為納巴泰人控制和運用水源的能力而創造了人工綠洲。這個區域不時遭受突如其來的洪水,然而考古證據顯示,納巴泰人利用水壩、水槽及排水管有效地控制了洪水。這些發明所儲存的水使他們得以度過更長的乾旱時期,使得城市的經濟活動更繁榮。 佩特拉(Petra)著名的「寶庫」-卡茲尼神殿(Al Khazneh,又稱the Treasury) 雖然早期接觸Petra人多由南方而來(經由沙烏地阿拉伯環繞Aaron山的路徑,穿過Petra平原而來),或是從北方高地而來,當代來此拜訪的人則大多是由東方來到這個古老景點。這個東方的入口讓人印象深刻,險峻地穿過狹窄、黑暗、只有三到四英呎寬、稱為「箭矢」(Siq)的峽谷。這是一個天然的地理景觀,由於砂岩中的深刻隙縫,經由通往Musa河谷(Wadi)的水流經年累月地川流而過所形成。在這個峽谷的盡頭,就是Petra最經典的遺跡,聳立在沙岩懸崖上精心劈出的「寶庫」(Al Khazneh: the Treasury)。 就在「寶庫」不遠處,Nejr的山腳下是一個宏偉的劇院,這麼設計是為了盡可能把最多的墓盡收眼底,由此處放眼望去,剛好由山谷的出口看向廣大的平原,風景十分令人驚艷。這座圓形露天劇院是被嵌入山腹之中建造的,包含其中的一些墓穴。矩形方正的基座顯而易見,幾乎是三面玫瑰紅的山壁作牆,由很深龜裂分成不同區域,塔頂上並排著由岩石刻成的圓球。(And lined with knobs cut from the rock in the form of towers.) 進入佩特拉不久,還沒到蛇道(Siq)之前,可以看到建於西元前一世紀的墓室(Obelisk Tomb),是一個用堅固岩石雕刻而成的兩層墓室。 蛇道(Siq)入口處 歷史 Petra到底是甚麼時候建造的尚無定論。根據其中陵墓半埃及半希臘的樣式估計,Petra大概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之後,很可能是托勒密王朝時期,即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公元前2世紀末,隨著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國的衰落,納巴泰王國開始興盛。公元106年,納巴泰王國被羅馬帝國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3世紀時,可能是由於薩珊波斯帝國的崛起和紅海海上貿易的興盛,作為陸路交通要塞的Petra漸漸衰落,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11世紀時十字軍東征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統治該地一個多世紀。13世紀末埃及蘇丹拜巴爾一世到過此地。1812年瑞士人J.L.伯爾克哈特是第一個描述該地的歐洲人。 傳統上認定此地當時是分封給Horites人的,他們是厄東人(Edomites)的祖先,洞穴居人的一種,這種穴居的習慣也影響了後來的納巴泰人,形成把過世的人埋在半洞穴的習慣。Petra和舊約中的「塞拉」(Sela)意義相同(意義也是岩石),因此有人認為《舊約》中稱的「塞拉」,即梅瑟出埃及後「點石出水」的地方,很可能就是Petra。但也有學者認為《舊約》中的塞拉只是指岩石,而不是一個城市的名字。由於語意不清,我們無法證實舊約是否提到過Petra。有些阿拉美語的文獻紀載Petra的東南方,叫El-ji的村落才是當時的首都,藉由附近的村落名字,也很難確定當時所稱的這些地方是哪裡。 更令人興奮的是,透過對墓穴內部的研究,確定了最早納巴泰人在此定居的證據。納巴泰人和希臘羅馬的墓是二種明顯不同的形式。早期的時候,納巴泰的是簡單有門的塔門墓,用高塔和高牆的裝飾,如同活人住的一般。經過不同時期的演變,納巴泰人已融入了當地,以及部分埃及人和希臘人的特色,然而許多原始特色後來也消失了,而逐漸變成精巧的羅馬廟堂式。這些時期很難播清楚地鑑定畫分,原先最簡單的墓是希臘前期的最好證明,但時間最早的也不會早於西元前六世紀。 大量的塗鴉和題字(主要是名字、祝賀語)證明,納巴泰人的文明發展極早而且散布廣泛,他們的文化甚至遠至北方的死海。特別的是,廟宇中沒有題字。名字分析顯示,納巴泰文化包含不止一個種族。不過除了這些之外,就再沒有納巴泰其他遺物或文學倖存了。最早提及納巴泰人的參考資料來自Diodorus Siculus撰寫的書籍,他認為納巴泰將貿易路線和其貨物來源視為商業機密,所以傳說中的相關資料是不實的,卻被外人輕信。Diodorus Siculus認為,納巴泰人擁有一萬個戰士的強大部落,在阿拉伯遊牧民族中算是相當傑出的。不同於其他部落發展農業、修理房子、和酒的使用,他們使牧人可在「幸福阿拉伯」(Arabia Felix,今葉門)交易乳香、沒藥來經營海港業務;亦在埃及交易死海的瀝青。旱地是他們最佳的守護者,因為在多岩、泥的土壤開鑿的樽形蓄(雨)水塔也是優良的藏身地,並且易於伏擊侵略者。納巴泰人的貿易擴張,帶來遠至紅海的文化交互影響。在Petra崇拜的神都歸納巴泰人的神「獨沙拿」(意議「山神」)和al-Uzza(「強者/最有勢力者」)管理。 之後統治當地的有希臘人、埃及人和敘利亞人。明顯的指出這個年代是埃及仆托勒買王朝(Ptolemies),約在西元前二世紀當埃及仆托勒買王朝和色婁基(Seleucid)王朝同時衰退後,納巴泰王朝就興起了。在Aretas III Philellene,85到60BC年之間,官方錢幣開始發行,劇場可能就是當時開發的,Petra在當時必定是被視為希臘的城市之一。當Aretas IV Philopatris(9BC-AD40)統治時,可能由於技術到達了頂尖水準,因此許多完整的墓被推估為屬於這個年代。 佩特拉(Petra)因其赤褐色砂岩的色彩聞名,岩石隨著不同時間的日照,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變化,褐色、紅色、淺藍、橘紅、黃色、紫色和綠色等,岩石的表面形成螺旋形和波浪形的顏色曲線,令人驚嘆,因此又有「玫瑰之城」之美譽。 佩特拉(Petra)蛇道細長的狹縫,鬼斧神工。 文化 在輝煌的希臘文化影響下,Petra在100BC年迅速建造,人口急增至兩萬人。 […]
其他地區 阿克城中世紀聖殿騎士會士地底通道 阿克(Acre)古十字軍城堡遺跡 以色列西北部地中海沿岸有一個風景優美的廣大海灣,南端是以色列第三大城海法市(Haifa),北端則是著名古城Acre,距離黎巴嫩邊境僅十公里左右。Acre是一個具有5000年歷史的古城,中世紀時代這個城市的名字是Akko。1219年聖方濟隨著十字軍來到聖地,便是在此登岸,揭開方濟會士800年來在聖地服務的序幕。 從海法(Haifa)巴哈伊花園(Gardens of Bahaï)望向下方濱海的海法城市 十字軍東征是歷史上著名的宗教戰爭,軍隊中都帶有隨軍服務的神職人員,也有軍人來到聖地後因大受感動而加入神職,或自行組織新的修會團體,「聖殿騎士會」(the Templar Order)便是其中相當著名的一個例子。 聖殿騎士會是一個「軍人組成的隱修會」(military-monastic),代表教宗照顧從歐洲前來聖地的朝聖者與病人們。他們最初定居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山上,因而被稱為Templars - 「聖殿的守衛者」。當Saladin於1187年征服耶路撒冷後,聖殿騎士會便轉移駐紮於Acre。從這個時前開始(十二世紀末期),聖殿騎士會的成員便在Acre城西南方建築他們的居所。 今日來到Acre的訪客還可看見他們建造的著名秘密隧道(Templars Tunnel)遺跡。通道西側的盡頭,佇立著聖殿騎士會的中央堡壘。「聖殿騎士會的堡壘是城中最堅固的建築,其主要的部份毗連著海岸線。它的入口處就如同一座堅強的堡壘一樣,有二座堅固的高塔做護衛,每一座高塔的牆壁都厚達28英呎。在主要高塔的二側另外建有二座較小的高塔;每一座高塔的頂端,各站有一隻如牛體型大小的鍍金獅子。」(1291年Acre被包圍之時,住在此地、由漆冬來的聖殿騎士的紀錄) Acre城中世紀聖殿騎士會士(The Templars)地底通道(Templars Tunnel) 阿克(Acre)城地圖解說板 阿克(Acre)城十字軍城堡內部十字交錯的拱形屋頂。 通道的下面部份,是由天然的岩石所鑿成的,而其頂端部分則由鑿石所建,並有著半圓形的拱頂。這條通道是一條連結宮殿到港口間,具有戰略地位的地下秘密通道,從聖殿騎士會堡壘的西方,穿過Pisan Quarter,而通往該城東方的港口,全長350公尺。 這條通道是在1994年被偶然發現的。一位住在此通道上一座公寓裡的婦女,由於抱怨下水道阻塞而引來工人,在檢修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了中世紀聖殿騎士堡壘的地下秘密通道系統。 老Acre發展公司(The Old Acre Development Company)清理該處污泥後,為了便利遊客參觀,對通道作了適度整修。第一階段的工程已經完成,且在1999年的八月正式對外開放。有關當局正計畫繼續進行開鑿與清理工程,直到地下通道原本的終點「Khan Al Umdan」,將來亦將開放給遊客參觀。 阿克(Acre)古十字軍城堡遺跡
其他地區 厄里亞先知峰 加爾默羅會修道院(Muhraqa Monastery)外觀,位於加爾默耳山脈的東南角。 Muhraqah是著名的厄里亞先知和巴耳邪神諸先知對決並奉獻犧牲的地點。此處位於加爾默耳山脈的東南角,海拔482公尺,可以俯視Esdraelon平原。目前已有公路到達此地,由海法市到Muhraqah只有27公里,約需45分鐘車程。 列王紀上第十八章非常戲劇性的報導了整個故事。當時阿哈布為以色列國王,娶了提洛王的女兒依則貝耳為妻,婚後這位邪惡的皇后將巴耳神的崇拜引進以色列國。厄里亞先知為維護信仰而起身抵抗,建議阿哈布王將所有民眾與巴耳邪神的先知們都聚集到加爾默耳山上,並在那裡向巴耳先知們提出挑戰(列上十八21)。由於巴耳先知們不能從天上呼求降火於祭壇,而厄里亞先知卻成功地呼求天主降火焚燒了祭品,因此證明巴耳先知們是假先知,厄里亞於是要求民眾將他們全數殺死於克雄溪畔(列上十八40)。 加爾默羅會修道院前有一尊「厄里亞擊殺假先知」的雕像。 由這段敘述我們得知,這個事件發生於克雄小河附近。因為Muhraqah到海法的路上,沿途山路陡峭,因此這個事件不可能發生於克雄溪谷地區。猶太傳統非常強烈地主張這個事件就是發生於Muhraqah。辣彼Benjamin of Tudela(1165)曾提到加爾默耳山上的厄里亞祭壇;辣彼Jacob of Paris(1228)曾經到訪此處。他們都報導在那裡有十二個石頭的古老紀念碑,代表厄里亞修築的祭壇。從十七世紀以來,許多基督徒,包含加爾默耳聖衣會士,都證實此事。然而後來這些石頭消失於1830到1850年間。 目前的聖堂所在之處原本是一個由巨石開鑿而成的祈禱所。辣彼Jacob of Paris報導伊斯蘭教徒常來拜訪這個祈禱所,並點燃蠟燭向厄里亞表達敬禮。這個建築大概可以回溯至十字軍前期時代,後來成為廢墟。1883年聖衣會士在原址修建了目前的聖堂。 加爾默羅會修道院的聖堂牆上,有一雕塑作品,描述了《列上十九》中天使對厄里亞說:「起來,吃罷!因為你還有一段很遠的路」的故事。 一百多年來,此處都由加爾默耳會士擁有。最近他們重新整修聖堂,安置了一座十二塊石頭的祭台,以紀念厄里亞曾經用來修建祭壇的十二塊石頭(列上十八31)。 此處通往主要道路的斜坡上,可以發現Bir el-Muhraqah,可能就是提供祭獻所需水源之處。稍遠一點可達人口稠密的猶太小鎮Sumaka,從拜占庭時期便有人在此居住。很可能由於此處靠近厄里亞先知獻祭的地方,所以猶太人才移民於此。 加爾默羅會修道院天台漆著指向西方各地的指標。指標有加爾默爾山、地中海、凱撒勒雅、哈德拉等等。
其他地區 加爾默耳山脈 從加爾默耳山(Mt. Carmel)上的加爾默羅會修道院(Muhraqa Monastery)向東方眺望的景色 加爾默耳山脈由以色列北方地中海海灣城市海法開始,向東南延伸長約35公里,寬度變化在5至8公里之間,高度為海拔546公尺。Carmel來自於希伯來文的Kerem El,意思是「天主的葡萄園」,或者更一般性的說是「肥沃園地」。整座山脈有三個部分擁有特別的名字: Rosh Ha-Karmel(Carmel之頭),也被稱為「Carmel之角」(Cape of Carmel),幾乎就是山脈和地中海連接之處,著名的聖衣會海星隱修院(Carmelite monastery Stella Maris)便矗立在此處。 Rom Ha-Karmel(Carmel之頂),山脈最高峰,靠近Isfiya 的Druse村。 Keren Ha-Karmel(Carmel之刺),整座山脈東南邊最高峰,也就是著名的El-Muhraqah所在之處。 聖衣會海星隱修院(Carmelite monastery Stella Maris)內部 在聖經中這座山脈不僅僅具有地理意義而已,更是多產與愛情的象徵:「荒野和不毛之地必要歡樂,沙漠必要欣喜,如花盛開 … 因為它們將獲得黎巴嫩的光華,加爾默耳和沙龍的美麗。」(依三五1-2)「妳的頭顱聳立,好像加爾默耳山。」(歌七6) 然而,加爾默耳山之所以出名,最主要還是由於先知厄里亞,他在此地居住並執行其職務,因此這裡成為天主大能作為發生之所。當地之人稱此地為Jebel Mar Elias(厄里亞先知的山);加爾默耳山區有許多蜂窩般的洞穴,後來厄里叟先知就居住於其中。 從加爾默耳山(Mt. Carmel)上的加爾默羅會修道院(Muhraqa Monastery)眺望東南方耶斯列平原(Jezreel Valley)的景色 加爾默羅會修道院入口 加爾默羅會修道院外觀 加爾默羅會修道院內部祭台 Previous Next
其他地區 默基多 默基多位於海法市的東南邊,Jezreel山谷西邊末端,控制加爾默耳山(Camel)通往地中海與以色列北方的主要大道進口;默基多同時也是南北交通匯聚之處,往南接通埃及,向北到達敘利亞以及亞洲西邊的美索不達米亞。 由於默基多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因此歷史上許多重要戰爭、包含聖經中多次重大戰役都發生於此。從古時聖經時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默基多一直是被許多帝王常攻擊的對象,而它的佔領者自然時常需要防範敵人攻擊。兩千年來的歷史文件和聖經中常常提起默基多,新約中的《默示錄》甚至提到此地將是世界末日時,世上最後戰役的戰場:Armageddon(參閱:默十六16;中文翻譯為「阿瑪革冬」;這個字來自於希伯來文Har Megiddo,意思是「默基多山」)。1925到1939年間對Tel Magiddo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挖掘研究,得到令人驚訝的成果,學者在此發現二十個不同歷史階段的人類居住遺跡,時代則是介於4000BC到400BC之間。 默基多(Megiddo)通往城市外水源的通道 今日來到Tel Meggido參觀的訪客,還可看見「雙輪戰車城市」(Chariot city)設防備戰結構的壯觀遺跡,這是耶穌前第十世紀左右的撒羅滿王所建造,並遺留給以色列後代子孫的城市;此外還有主前十八到十六世紀期間的統治者埃及王朝所建的Hyksos城市的遺跡和客納罕城市。 此地最偉大的一項工程傑作是古老的儲水系統,建造於主前十九世紀,經由以色列國家公園保護局的清理、照顧和管理,今日仍可供人入內參觀。這個特別設計的水道,有如一個大坑道,穿過大岩石沈入120英尺深處,在那裡接到一個長215英尺的隧道,一直通往城市之外的水源(右圖)。這個設施使默基多城在遭受包圍之時,也能確保防衛者得到必須的用水,因為位於城市之外的水源也被城牆掩蓋在地面之下。 接近Tel Meggido的中間地帶是一個儲存穀物的糧倉,建造於主前第八世紀,形狀有如沈入地下的圓桶,順著圓形牆壁的內牆有樓梯蜿蜒直到底部。而在Tel的南方則是一個馬廄的遺跡,大概是主前九世紀阿哈布王(Ahab)所建,部分綑綁馬匹的崗位石栓和石灰岩馬槽至今仍清晰可見。矗立在Tel東方邊緣地帶的則是三個客納罕的神廟遺跡。 默基多(Megiddo)通往城市外水源的通道 默基多的儲存穀物的糧倉,形狀有如沈入地下的圓桶,深約7公尺、直徑約11公尺。 默基多南方的馬廄遺跡 以色列自然國家公園保護局為照顧訪客,有計畫地將整個廢墟規劃出參觀遊覽的小徑,並附上標誌說明,因此就不需要導遊了。當局並在山腳的入口處建立了一座博物館,裡面展覽此地主要的建築模型,以及許多在此發現的重要物件的複製品與相片,包含著名的「默基多象牙製品」,令人印象深刻。 圖示 1.默基多博物館,過去Rockefeller考古研究總部2.撒羅滿王(970-930BC)所建的城市外部城門與樓梯,位於城的北方3.撒羅滿王時期的北城門4.耶穌前十五世紀的北城門5.耶穌前十八世紀的北城門6.耶穌前二十至十九世紀的「聖所」(Holy Precinct)7.銅器時代(4000-3000BC)的神廟遺8.撒羅滿王戰車隊隊長的住所9.一座達味王時期(1006-970BC)的建築物10.以色列王雅洛貝罕(約阿士的兒子)(792-752BC)時代的公共穀倉11.撒羅滿王時期的王宮12.撒羅滿王「戰車衛隊城市」13.城市儲水系統(建於主前九世紀)14.以色列王國時代城牆遺跡15.觀景點
其他地區 約培 基督徒傳統簡介 古時候的約培,雖然岸邊分佈危險的暗礁,卻也形成為一個天然海港,而擁有其重要地位。以色列先後兩次修建聖殿(撒羅滿【編下二15】、則魯巴貝耳【厄上三7】)由黎巴嫩運來所需的杉木,便都是在這個海港上岸,再經由陸路運往耶路撒冷。約培也是著名的約納先知傳奇故事的發生地,約納先知從這裏搭船去塔史爾士,他被鯨魚吞下後,又被吐回約培的海岸(納二11)。宗徒大事錄提到這裏有一群緊密團結、相信耶穌的猶太基督徒,伯多祿曾到此看望他們,帶給他們很大的安慰。伯多祿在這裡復活了塔彼達(宗九36-42),並在皮匠西滿的屋頂上得到神視,看見從天降下一個器皿,器皿中裝了潔淨與不潔的生物,之後他就出發去凱撒勒雅,向羅馬百夫長科爾乃畧以及所有家人宣講福音,使他們悔改並接受洗禮,成為第一個外邦人基督徒(宗十~十一)。 約培(Jaffa)聖伯多祿堂天花板上的聖體光雕像 目前在約培海邊矗立一座教堂,這是西班牙人在1888至1894年所建,以紀念伯多祿在這裏所行的事跡。這座教堂的原址本來是座城堡,正是1251年法王聖路易九世率領第六次十字軍東征時,曾經待過的地方,也是他將方濟會會士帶來約培。現在方濟小兄弟會院的庭園中樹立著一座法王聖路易九世的銅像。1650年開始,方濟會蓋了招待所,接待從港口上岸,日漸增多的朝聖客。教堂中有漂亮的彩繪玻璃,是慕尼黑藝術家F.X. Zettler的作品,另外,還有一個引人注意的果樹形狀木製宣講台,而祭台的繪畫則是Catalan藝術家Talarn的作品,重現聖伯多祿所看見的神視。 約培的聖伯多祿堂 方濟小兄弟會院的庭園中的法王聖路易九世的銅像 約培的聖伯多祿堂內部,祭台上方的繪畫描繪著聖伯多祿祈禱的異相(宗十9-15)。 圖示 1. 聖伯多祿堂2.希臘正教聖彌格堂3.皮匠西滿的家4.Andromeda’s岩石5.亞美尼亞教堂6.建築博物館7.清真寺8.鐘塔9.法國醫院10.希臘正教聖喬治堂11.Melkite聖喬治堂12.聖安東尼教堂13.Coptic Church14.Maronite Church 相關經文:宗九31-十48 祈禱 主啊,聖伯多祿宗徒在祢神聖的教導下,向第一位外邦人宣講福音並使之加入教會。透過聖伯多祿的轉禱,求祢使所有信從於祢至聖福音的人,在祢神聖的王權下獲得恩寵。 請為教會祈禱,求主使所有天主子民感受到主耶穌召叫福傳人員的急迫性,並在聖神的帶領下,成為在新世紀傳播福音的人。我們同聲祈禱。 請為全人類祈禱,祈求聖神光照,使每個人都能時時準備心靈,信從基督信仰。為此我們同聲祈禱。 請為還不認識耶穌基督,但真誠尋求上主的人祈禱,求主使他們能迅速地被主耶穌的和平喜訊觸動,而認識信從祂 ─ 萬物的上主。我們同聲祈禱。 請為身心靈遭受痛苦的人祈禱,願他們能得到救主耶穌的力量,掙脫邪惡勢力的控制,得到耶穌的祝福及治癒。讓我們同聲祈禱。 請為我們自己及我們的家庭祈禱,讓我們在聖地朝聖的路上,得到主的恩寵,並重新發現我們基督徒的召叫,活出基督徒滿全的生命。為此我們同聲祈禱。 天父,祢透過聖伯多祿的行動顯示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的意願。求祢在每個人的心中傾注真理之神,使每個人都順服於祢,經由洗禮而重生,成為祢的子女。以上所求是奉靠主耶穌的名,阿們。
其他地區 凱撒勒雅 凱撒勒雅國家公園從位於南邊的「羅馬劇場」延伸到北邊的「十字軍城市」。含括了拜占庭廣場,黑落德圓形劇場,海角宮廷,澡堂,街市網絡等更多的範圍。我們根據國家公園的簡介略加介紹: 海邊的凱撒勒雅(Caesarea) 1.劇場(The Theatre) 這是在以色列境內所發現的最古老的劇場。建於大黑落德時代,在其後又連續使用了數百年。建造的地點經過精挑細選,以符合當時所能接受的條件。它有兩個觀眾席,可容納4000名觀眾。貴賓席以仿大理石的灰泥裝飾的,且曾數度更新。舞台後方豎立三層樓高、裝飾華麗的牆,作為舞台背景之用。在拜占庭時期末,此劇場被改成一個城堡,但當阿拉伯人征服巴勒斯坦地區後,此劇場就被廢棄了。 位於凱撒勒雅國家公園(Caesarea Maritime)南邊的羅馬劇場(The Theatre) 劇場現在仍作為表演的場地,可容納4000人。 2.海角宮廷(Promontory Palace) 在劇場之西,伸入海中的地區,是已被挖掘出來、令人印象深刻的宮廷遺址,在其西邊有一水池。此宮廷可回溯到羅馬及拜占庭時代。考古學家相信此水池曾一度為此城市的魚市場。 位於凱撒勒雅國家公園(Caesarea Maritime)西南邊的海角宮廷(Promontory Palace) 海角宮廷西邊有一水池,考古學家相信此水池曾一度為此城市的魚市場。 海角宮廷的解說看板 3.黑落德U形廣場(Herodian Amphitheatre) 在此挖掘出土的是一個巨大U形的娛樂結構體,包含一個競技場及數百觀眾座席。這是黑落德所建造,很可能是在羅馬時期作為賽馬、運動集會及娛樂表演之場所。此圓形劇場長250公尺,寬50公尺,原有12排座位,可容納一萬名觀眾。之後,又在它的東邊加了兩列圓柱。其結構是模仿黑落德時期的一種圓形劇場(《猶太古史》XV:341),並可能是猶太史學家約瑟夫(Josephus Flavius)在其名著《猶太戰爭》中所提到的運動場(《猶太戰爭》II:9)。 黑落德U形廣場(Herodian Amphitheatre)(圖片中央直立長方形平坦處沙地為廣場,廣場右邊為一排排斜上的座位席) 黑落德U型廣場附近有許多拱形廊頂 4.街市網絡(Network of Streets) 一段格子形佈局的羅馬及拜占庭城市街道在此被掘出。分隔島(Insulae)分隔了十字形交叉的路。 羅馬及拜占庭城市的街道 5.公共澡堂(Bathhouse Complex) 在黑落德圓形劇場停用後,明顯地在此建了一座豪華的公共澡堂,並佔去了半個分隔島以上的面積。 澡堂是當時重要的社交場所。地上被發掘出馬賽克遺跡。 公共澡堂的解說板 在澡堂區的旁邊發掘出當時的羅馬房屋。這間精美的房屋由兩間房間組成,裝飾有石膏牆、大理石板和馬賽克地板,圍繞兩個柱廊庭院建造。靠東邊牆面是向拜占庭大道開放的商店和工坊。 6.商業區及行政區(Commercial and Administrative Area) 羅馬及拜占庭間隔島南邊的建築是商業區,建在拱頂之上,拱門之下被當做倉庫使用。其中的一個拱室就是Mithras神的神殿(Mithraeum)。 左前方為商業區及行政區 執政者擁有私人的澡堂 7.中古時期之要塞(Fortified Medieval City) 第九世紀時(阿拉伯佔領時期),這裡是一座環繞港口的要塞城市。阿拉伯的城牆是後期加建的,直接建在令人印象深刻的路易九世的要塞上。此要塞周邊圍有城牆及一個九公尺深的乾涸護城河。城牆全長900公尺,高13公尺,包括北門、東門及南門,還有幾個密道。在西南邊建有一港口堡壘,港口堡壘和城市之間被充滿海水的壕溝分隔。 要塞周圍有城牆及護城河 中世紀建築 […]
其他地區 斐理伯的凱撒勒雅 斐理伯的凱撒勒雅(Banias) 赫爾孟泉(Hermon Spring)形成於赫爾孟山腳下海拔2814公尺處,赫爾孟山像是一個海綿,吸納了此處豐沛的雨水及雪水,這些水滲透過石灰岩匯流在山腳下,形成一處處的泉水,這些泉水造成三條主要溪流— Dan, Hermon (Banias), Senir (Hazbani) — 後來匯聚成為約旦河的源頭。 約旦河的源頭在1960年代被定為自然保護區,源頭之一的Banyas spring距耶路撒冷北方約95英哩,在古時這水泉的水源十分豐富,但由於地震造成的斷層重組及赫爾孟山區森林過度開發,水量早已大減。以色列自然公園管理局小心地維護位在自然保護區中的歷史遺跡 — 古老城市Banias ─ 也就是新約聖經中著名的斐理伯的凱撒勒雅。 赫爾孟山支流巴尼亞自然保護區(Hermon Stream Banias Nature Reserve)的地圖解說看板 約旦河源頭之一的位於赫爾孟山支流的巴尼亞瀑布(Banyas Waterfalls) Banias城的遺跡位於戈蘭高地區域的赫爾孟山腳下,雖然並不能確定舊約時代Banyas (Banias) 是否存在,但可以肯定的是此地很早就是一個敬拜神的處所。Banyas最早出現在歷史學家Xenon of Rhodes的書中: 200BC敘利亞軍隊在安提約古三世領導下打敗了埃及軍隊,且佔領了此區域。332BC亞歷山大大帝戰勝後在其領土全盤推行希臘文化,此區域成為敬拜希臘牧羊人的神Pan的重要處所。 20BC,羅馬人將猶大地區賜封給大黑落德,大黑落德在Banyas泉邊蓋了一座神廟獻給羅馬皇帝凱薩奧古斯都。大黑落德死後他的領土一分為三,由三個兒子接管。2BC,他的兒子斐理伯接管北方及戈蘭高地,建立了一個異教徒城市,為了獻給羅馬皇帝而命名為斐理伯的凱撒勒雅,這個城市成為王國的首都持續到阿格黎帕王(Agrippa II)。據記載,阿格黎帕王時代的Banias城的生活富裕奢侈,有巨大的宮殿及充滿雕像的神廟。 巴尼亞自然保護區景觀台可遠眺赫耳孟山(Mt. Hermon) 巴尼亞自然保護區內潘神廟的解說看板 巴尼亞自然保護區內潘神和山林女神Nymphs的庭院(The court of Pan & the Nymphs)(左圖的第3景點) 基督宗教傳統中,此地發生最重要的事件是,伯多祿承認耶穌是默西亞,耶穌立伯多祿為教會的磐石(瑪十六13-19): 耶穌來到了裴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就問門徒說:「人們說人子是誰?」他們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耶穌回答他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 教會傳統也認定此處為耶穌治好血漏婦人之處(路八43-48): 有一個婦人,十二年來患血漏病,把全部家產都花在醫生身上,卻沒有一個能治好她。她來到耶穌後邊,摸了摸衪衣服的繸頭,她的血漏立刻就止住了。耶穌說:「誰摸了我?」眾人都否認,伯多祿說:「老師,眾人都在擁擠著你!」耶穌卻說:「有人摸了我,因為我覺得有能力從我身上出去了。」那婦人看不能隱瞞,就戰戰兢兢地來跪伏在耶穌跟前,把自己摸衪的緣故和如何立刻病好的事,在眾百姓面前說了出來。耶穌遂對她說:「女兒,妳的信德救了妳,平安去吧!」 在基督宗教盛行的拜占庭時代(第四世紀初),此地不再朝拜希臘牧羊人的神Pan,神廟不再興盛,Banyas城仍舊持續發展,新的街道不斷擴建,阿格黎帕王的宮殿變成了澡堂。第七世紀伊斯蘭教徒攻佔巴勒斯坦地區後,Banyas城衰退為一小城鎮。第十世紀時,伊斯蘭教徒大量遷徙進入此地定居,並更名為Banias,這個名字一直保持到今日。猶太人也遷入此區,並將自己整合入耶路撒冷與巴比倫的團體中,Banias在當時也成為是猶太民族一個分支派Karaite sect的重要中心。 巴尼亞自然保護區內的潘神洞(T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