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yland.ccreadbible.org

朝聖地重建簡史

聖地歷史

朝聖地重建簡史

上方註解:
電腦版會顯示圖組,圖片解說如下。平板與手機則不會顯示圖組。

圖片解說:
耶路撒冷猶太區馬達巴(Madaba)聖喬治東正教教堂(St. George Church)內地上的馬賽克地圖(實照與說明圖)。
馬達巴地圖可追溯到公元6世紀。後來在地震中毀壞,1884年於其遺址上建造新的希臘東正教教堂時,才被重新發現。後又於大火、新建教堂和潮濕的影響下損壞了大部分的馬賽克地圖。直至 1965年考古學家HeinzCüppers和Herbert Donner進行了馬賽克其餘部分的修復和保護。(譯自維基)

 

聖地的各個聖所有如「聖物寶盒」(reliquaries),保存著基督信仰極珍貴的寶物:耶穌基督、童貞聖母瑪利亞、宗徒們以及救恩史中許多重要角色所祝聖的處所。聖地各個聖所所經歷的歷史可以清楚地分為四個階段,其中包含建築和整修的過程,也交雜著損毀與廢棄的階段。

1. 拜占庭之前的時代

耶穌曾經臨在過的相關房舍,如今都已轉變成為禮儀崇拜的處所;它們在結構上似乎都受到猶太會堂擺設的影響(church-synagogue)。

葛法翁(Capharnaum)的猶太會堂遺址

2. 拜占庭時代(323-638

這是基督信仰昌盛時期,聖所、聖堂、修道院以及朝聖旅館遍及整個巴勒斯坦,尤其是耶路撒冷一帶。

耶路撒冷貝特匝達池(Bethesda Pools)內關於耶路撒冷考古的解說圖

3. 十字軍時代(1099-1187

阿拉伯伊斯蘭教徒曾佔領巴勒斯坦461年(638-1099)之久,其後進入十字軍的時代。十字軍進入巴勒斯坦,意味著一段輝煌重建工程的開始,聖地中所有主要的朝聖地都得到最精湛的工藝美學建築與裝飾。

4. 方濟會時代

方濟會時代可以分成二個時期:首先是伊斯蘭人與土耳其統治期間,亦即十六世紀開始直到1920年;其次是從英國接管聖地開始,也就是由1920年起,直到今日。

在第一個階段中,方濟會士一直被視為「外國人」,隸屬於敵視鄂圖曼帝國的外國勢力,並被其保護。這個情況導致許多困難,甚至使聖地難以補給與運送生活的必需品。這段時期的建築規模小而樸實,並且常常是在倉促中搭建,以避免失去所獲得的建築許可。

第一次世界大戰(公元1914-1918年)與土耳其帝國崩解後,情勢完全改觀,聖地監護區著手大規模重建各個聖所的工程。開始的時候,建築師們都按著先前建築物原有的架構(或遺跡)進行他們的新計畫,例如:厄瑪烏與納匝肋的聖若瑟堂。這種傾向為新的建築學幅度開啟了一個新的道路:使這些聖所更能反映我們「心境」與「特定的奧跡」,並保護出土的珍貴古蹟,因為這些珍寶見證了聖地基督徒對這些處所的敬禮從未間斷。

這期間的最著名的建築師是Antonio Barluzzi,他貢獻自己一生,修建聖地新的建築物(包括:大博爾山、主哭耶京堂、真福八端堂、革責瑪尼、伯達尼、牧羊人原野、Ein Kerem的聖母訪親堂)。聖地監護區建築的最後二處聖所 ─ 納匝肋與葛法翁 ─ 也同樣地反映這種新修建的建築風格。

年表

1343

賽浦路斯的建築師們重修十字軍所修建的「晚餐廳」(Cenacle)。

1479

來自於拿波里的Giovanni Tomacelli 神父擔任院長期間,重修白冷「耶穌聖誕大殿」所有的屋頂樑柱。那些木頭的樑柱在威尼斯準備好,由威尼斯共和國(Republic of Venice)的帆船運送到約培,整個費用是(法國)Burgundy的Philip公爵所支付,而用於保護屋頂的鉛則是英國國王Edward四世所捐贈。

1485

重新裝置Ein Kerem洗者聖若翰誕生山洞區域,以供景仰崇拜。

1555

Boniface of Ragusa神父擔任聖地監護時期,開始執行重要的「聖墓大殿」整修工程,尤其是聖墓。

1620

被廢棄多年的納匝肋「聖母領報」之處首次被改為禮儀崇拜的處所。

1621

Ein Kerem洗者聖若翰誕生的山洞上建築了一座聖堂。

1631

方濟會士取得大博爾山,將存在於此地的土耳其浴室轉變為一座小聖堂,紀念福音記載「耶穌改變容貌」的事件。

1664

透過法國皇帝駐君士坦丁堡的大使Marquis of Montella的協助,方濟會士得回Ein Karem的聖若翰大堂,積極展開此聖堂的重建工作。

1674

Ein Karem的聖若翰洗者大堂的重建工作基本上大致完成。

1679

Ein Kerem「聖母訪親」的下層聖堂重建完成,並開放供人參訪崇拜。

1719

聖地監護區完成聖墓大殿耶穌聖墓上方的圓頂重建工作。

1730

Nazareth第一座方濟會聖母領報聖堂完工。

1754

納匝肋一個位於紀念「哺養」(也被稱為「若瑟的工作室」)地方的土耳其房屋被改建為一座小聖堂。

1838

納匝肋的「哺養」聖堂一年前因地震而毀壞,在今年重建。

1839

重建耶路撒冷「耶穌受鞭打」聖堂。

1870

重建Ein Kerem因地震而毀壞的「聖母訪親」下層聖堂。

1872

在厄瑪烏修建一座聖堂。

1873-75

在大博爾山頂廢墟上修建聖堂與方濟會院。

1877

擴建及裝飾納匝肋「聖母領報」聖堂。

1880

在加里肋亞「加納」修建一座小聖堂。

在納因(Naim)修建一座小祈禱室。

1883

在貝特法革十字軍與拜占庭的廢墟上修建一座小聖堂。

1891

在橄欖山西面山坡上,建築一座「主哭耶京」小堂(Dominus Flevit)。

1894- 1900

整修並擴建Ein Kerem的洗者聖若翰堂。

1901

修建厄瑪烏大殿。

1903-04

在耶路撒冷修建「耶穌被判刑」小堂。

1911-14

在納匝肋修建紀念「撫養耶穌」的聖所。

1919-24

在革責瑪尼修建「山園祈禱大殿」,1919奠基、1922動工、1924祝聖啟用。

1921

部分重建葛法翁的會堂。

1921-24

修建大博爾山「耶穌改變容貌大殿」。

1924

在耶里哥修建「善牧堂」。

1927-29

整修並擴建耶路撒冷十字軍時代的「耶穌被鞭打小堂」。

1934

在約旦河岸耶穌受洗地修建兩座小堂。

在加里肋亞湖邊的Tabgha修建「伯多祿首席權」朝聖地。

1937

整修加爾瓦略山上耶穌被釘拉丁禮小聖堂。

1938-40

在Ein Kerem修建新的「聖母訪親」朝聖地。

1952-53

在伯達尼修建新的朝聖地。

1953-54

修建白冷附近的「牧羊人原野」。

1954

徹底重建「貝特法革」朝聖地。

1955

修建新的「主哭耶京」(Dominus Flevit)朝聖地。

1955-69

在納匝肋「聖母領報」朝聖地進行考古研究,修建一座新的「聖母領報大殿」,於1969年3月23日祝聖啟用。

1956

在洪水之後,徹底整修革責瑪尼耶穌被捕山洞。

1957

整修約旦河岸因地震受損的「耶穌受洗小堂」。

1963-64

整體性整修緊鄰白冷耶穌誕生山洞的幾個山洞(一般稱之為聖業樂山洞)。

1990

在葛法翁的「家庭教會」(Domus Ecclesiae)遺址之上修建新的「聖伯多祿堂」;1990年6月29日祝聖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