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砌的引水道,從凱撒勒雅東北約7.5公里的水源地―Shuni水泉―將水引進這一蓬勃發展的城市。人口涵括猶太人及非猶太人,但在其間的衝突終於成為主前66年暴發的大反叛(Great Revolt)之一大主因。凱撒勒雅乃成為古羅馬軍團的基地,軍團主要任務就是平息反叛。也就是在這裡,羅馬軍團的總指揮Vespasian將軍自稱皇帝(Caesar)。凱撒勒雅變成了「殖民地」,並在耶路撒冷陷落毀滅後,變成巴勒斯坦最重要的城市了。作為平息Bar Kochva反叛的中心,這也可能是猶太人的領袖,猶太教教士Akiva被折磨至死的地方。
第3-4世紀,同時有異教徒、撒瑪黎雅人、猶太人及基督徒住在這裡,其中以猶太教教士Abbahu及教會領袖Auregines及Eusebius最為出名。
在拜占庭時期,城市被淹沒,殃及400公畝以上的土地。到了第六世紀末,建立了周邊城牆,使凱撒勒雅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要塞城市。
自阿拉伯人於640年征服後,凱撒勒雅就失去了它的政經重要性,大部份的市民都離開凱撒勒雅,它又變成了一個被捨棄的小村莊了。
僅在第九世紀,由於海上貿易興起及沿海城市的產生,凱撒勒雅又成為設防都市了。到了1101年5月17日,十字軍征服了凱撒勒雅,並由Garnier騎士會所統治。1251年,十字軍在法國路易九世率領下佔領凱撒勒雅,又重新給這座城市加建令人印象深刻的防禦工事。
1265年,凱撒勒雅又被Baybars領導的馬穆魯克(Mameluke)征服、毀滅並被遺棄。它的遺跡變成了當地建築的石材來源。凱撒勒雅一直被遺棄,直到19世紀末,當奧圖曼帝國在此設立波斯尼亞難民區時,被毀壞的十字軍城堡才重新整修,進而成為行政中心,並在遺址上建造新房舍。
Kibbutz Sedot Yam是在1940年發現的,就在古凱撒勒雅南邊。近年來,新的住宅區也在鄰近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