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地理 名稱、界線、區域劃分 名稱 一般信友稱「巴肋斯坦」為聖地,以紀念救贖史上所發生的重大事蹟。但是在此之前的數個世紀以來,這個地方曾被稱為「客納罕地」、「阿摩黎人地區」、「以色列」或「猶大地」。自主前第五世紀始,由於希臘文化的影響,人們廣泛接受「巴肋斯坦」這個名稱而流傳至今。這名稱原來只是指培肋舍特靠海的地方,後來引申而擴大成為表示整個聖地的名稱。「巴肋斯坦」一字按字義原是指「培肋舍特」(蘇一三2)。 巴勒斯坦地圖 思高中心出版 界線 巴肋斯坦是位於中東的一個狹長地帶,全部面積約34000平方公里,四周邊界大致如下:北以黎巴嫩及赫爾孟兩座大山為天然邊界;東至敘利亞及阿拉伯曠野;南以西乃曠野為界;西有地中海為天然界限。 以色列人佔領這一地區之後,習慣以「自丹到貝爾舍巴」(民二十1;撒上三20)稱呼約旦河以西的地區,並以「自阿爾農谷至赫爾孟山腳」(蘇一二1)指約旦河以東地區。自丹到貝爾舍巴的南北長度約為240公里,東西距離則在150至170公里之間,面積約為25000平方公里;而約旦河東部面積,只有全部地區的三分之一弱,並且土地貧瘠,居民不多。 聖地的區域劃分 乃革布-猶大-撒瑪黎雅-加里肋亞 猶大地區非常特殊,包含一個稱為「猶大曠野」的地區,南北長約100公里,東西約20至25公里。這裡有高山深谷,大多幾乎寸草不生;然而有許多旱河是游牧的好地方,可是也只能牧放特別耐旱的山羊和綿羊,曠野之名叫midbar即「牧放」之意。因為此地沒有生產,所以人煙稀少,只有貝都因人游牧於此,直到今日他們仍保持古有的生活方式。因此,「猶大曠野」是體驗聖經和耶穌時代情況的理想地區和環境。 聖地的幅員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歷史、政治、軍事情況不斷演變。在撒羅滿時代的疆域,擴至由巴耳貝克附近的哈瑪特渡口到埃及的阿黎斯河(參閱:列上八65;列下一四25)。其後在猶太王大黑落德時代,依杜默雅、猶大、撒瑪黎雅、加里肋亞、戈蘭及培勒雅地區,盡屬黑落德管轄。版圖之大可與撒羅滿王朝媲美。 自1922至1948年,巴肋斯坦成為大英帝國的屬地,約旦河以東地區與巴肋斯坦脫離關係,自成一區。1949年的「洛底(Rodi)和約」,正式將約旦河以西的21000平方公里劃歸新成立的以色列共和國;其餘部份自北至南,由革寧經納布路斯,耶路撒冷舊城及赫貝龍屬於阿拉伯人,劃歸約旦王國。但由於兩國的邊界是強行劃定的,故自始便無法平安相處,成為多次戰爭的導火線,其中最著名的是1967年六月的「六日戰爭」。在這次戰役中位於約旦河以西、原本屬於約旦王國的地區,全部落入以色列手中。 猶大曠野 在曠野中的放牧
朝聖資料
聖地歷史 朝聖地重建簡史 上方註解:電腦版會顯示圖組,圖片解說如下。平板與手機則不會顯示圖組。 圖片解說:耶路撒冷猶太區馬達巴(Madaba)聖喬治東正教教堂(St. George Church)內地上的馬賽克地圖(實照與說明圖)。馬達巴地圖可追溯到公元6世紀。後來在地震中毀壞,1884年於其遺址上建造新的希臘東正教教堂時,才被重新發現。後又於大火、新建教堂和潮濕的影響下損壞了大部分的馬賽克地圖。直至 1965年考古學家HeinzCüppers和Herbert Donner進行了馬賽克其餘部分的修復和保護。(譯自維基) 聖地的各個聖所有如「聖物寶盒」(reliquaries),保存著基督信仰極珍貴的寶物:耶穌基督、童貞聖母瑪利亞、宗徒們以及救恩史中許多重要角色所祝聖的處所。聖地各個聖所所經歷的歷史可以清楚地分為四個階段,其中包含建築和整修的過程,也交雜著損毀與廢棄的階段。 1. 拜占庭之前的時代 耶穌曾經臨在過的相關房舍,如今都已轉變成為禮儀崇拜的處所;它們在結構上似乎都受到猶太會堂擺設的影響(church-synagogue)。 葛法翁(Capharnaum)的猶太會堂遺址 2. 拜占庭時代(323-638) 這是基督信仰昌盛時期,聖所、聖堂、修道院以及朝聖旅館遍及整個巴勒斯坦,尤其是耶路撒冷一帶。 耶路撒冷貝特匝達池(Bethesda Pools)內關於耶路撒冷考古的解說圖 3. 十字軍時代(1099-1187) 阿拉伯伊斯蘭教徒曾佔領巴勒斯坦461年(638-1099)之久,其後進入十字軍的時代。十字軍進入巴勒斯坦,意味著一段輝煌重建工程的開始,聖地中所有主要的朝聖地都得到最精湛的工藝美學建築與裝飾。 4. 方濟會時代 方濟會時代可以分成二個時期:首先是伊斯蘭人與土耳其統治期間,亦即十六世紀開始直到1920年;其次是從英國接管聖地開始,也就是由1920年起,直到今日。 在第一個階段中,方濟會士一直被視為「外國人」,隸屬於敵視鄂圖曼帝國的外國勢力,並被其保護。這個情況導致許多困難,甚至使聖地難以補給與運送生活的必需品。這段時期的建築規模小而樸實,並且常常是在倉促中搭建,以避免失去所獲得的建築許可。 第一次世界大戰(公元1914-1918年)與土耳其帝國崩解後,情勢完全改觀,聖地監護區著手大規模重建各個聖所的工程。開始的時候,建築師們都按著先前建築物原有的架構(或遺跡)進行他們的新計畫,例如:厄瑪烏與納匝肋的聖若瑟堂。這種傾向為新的建築學幅度開啟了一個新的道路:使這些聖所更能反映我們「心境」與「特定的奧跡」,並保護出土的珍貴古蹟,因為這些珍寶見證了聖地基督徒對這些處所的敬禮從未間斷。 這期間的最著名的建築師是Antonio Barluzzi,他貢獻自己一生,修建聖地新的建築物(包括:大博爾山、主哭耶京堂、真福八端堂、革責瑪尼、伯達尼、牧羊人原野、Ein Kerem的聖母訪親堂)。聖地監護區建築的最後二處聖所 ─ 納匝肋與葛法翁 ─ 也同樣地反映這種新修建的建築風格。 年表 1343 賽浦路斯的建築師們重修十字軍所修建的「晚餐廳」(Cenacle)。 1479 來自於拿波里的Giovanni Tomacelli 神父擔任院長期間,重修白冷「耶穌聖誕大殿」所有的屋頂樑柱。那些木頭的樑柱在威尼斯準備好,由威尼斯共和國(Republic of Venice)的帆船運送到約培,整個費用是(法國)Burgundy的Philip公爵所支付,而用於保護屋頂的鉛則是英國國王Edward四世所捐贈。 1485 重新裝置Ein Kerem洗者聖若翰誕生山洞區域,以供景仰崇拜。 1555 Boniface of Ragusa神父擔任聖地監護時期,開始執行重要的「聖墓大殿」整修工程,尤其是聖墓。 […]
聖地歷史 聖地簡單歷史年表 (耶路撒冷) 上方註解:電腦版會顯示圖組,圖片解說如右。平板與手機則不會顯示圖組。 電腦版圖片解說:1. 耶路撒冷猶太區馬達巴(Madaba)聖喬治東正教教堂(St. George Church)內展示的耶路撒冷城馬賽克圖。2. 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埃布斯托夫地圖(Ebstorf Map)3. 拜占庭時期(Byzantian Period)的耶路撒冷地圖4. 某一餐廳牆上的立體雕畫 年代 主要事件 史前時期 我們的先祖當時被稱為「加爾默羅山人」,他們穴居在加爾默羅的山腳下。(在洞穴中曾發現過一具還帶有箭頭骨骸!)約旦河地塹持續延伸至非洲,在該處形成Ulduvai峽谷。此一令人注意的史前景象,是由利奇家族(Leakey Family)所發現的。 (耶穌誕生前) 主前 約1750年 我們的信仰之父亞巴郎,成為客納罕地的第一位朝聖者,他與當時耶路撒冷城的國王和司祭的默基瑟德訂立相互保護的盟約(創十四18-20;參閱:希七)。 主前 約1250年 雅威(天主在燃燒的荊棘叢中啟示這聖名)揀選了梅瑟,命他引領以民離開為奴之地埃及,天主在西乃山與他們締結盟約,使他們成為天主的選民(出十九;伯前二)。 主前 約1200年 梅瑟在乃波山(Mt. Nebo)過世後,若蘇厄率領以民渡過約旦河進入「應許之地」,首先來到耶里哥,且與全民更新了盟約(蘇二十四)。這中間約有150年之久,十二支派都聯合在一個寬鬆的聯盟之中,且由偶然產生的「民長」所領導。 乃波山(Mt. Nebo)上的梅瑟紀念碑 乃波山(Mt. Nebo)上象徵梅瑟豎立於Neghev沙漠的銅蛇雕像(brazen serpent),由義大利藝術家喬瓦尼·凡托尼(Giovanni Fantoni)製作。 主前 約1050年 以民被壓制的情形不斷上演:「那時,在以色列沒有君王,各人按他們以為對的方式行事。」(民七6;十八1;十九1;二一25)這顯示了他們正需要一個新型態的政府。以民歷史中的最後一位民長 - 撒慕爾隱忍著內心的不滿,勉強為撒烏耳傅了油,使他成為第一位「默西亞」(傅油,希伯來文為mashah)。 主前 約1000年 達味成了一位理想的默西亞(撒上十六),攻下客納罕人的耶路撒冷城,以此地作為自己的首都;並任命該城的司祭匝多克為自己的宮廷司祭;此外,達味還將約櫃迎入聖城,使之成為敬拜的核心。至於在耶路撒冷城建立雅威「住所」的任務,則留給了他的兒子撒羅滿。相反的,雅威卻應許他建立「達味的家室」(撒下五~七)。 大衛塔博物館(Tower of David)內關於達味時代耶路撒冷城的圖 大衛塔博物館(Tower of David)內由撒烏耳(Saul)到撒羅滿(Solomon)時代的耶路撒冷記述 主前 […]
耶穌的故鄉很聖潔,但很不平安 原載於「聖地方濟基金會網站」,作者Jim Rygelski,譯者小林伊織、蔡秋子 「耶穌臨近的時候,望見京城,便哀哭她說:『恨不能在這一天,你也知道有關你平安的事;但這事如今在你眼前是隱藏的。』」 路十九41-42的這段話對今日的聖地而言,就如耶穌在將近兩千年前說話時一樣的意義深遠。 橄欖山的主哭耶京堂(Dominus Flevit) 尋求基督生活蹤跡的朝聖者,能容易地發現祂神聖的遺跡,並小心地,又安全地參觀它們。幾乎基督所行的一切事跡都發生在現在的以色列國內,這國家的大小只不過比台灣稍大一些。 但朝聖者也可直接目睹這個早在「和平的王子」誕生前,就被仇恨和不信任所困擾的國家。舊約紀載「流奶流蜜」的地方,早已被無數的猶太人及阿拉伯人所流的血液所覆蓋,他們二者為了生存之地以及對他們的神的信仰而征戰不休。 帶有巴勒斯坦血統的基督徒,則成為夾在他們彼此爭鬥之間的居民。他們多數是天主教徒,比例不到860萬總人口數的2%。而且,數目還在不斷地迅速減少中。 以色列軍隊在1967年6月著名的「六日戰爭」中,進攻並占領約旦河西岸,東耶路撒冷以及接近埃及的加薩走廊。戰爭的後果,繼續影響在那裡生活的人,那裏也正是耶穌走過的地方-過去和現在。 來到以色列的朝聖者能夠經歷耶穌曾經行走並傳道的地方,他們可以: *站立在天使加俾額爾向瑪利亞宣報,她將懷孕,並生出人類救主的遺址。 左圖:聖母領報大殿(Basilica of Annunciation)下層小堂,瑪利亞少年居住之處。祭台下寫著拉丁文「VERBUM CARO HIC FACTUM EST」,意思是:聖言成了血肉。 *親吻耶穌誕生的地點。 左圖:聖誕大殿(Basilica of the Nativity)內聖誕山洞的祭台,下方為白冷之星,刻著拉丁文「HIC DE VIRGINE MARIA JESUS CHRISTUS NATUS EST」,意思是:耶穌基督在這裡誕生於聖母瑪利亞。 *漫步在耶穌初行奇蹟-在婚宴中變水為酒-的村莊。 左圖:加里肋亞的加納婚宴聖堂(the Church of Wedding in Cana of Galilee),在此耶穌行了第一個神蹟,將水變成了酒,藉此顯示了自己的光榮,祂的門徒就信從了祂(若二1~11)。 *注視加里肋亞海,也是祂曾召喚宗徒,並講述通往永生之路的地方。 左圖:加里肋亞海(Sea of Galilee)一帶是耶穌公開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四周城市間的樞紐。耶穌在此宣講天國喜訊,施行奇蹟做為天國降臨的記號。例如:「增餅奇蹟」(五餅二魚)、「步行海面」、「真福八端」等神聖教導。 *攀登耶穌顯容的聖山。 左圖:納匝肋大博爾山(Mount Tabor)上的耶穌顯聖榮堂(Transfiguration Church)。耶穌帶著伯鐸、雅各伯和若望上山,在三位門徒面前變了容貌,衣服潔白發光(瑪十七1~8;谷九2~8;路九28~36)。 *俯視耶路撒冷的入口-「金門」(Golden […]
偉大的聖地朝聖者 在福音中就已有前往救主空墳朝聖的記載:那些虔誠的婦女們,以及在大清早奔向墳墓的伯多祿和若望。在此之後,代代相傳,那些信仰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救主的人們,繼續不斷地來到救主空墳。 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朝聖者,他們當中有些人著作等身,有些人則和一些特別的事件有關。然而,我們和絕大多數的朝聖者一樣,既沒有著作、也無涉於任何特殊事件。 聖熱羅尼莫(Jerome)在世時曾提及聖地朝聖者的運動。事實上他寫到,從耶穌升天開始,就有不計其數的主教、殉道者、與教會著名人士,為了滿全宗教義務與向救恩致敬,而來到耶路撒冷。 聖誕大殿下的熱羅尼莫紀念小堂 殉道者聖猷斯定(Justin)不用遠行便可拜訪朝聖地,因為他就誕生在Flavia Neapolis,即今日的那不勒斯,革黎斤山腳下靠近雅各伯井的地方。他當然去過這些朝聖地,而且在這些地方看到了基督信仰的證據,並以這些證據為基督信仰辯護與作證。 Sardis 的主教Melitus拜訪了聖地,因為聖地是基督徒講道的搖籃,也是聖經事件上演的舞台。 到聖地朝聖對奧利振(Origen)而言非常有用,不僅使他本身更加虔敬,還矯正了他對一些地理名詞的誤解。他也在一些朝聖地中,發現了辯護福音真理的佐證。 326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皇后前往聖地朝聖。由於她熱愛聖地,在耶穌聖墓及白冷的山洞上興建了雄偉聖殿。 聖熱羅尼莫於385年到聖地朝聖。他由於深受感動,就在白冷城救主的搖籃旁安頓下來。他不願獨自享受這份美妙的靈性歡樂,而更希望其他人也能參與。加入這行列的人包括出自羅馬顯貴的Scipios家族的聖保拉(Paula)與聖尤思達爵(Eustochium)。 聖地朝聖之旅能幫助我們更了解禮儀。一位名叫Egeria的朝聖者在第四世紀末到聖地朝聖,曾詳述她參與當地聚會的經驗。 每個年代裡都有偉大的朝聖者。在第七世紀,奧瑪佔領耶路撒冷三十年後,Arculf主教來到了聖地。他並非只在聖地短暫停留,而是待在聖地長達九個月,並且詳細描述了當時各朝聖地的情況,為後世留下珍貴的紀錄。 十字軍時代顯示了當時基督宗教國家對於聖地的熱愛。歷史學家可能會批評,十字軍所號稱的崇高目的,往往只是披覆在事情本來邪惡面貌上的外衣。不過批評者也必須承認,即使十字軍運動常因個人的野心而被蒙上陰影,但這主要還是屬於宗教性的現象。 朝聖者非常渴望敬禮耶穌誕生、成長、與生活的朝聖地,就算必須面對死亡的危險也在所不惜。所以他們大隊人馬武裝前來,隨時準備好在必要時以武力開路。當時那些朝聖地可說成了歷史的中心,吸引所謂「文明國家」的目光長達數世紀之久。 以上所述只是一個不完整、而且可能不盡恰當的列舉,然而我們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顯示聖地朝聖者所表露的熱情、獻身的精神、以及對聖地的興趣與關愛。 苦路第九處 Renan聲稱聖地是第五部福音,並且強調:誰若沒有拜訪過聖地,就不可能了解瑪竇、馬爾谷、路加與若望福音。 聖地朝聖之旅也幫助我們更了解並重建中世紀的靈修,即特別強調對耶穌基督人性的敬禮。一項關於聖地朝聖對於中世紀靈修方式影響的研究,提出了許多令人驚訝的發現。 現代人由於對聖經研究更具熱情,前往聖地朝聖的人愈發增多,次數也越頻繁。朝聖活動的組織者也開始發現,有必要以教導及研討聖經,及在各朝聖地舉行的禮儀,來強調朝聖的靈修部分。 「聖地在華辦事處」與「思高讀經推廣中心」組織朝聖團,目的即在於幫助朝聖者在聖地進行靈修之旅,因為唯有以心神才能觸及神聖。 願這網站能有效地鼓勵並幫助所有渴望親訪聖地的基督徒,獲得朝聖豐富的神恩! 苦路第三處亞美尼亞教堂的天花板圖案
聖地朝聖之旅 聖地(Holy Land)朝聖之旅,參拜道成肉身、基督誕生、宣講、受難與死亡的歷史現場,是所有朝聖之旅中最完美的。 在聖地,朝聖者俯伏至地,在救主耶穌曾親自臨在而聖化的地點祈禱。當親自造訪聖地後,人們將更了解福音。朝聖者將面對面地來到真實可信的基督前。只有渴望更認識以人的形體活在人類歷史中的耶穌基督的人們,能真正好好品嚐聖地朝聖之旅;相反地,那些為了好奇心而來到這塊耶穌所生活的土地的人們,將幻想破滅而空手而回,因為聖地除了神聖之外,別無價值。 匍匐於聖墓大殿傅油石上的朝聖者 跪於聖母領報大殿下層小堂門外的朝聖者 聖地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完全放空,是一堂教導謙遜的功課。福音記載極為素樸,即使是對加爾瓦略山和耶穌的墳墓,也未多加著墨。它們在無數的歷史事件與情感境遇中依然安靜沈默,只訴說著心靈言語。經過了數世紀之後,加爾瓦略山和耶穌的墳墓有如被封閉在迷宮般的建築之中,當朝聖者初次發現它時,往往感到自己的心也陷入迷亂之中。 在聖地,我們將了解自己必須重生、必須徹底改變自己思考的方式,並且完全只以心靈去觀看、感覺身邊的事物,來企望天主。 法利塞人對耶穌大感震驚;黑落德王非常期待見耶穌一面,但他無法在耶穌身上察覺任何異常;不但如此,黑落德王還將耶穌發還給羅馬總督比拉多;儘管比拉多已盡全力,還是無法在耶穌身上找出罪狀,而只能說耶穌是個無辜的、被他人要求處死的可憐人。 相反地,牧羊人、革乃撒勒湖的漁夫、殘障者、瞎子、痲瘋病人與貧窮的婦女們對耶穌則有敏銳的直覺,深深地被耶穌吸引。 真福八端堂內的耶穌宣講真福八端畫像 聖地的山洞、湖泊與山丘都不斷發言,但只對那些渴望開始與繼續效法耶穌的人們展現種種意涵:祂在納匝肋因聖神降孕、在白冷誕生、帶領宗徒們、在山上宣講真理、令坐在雅各伯井旁的婦女皈依……。 對大部份人來說,納匝肋的山洞是冷漠而無言的;但對每個時代中渴望效法耶穌的人們而言,納匝肋的山洞訴說著一種與絕望和悲觀完全相反的話語。它說:天主曾降生成人,居住在我們中間,並且成為我們的弟兄。納匝肋的「道成肉身」山洞顯示了揀選、恩典、寬赦、祝福、和平、生命、愛、天主與人之間的友誼、舉揚、復活與勝利。 白冷的山洞在世人面前見證了天主憐愛窮人到了何等情況:高天之上的造物主竟然願意降生於人間的馬槽。 牧羊人原野教堂內的擺設 享樂主義者與快樂主義者鎮日歌頌富人的幸福,而真福山(Mount of Beatitudes)卻屹立在那兒,迴響著師傅的話語(瑪五3-11):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 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 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 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 心裏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 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 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 真福八端聖堂內的真福八端經文 摩黎雅山的廣場是以色列人曾等待默西亞的地方,今日卻成為一片荒涼。在這裡撫今追昔,使我們深思拒絕天主恩典的後果。 在革責瑪尼山園裡,伴隨著古老的橄欖樹,痛苦被提升、被聖化了。在恐懼、迫害、以及誤解中,人們回想起革責瑪尼山園,磨難因此不再那麼難以承受。 革責瑪尼莊園內的橄欖樹 苦路第二處前祈禱的方濟會士及朝聖者 受苦的基督曾經肩負十字架走過苦路,今日的朝聖者跪在這苦路上,乞求祂賜下在苦難中堅忍的力量。 到加爾瓦略山,朝聖者會被基督的奧祕打動。他會跪下,閉上雙眼,希望能獨處一會兒。在那份寧靜中,朝聖者在外表上也許看起來平靜,但內心中卻重溫了在此所發生過的一切偉大事件。而在他心靈深處,有一些決定慢慢成形,並將在未來改變他的人生。在這世界上,再沒有任何地方能像加爾瓦略山一樣能讓人好好祈禱。在這裡,人感覺到被聆聽,因為世界的中保、救世主的血傾流於此。人將終於明白教會的偉大以及自己的重要:天主以祂的鮮血贖回了我們。 聖墓大殿內的加爾瓦略小堂 在來到聖地之前,朝聖者已先決定了最重要的目的地,就是耶穌光榮的墳墓。在中世紀,基督光榮的墳墓曾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們激動而義憤填膺。時至今日,從世界各地來的朝聖者仍會造訪耶穌光榮的墳墓,也是其他基督徒渴望實現的夢想。 在此,朝聖者必須重新明認,最壯麗宏偉的事物常常是隱藏在低垂的帷幕之下,否則他勢必感到迷惘。聖墓的確證明了耶穌的話: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裏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若十二24) 這是創造的法則,也是生命的傳遞。耶穌聖墓是苦路的最後一處:完全的羞辱。但基督也就是從此處緩慢但穩健地開始祂在世上的勝利遊行。 耶穌從橄欖山上回到父那裡去。橄欖山告訴朝聖者:人不只是物質、血肉與塵土,人同時還有精神,有不滅的靈魂。基督徒共同形成一個奧體,就如耶穌基督是奧體的頭,所有基督徒也必將和祂一樣,定要回到父那裡去。 如果朝聖者抱持著適當的意向完成朝聖的旅程,他將更了解聖子降生成人對世界的重要,以及耶穌經由十字架所完成的救贖工程。 聖墓大殿內的馬賽克壁畫,呈現人們為耶穌遺體傅油的情景。 朝聖者不論在禮儀年中的什麼時期拜訪聖地,都應該在白冷和耶路撒冷重新體驗聖誕節和復活節的意義。不可否認,在所有節慶中,以聖誕節和復活節最能帶來靈性的更新。 如果說朝聖旅程是一次靈性的更新,那麼到耶穌所生活的這塊土地朝聖,就更能帶來這樣的效果。為此,教宗庇護十二世在1948年10月24日頒布的In multiplicibus curis通諭中說:「願人們能重新踏上朝聖旅程,體會為近人犧牲的愛,並在這些愛的活遺跡中,再次發現和平共存的偉大奧祕。」
朝聖者 朝聖者終將朝聖 從期待前往聖地朝聖的那一刻起,朝聖者心中就築起了朝聖的基地 - 期盼! 不論白冷、納匝肋與耶路撒冷,夢裡尋她千百度,這些地方象徵至聖天主教會與普世精神。多少回,在聖經中和這些感人的地名相遇!總之,你 ─ 朝聖者 ─ 早就渴望放下身邊俗務,前往點燃生命的聖地。「尋獲成全生命的寶藏」是人類心靈至深的渴望。 然而,出發日期越近,你卻越發焦慮,因為你很清楚自己即將遠離一切熟悉的事務,進入陌生的國度。於是,你信賴領隊,相信他會帶領「你和同伴們安然進出聖地。朝聖之旅本就是「信心之旅」!朝聖者在全然陌生的環境裡,仍然相信不會迷失。 朝聖是人生旅程的縮影 - 不斷地從「已知」走向「未知」:此刻得享的安全保障,下一刻呢?很可能無依無靠;健康,卻始終難逃疾病的威脅;被愛,卻不敢以愛還愛;活著,卻知道終歸一死。 朝聖者絕非因一時狂熱,藉宗教之名逃離生活,而是藉著離家走向未知的過程中,肯定生命的本質。其實,唯有心靈堅定平穩的人,才能放下熟悉的事務,迎向陌生、迎向因言語不通、飲食不同所造成的種種不便。難道不是嗎? 遠自原祖父母離開樂園,走向茫茫未來,朝聖就成了人類生命中的一環。猶太人至今每年慶祝古老的節慶,不正是為了紀念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走向「預許福地」的民族大朝聖嗎?伯前二11-12說: 「我勸你們作僑民和作旅客的,應戒絕與靈魂作戰的肉慾;在外教人中要常保持良好的品性 … 好使他們見到你們的善行。」 基督徒就是朝聖者,旅居在世的僑民,因為基督徒原不屬於這世界。不僅如此,想想主基督吧!為了完全分享我們的生命,祂自天父處降生成人,之後又回到天父那裡去。耶穌基督就是朝聖之聖者。 你所前往的聖地800年來一直由方濟會士照顧,你所參加的朝聖團也由一位方濟會士陪伴、帶領。朝聖者的傳統精神,對方濟會的會祖聖方濟和佳蘭影響深遠: 「修士們不可將房屋、田舍(土地)或任何東西據為己有;相反地,身為世上的僑民、旅客,當以貧窮及謙遜侍奉上主,全心信靠,沿街乞討,並絲毫不覺羞慚。因為你們知道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賜:祂本是富有的,為了你們卻成了貧困的,好使你們因著祂的貧困而成為富有的(格後八9)。」(第二會規六1-3) 出發朝聖前,將財產託付他人,僅帶隨身所需(換洗衣物和旅費)。朝聖者往往因穿著裝束,一眼就被認出是「外國人」、「旅客」、不屬於當地的外來者。 「方濟會士」的定義本是「旅客」。因此,方濟規勸人人遵守「旅客之法」(2 Cel. 59)(註1):在作客的房舍屋簷下相聚,和諧共融,渴慕天鄉。 歷史顯示,過去的確有保護與管理朝聖者與旅客的特殊律法,例如:免徵一般過路費;凡危害朝聖者之徒,皆遭受禁領聖事的嚴懲。此外,朝聖者可在途中任何修院尋求庇護、取暖或討水,貧苦的朝聖者還會得到食物的招待。朝聖路上公私休憩站林立,即使是13世紀時代,義大利境內的每個城市幾乎都設有這樣的「朝聖招待所」。 方濟會會規明白地指出,會士的一生就是一場朝聖,每一個休憩站,都只是臨時的歇腳處,唯一的終點是天堂。這表示朝聖者所到之處,無一屬於己所擁有,非但如此,還要放棄對環境的掌控,學會和同行的人以及接待者和諧共處。朝聖者對途中發生的事,滿懷感恩之情,因為無論是遇到親切的款待、熱忱的關懷,或是得享枕臥之所、圓滿生命,甚至到達終點,在在都是揭露「天鄉」本質的信息與記號。 方濟會士秉持著對朝聖意義的了解,並且無休無止、無怨無悔地堅忍實踐。因著真實主義的深刻意識,使他們能夠融入呈現在罪惡、貧窮、被棄、喜樂、慶賀和慈愛的奧蹟中十足的人性,而同時又渴望著完滿且恆久的時代。方濟會士並不堅持十全十美,而是要離開「確定安全」的環境,進入「世俗之罪」的境界,揭露人類喜劇的令人迷惑的奧蹟。方濟會士邀請每一個人 ─ 清潔的、骯髒的、健康的、患病的 ─ 伴同他們一起走向回家的路。藉著聖召,向遇到的男男女女預備那個「家」,並要接受一切人: 「兄弟(姊妹)們無論在何處聚集,或遇見其他的兄弟(姊妹)們時,要為他們是一個家庭的成員做見證,讓每一個人確知自己需要他人的協助,因為,如果做母親的會疼愛親生的兒子(參照:得前二7),難道人們不會因著聖神甚至更細心的照顧他的兄弟(姊妹)嗎?」(第二會規7-8) 「兄弟(姊妹)們要當心,無論是在隱居之所或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據為己有,或跟他人為此發生爭鬥。此外,任何人來了,不拘是敵是友、是盜是賊,都要妥善接待。」(第一會規13-14) 這一切也許可以幫助你發覺一些朝聖者的感受,也可能使你在朝聖途中發掘到這些感受。我們已提到預期的意識,這是你自己發掘到的,冒險家都期盼超乎尋常。每一個人在有限的經驗裏都有不安、不滿意的內在意識,跟做夢一樣,有某種不真實和幻想成份。眾所周知「這山望著那山」的心態,所以在朝聖途上,人們可能體驗到諸事不如想像的,或聽聞的那樣美好而感到失望,甚或有些心灰意冷,這反而更增加我們對永恆圓滿的渴望。 朝聖者常常感到他們不能像在自己家中那樣,事事由自己作主。這倒是真的!朝聖時有別人計劃每天的行程、準備食物、安排住宿、甚至跟你不喜歡的人同住。因為人若發現太多事務不在自己掌控之下,外加朝聖團的領隊不停地嘮叨、要求這、要求那,就會變得焦慮不安。事實上,在朝聖途中也會提供人們充分的時間去做喜歡做的事情,諸如在聖地祈禱、遊覽、逛街、照相、藝術活動等。重要的是人們能察覺出自己的焦慮不安,即可乘此時機富有創意地發洩出來。 朝聖者往往由於置身太過陌生的環境中,而感受到受壓抑的意識,有的時候想停下來以便吸取一點點自己所熟悉的、看到的、或聽到的,即使有時間,但總覺得不夠。朝聖者要記得,旅行素來就被稱為「儲蓄經驗」,這種經驗已經足夠讓人重回到在家時的寧靜時刻。為能幫助你擁有思緒我們建議你:每天記行程或寫日記,不僅記載這段日子或這幾週來所參訪的地方,也記下內心的體驗,這對增進自我認識有莫大助益。 總之,人們步行或乘車路過方濟會所時,無論是不是計劃中的行程,都是一次內心的旅遊。每一個人的朝聖之旅都是獨特的,內心朝聖的次數總會比搭乘飛機、火車朝聖的次數來得多。如果我們朝聖能獲享上述的一些或其他的感受,這便是一次圓滿的朝聖。天主藉這些感受跟我們生活在一起,祂牽引我們體驗朝聖的愛(德)和忠信(德)。讓我們拋開日常居住的環境和生活的方式,設想自己的朝聖旅途,就如同兩個門徒走在前往厄瑪烏的道路上(路二十四13-35): 「就在那一天,他們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莊去,村名厄瑪烏,離耶路撒冷約六十「斯塔狄」。他們彼此談論所發生的一切事。正談話討論的時候,耶穌親自走近他們,與他們同行。他們的眼睛卻被阻止住了,以致認不出祂來 … 當他們臨近了他們要去的村莊時,耶穌裝作還要前行,他們強留祂說:『請同我們一起住下罷!』…當耶穌與他們坐下吃飯的時候,就拿起餅來…他們的眼睛開了… 他們就彼此說:『當祂在路上與我們談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 但願我們在朝聖旅途上,也發現耶穌正和我們邊走邊聊。 註1:2 Cel. 59為「薛拉諾的方濟第二傳記,59號」的英文簡寫。
「以使徒的身份去聖地朝聖吧!」 教宗保祿六世朝聖時對耶穌聖嬰的祈禱文 教宗保祿六世在1963年12月4日,於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第二會期的閉幕典禮中呼籲:「以使徒的身份去聖地朝聖吧!去聖地憶起那至聖而唯一的教會,以及我們分離的弟兄,並為此獻祭。乞求上主仁慈,賜和平於人間,因為我們已看到,人間的和平是那麼脆弱而難以維持。懇求吾主基督拯救所有人類。」 1964年1月6日教宗保祿六世在耶穌聖誕大殿朝聖時祈禱: 祢教會所有的牧者、司鐸與修士修女們,所有的平信徒與慕道者,與我們一同宣發這信、望、愛的誓言: 我們全體明認祢的謙遜、讚揚祢的偉大、聆聽祢的話語、並期待祢最後的來臨。我們向祢感恩、並在感恩禮中合而為一:感謝祢帶給我們救援、在我們身上傾注聖神、使我們成為天主的子女及祢的手足。 我們全體向祢保證:我們將活出基督徒的身份、永遠努力忠信於祢的恩典、盡力向全世界傳播祢救援與愛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