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yland.ccreadbible.org

佩特拉

其他地區

佩特拉

佩特拉(Petra,源自希臘語Πέτρα,原意是「岩石」;阿拉伯語:البتراء)是約旦的一座古城,位於安曼南250公里處,隱藏在阿拉伯谷東側的一條延自死海至亞喀巴灣的狹窄峽谷內,目前最為人所知的是其石雕建築。

地理

Petra的古老名字是Rekem,和Mount Seir相連的死海卷軸曾有記載。此外,Eusebius和Jerome也曾宣稱Rekem是Petra的本名,因為歷史學家Josephus, Pliny the Elder和其他作者都指出Petra是納巴泰人(Nebataeans:說阿拉美語的族人)的首都,以及當時商隊交易的中心。Petra被高聳的岩石與常年流動的溪流環繞包圍,這些天然屏障使她成為安全堡壘,她也由於位居交通樞紐,而控制了古代的主要商業道路:西往迦南、北通Bosra和大馬士革、經由Aqaba和Leuce前往紅海,以及跨越沙漠通往波斯灣等。

考古挖掘已經證實,這個沙漠之城的崛起是因為納巴泰人控制和運用水源的能力而創造了人工綠洲。這個區域不時遭受突如其來的洪水,然而考古證據顯示,納巴泰人利用水壩、水槽及排水管有效地控制了洪水。這些發明所儲存的水使他們得以度過更長的乾旱時期,使得城市的經濟活動更繁榮。

佩特拉(Petra)著名的「寶庫」-卡茲尼神殿(Al Khazneh,又稱the Treasury)

雖然早期接觸Petra人多由南方而來(經由沙烏地阿拉伯環繞Aaron山的路徑,穿過Petra平原而來),或是從北方高地而來,當代來此拜訪的人則大多是由東方來到這個古老景點。這個東方的入口讓人印象深刻,險峻地穿過狹窄、黑暗、只有三到四英呎寬、稱為「箭矢」(Siq)的峽谷。這是一個天然的地理景觀,由於砂岩中的深刻隙縫,經由通往Musa河谷(Wadi)的水流經年累月地川流而過所形成。在這個峽谷的盡頭,就是Petra最經典的遺跡,聳立在沙岩懸崖上精心劈出的「寶庫」(Al Khazneh: the Treasury)。

就在「寶庫」不遠處,Nejr的山腳下是一個宏偉的劇院,這麼設計是為了盡可能把最多的墓盡收眼底,由此處放眼望去,剛好由山谷的出口看向廣大的平原,風景十分令人驚艷。這座圓形露天劇院是被嵌入山腹之中建造的,包含其中的一些墓穴。矩形方正的基座顯而易見,幾乎是三面玫瑰紅的山壁作牆,由很深龜裂分成不同區域,塔頂上並排著由岩石刻成的圓球。(And lined with knobs cut from the rock in the form of towers.)

進入佩特拉不久,還沒到蛇道(Siq)之前,可以看到建於西元前一世紀的墓室(Obelisk Tomb),是一個用堅固岩石雕刻而成的兩層墓室。
蛇道(Siq)入口處

歷史

Petra到底是甚麼時候建造的尚無定論。根據其中陵墓半埃及半希臘的樣式估計,Petra大概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之後,很可能是托勒密王朝時期,即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公元前2世紀末,隨著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國的衰落,納巴泰王國開始興盛。公元106年,納巴泰王國被羅馬帝國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3世紀時,可能是由於薩珊波斯帝國的崛起和紅海海上貿易的興盛,作為陸路交通要塞的Petra漸漸衰落,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11世紀時十字軍東征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統治該地一個多世紀。13世紀末埃及蘇丹拜巴爾一世到過此地。1812年瑞士人J.L.伯爾克哈特是第一個描述該地的歐洲人。

傳統上認定此地當時是分封給Horites人的,他們是厄東人(Edomites)的祖先,洞穴居人的一種,這種穴居的習慣也影響了後來的納巴泰人,形成把過世的人埋在半洞穴的習慣。Petra和舊約中的「塞拉」(Sela)意義相同(意義也是岩石),因此有人認為《舊約》中稱的「塞拉」,即梅瑟出埃及後「點石出水」的地方,很可能就是Petra。但也有學者認為《舊約》中的塞拉只是指岩石,而不是一個城市的名字。由於語意不清,我們無法證實舊約是否提到過Petra。有些阿拉美語的文獻紀載Petra的東南方,叫El-ji的村落才是當時的首都,藉由附近的村落名字,也很難確定當時所稱的這些地方是哪裡。

更令人興奮的是,透過對墓穴內部的研究,確定了最早納巴泰人在此定居的證據。納巴泰人和希臘羅馬的墓是二種明顯不同的形式。早期的時候,納巴泰的是簡單有門的塔門墓,用高塔和高牆的裝飾,如同活人住的一般。經過不同時期的演變,納巴泰人已融入了當地,以及部分埃及人和希臘人的特色,然而許多原始特色後來也消失了,而逐漸變成精巧的羅馬廟堂式。這些時期很難播清楚地鑑定畫分,原先最簡單的墓是希臘前期的最好證明,但時間最早的也不會早於西元前六世紀。

大量的塗鴉和題字(主要是名字、祝賀語)證明,納巴泰人的文明發展極早而且散布廣泛,他們的文化甚至遠至北方的死海。特別的是,廟宇中沒有題字。名字分析顯示,納巴泰文化包含不止一個種族。不過除了這些之外,就再沒有納巴泰其他遺物或文學倖存了。最早提及納巴泰人的參考資料來自Diodorus Siculus撰寫的書籍,他認為納巴泰將貿易路線和其貨物來源視為商業機密,所以傳說中的相關資料是不實的,卻被外人輕信。Diodorus Siculus認為,納巴泰人擁有一萬個戰士的強大部落,在阿拉伯遊牧民族中算是相當傑出的。不同於其他部落發展農業、修理房子、和酒的使用,他們使牧人可在「幸福阿拉伯」(Arabia Felix,今葉門)交易乳香、沒藥來經營海港業務;亦在埃及交易死海的瀝青。旱地是他們最佳的守護者,因為在多岩、泥的土壤開鑿的樽形蓄(雨)水塔也是優良的藏身地,並且易於伏擊侵略者。納巴泰人的貿易擴張,帶來遠至紅海的文化交互影響。在Petra崇拜的神都歸納巴泰人的神「獨沙拿」(意議「山神」)和al-Uzza(「強者/最有勢力者」)管理。

之後統治當地的有希臘人、埃及人和敘利亞人。明顯的指出這個年代是埃及仆托勒買王朝(Ptolemies),約在西元前二世紀當埃及仆托勒買王朝和色婁基(Seleucid)王朝同時衰退後,納巴泰王朝就興起了。在Aretas III Philellene,85到60BC年之間,官方錢幣開始發行,劇場可能就是當時開發的,Petra在當時必定是被視為希臘的城市之一。當Aretas IV Philopatris(9BC-AD40)統治時,可能由於技術到達了頂尖水準,因此許多完整的墓被推估為屬於這個年代。

佩特拉(Petra)因其赤褐色砂岩的色彩聞名,岩石隨著不同時間的日照,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變化,褐色、紅色、淺藍、橘紅、黃色、紫色和綠色等,岩石的表面形成螺旋形和波浪形的顏色曲線,令人驚嘆,因此又有「玫瑰之城」之美譽。
佩特拉(Petra)蛇道細長的狹縫,鬼斧神工。

文化

在輝煌的希臘文化影響下,Petra在100BC年迅速建造,人口急增至兩萬人。

當阿斯摩乃王朝(Hasmoneans:瑪加伯家族抗暴後所建立的王朝)和色婁基(Seleucid)王朝爭鬥時,納巴泰人是前者的同盟。之後納巴泰人成為朱迪亞王朝在輝煌時期的競爭者,他們的混亂狀態導致Cornelius Palma干涉朱迪亞。很多納巴泰人被哈斯芒皇帝Alexander Jannaeus強逼改信猶太教。這皇帝平定納巴泰人叛亂後,侵占納巴泰人的摩押和Gilead兩座城,徵收無數的貢品。90BC年,納巴泰統治者奧保達一世(Obodas I)知道Alexander Jannaeus將要來襲,遂埋伏重兵於Gaulane,並成功擊潰猶太軍隊。

62BC時,羅馬軍方因為和納巴泰人的戰役失利,Macus Aemilius Scaurus接受300「塔冷通」作為賄絡,以解除圍攻Petra(納巴泰人的地),當然部分原因是複雜地形和食物供應短缺。Marcus Aemilius Scaurus派亞哩達三世(Aretas III,納巴泰人的統治者)的朋友約翰‧海卡奴斯(John Hyrcanus)去向亞哩達三世繳交金錢以求和。亞哩達三世同意,並保留了自己的領土包括大馬士革,並且成為羅馬帝國的蕃領。

32BC,馬里卡二世(Malichus II)時期,管理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的大黑落德在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豔后)支持下和納巴泰開戰。戰事初期,大黑落德的軍隊利用大量騎兵搶劫納巴泰和占領迪安(Dion)。經這挫折後,納巴泰軍隊棄兵於卡納薩(Kanatha:今敘利亞)但被擊潰。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的將軍阿西尼奧(Athenio)派卡拿薩人援助納巴泰人,打垮大黑落德王的軍隊,後者逃至奧米扎(Ormiza)。然而,一年後大黑落德王的軍隊卻又蹂躪了納巴泰的軍隊。

在一次猶太地區遭受地震後,納巴泰人造反並侵略以色列,但大黑落德王馬上越過約旦河到費拉德爾菲亞(今日的安曼),雙方紮營宣戰。由阿爾西默斯(Elthemus)領導的納巴泰人拒絕作戰,但大黑落德王卻主動攻擊了納巴泰軍的營地。困惑的納巴泰均無奈迎戰,遭到潰敗。當他們撤退時,大黑落德王包圍其營地一段時間,部分士兵投降,而其餘的想付500塔冷通作為求和的代價,但被拒絕。納巴泰軍因長期缺水而被迫出營作戰,不過再被打敗。106年,納巴泰終被羅馬帝國軍隊攻陷,並被納入猶太行省。

作為羅馬帝國的同盟,納巴泰在第一世紀時繼續繁榮興旺。他們的力量範圍伸延至今日的葉門一帶,而Petra仍保持世界市場的地位,儘管新興的「尼羅河商路」(由邁奧沙默斯【拉丁轉譯Myoshormus】至科普特)搶走不少生意。

佩特拉(Petra)著名的「寶庫」-卡茲尼神殿(Al Khazneh,又稱the Treasury),在蛇道(Siq)盡頭處。
過了卡茲尼神殿再往前行,可以看到世界上唯一由岩石雕鑿而成的劇場:羅馬劇場(Roman Theatre)

宗教

納巴泰人最早敬拜的是前伊斯蘭時期(pre-Islamic times)的阿拉伯的諸神和女神們,以及少數被他們神性化的君王,其中最有名的是Obodas一世,他死亡後,被納巴泰人尊奉為神。Dushara是最主要的男神,伴有三位(一體)女性:Uzza, Allat and Manah。在石洞中刻有許多它們的雕像。

Petra最大的紀念建築,出自耶穌前第一世紀的「寺院」(The Monastery)就是獻給Obodas一世的,人們相信那是Obodas神的饗宴。在寺院中的遺跡中還可以看出這些資訊。

基督信仰出現於Petra最早可回朔至第四世紀,大約是Petra被建為貿易中心的500年後。亞達納削(Althanasius)曾在作品中(Anhioch. 10)提到過一位Petra的主教名為Asterius。至少有一座古墓曾被當作教堂使用,一個紅色的碑文紀載著祝聖的文字:「在最可敬的主教Jason年代」(447)。在伊斯蘭入侵時(629-632),Petra的基督信仰,如同在阿拉伯北部一樣,完全被掃除。

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Petra被耶路撒冷王Baldwin一世佔領,並成為Al Karak男爵的第二個封地。頭銜為Château de la Valée de Moyse(梅瑟)或Sela(賽拉)。這個地方一直在法國管理之下直到1189年,並且一直是羅馬天主教的一個頭銜教區(titular see)。

根據阿拉伯的傳統,Petra是梅瑟以其棍杖擊石取水以及他的妹妹米黎盎安葬之處(戶二十1-13)。

第5世紀拜占庭教堂的平面圖(Plan of the Byzantine church, 5th cebtury AD)

衰退

在羅馬統治時期,Petra快速地衰退,其中海路商道的興起是主要的原因。363年的地震摧毀了許多建築物,損壞了許多活水的管理系統。Petra的廢墟曾是中世紀時人們好奇的主要對象,埃及蘇丹王Baibars大約在十三世紀末葉曾造訪此地。歐洲最早提及這些事件的是Johann Ludwig Burckhardt,時間為1812年。

由於這些建築結構隨著年代而衰弱動搖,許多墓穴變成小偷覬覦的對象,許多寶藏遭到竊盜而永遠不為人知。

建築

Petra因其赤褐色砂岩高山的色彩聞名。這裡的岩石呈現褐色、紅色、淺藍、橘紅、黃色、紫色和綠色等。各種不同顏色而且扭曲岩層,使岩石的表面形成螺旋形和波浪形的顏色曲線。

Petra古城幾乎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周圍懸崖絕壁環繞,入口是一條長約1.5公里的狹窄峽谷通道,名為「蛇道」。峽谷最寬處約7米,最窄處僅2米。一家倫敦的建築公司於2004年在此設計建造了一條造價二百萬英鎊的遊客過道。

古城核心是一個大廣場,廣場正面是鑿在陡岩上宏偉的卡茲尼神殿。入口有羅馬柱,殿內有聖母像和壁畫。另有一座能容納兩千多人的羅馬式露天劇場,舞臺和觀眾席都是從岩石中雕鑿出來。城中還有許多寺院、住宅、浴室、墓窟等,大多鑿山而建。

現狀

Petra現有100多名居民,一部分仍然住在洞窟裡。

直到1812年,Petra才被瑞士探險家Johann Ludwig Burckhardt發現,而介紹給西方國家,對Petra最著名的描述,在John William Burgon得到牛津文學獎的十四行詩中,曾形容Petra是「有整個時間一半世紀的玫瑰紅城」。「聯合國教育科學暨文化組織」(UNESCO)已經把她列入人類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在1985年並被公認為世界遺跡。此外,Petra也被另一個獨立於UNESCO之外的機構「新開放世界組織」(New Open World Corporation)宣稱為「新的世界七大遺跡」之一。

2006年一個建築師團隊開始設計一個「旅客中心」,透過包裝的假日觀光行程,約旦預期他們的觀光收入將出現戲劇性的成長。「約旦時報」(Jordan Times)2006年12月的報導指出,在2006年10和11月兩個月的觀光人數為59,000人,比前一年同時期少了25%,他們認為造成觀光客減少的原因,乃是中東地區不穩定的政治情況與對於旅遊安全的顧慮。

這個如詩如畫的景點是一個非常流行的觀光地,並成為許多著名藝術作品的背景。例如著名的影片有:「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Passion in the Desert and Sinbad」、「The Eye of the Tiger」、「The Sisters of Mercy」;錄影帶:「Dominion」;電子遊戲:「Spy Hunter」;或小說:「Left Behind」、「Appointment with Death」、「The Red Sea Sharks」、「The Adventures of Tin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