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地區 斐理伯的凱撒勒雅 Banias 凱撒勒雅 Caesarea 約培 Jaffa 默基多 Megiddo 加爾默耳山脈 Mt. Carmel 厄里亞先知峰 el-Muhraqah 阿克城中世紀聖殿騎士會士地底通道 The Templars of Acre 佩特拉 Petra 馬德巴 Madaba 乃波山 Mt. Nebo 海邊的凱撒勒雅(Caesarea) 阿克(Acre)的古十字軍城堡 約旦馬安省佩特拉(Petra)的卡茲尼神殿
朝聖資料
加里肋亞 苛辣匝因的會堂 苛辣匝因的會堂(The Synagogue of Korazim) 苛辣匝因的會堂與圍繞它周圍的猶太村莊遺址,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綜合體;藉由它,參訪者將走進1500年前拜占庭的時代,一窺當時住在加里肋亞地區的猶太人他們的日常生活樣貌。 靠近該會堂的入口處,有一座mikveh ─ 一座禮儀用的澡池。在澡池後則豎立了一個重建後的結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各種建築技術;它們是希臘時期(主前第三到第二世紀)在Hauran與東Golan所發展的建築傳統的延續。 為前現代的猶太村落(pre-modern Jewish village)而言,mikveh是一個很重要的制度,主要是為了禮儀上的淨化,屬於宗教上的義務。少了這個程序,猶太人就不能滿全halacha(禮儀法)的要求。 苛辣匝因會堂裡的mikveh是由二個部份所構成的:一是由一系列石階引入的浴室,外觀全由玄武石的厚板所覆蓋;另一部分則是一座蓄水槽,在冗長乾旱雨水短缺的夏季,能提供mikveh必要的用水。由它的規模看來,這個特殊的mikveh應是個公共的設施。 苛辣匝因國家公園內的拱形遺跡 地下浸禮池(Underground Mikveh) 在苛辣匝因已重建了二個寓所,它們寬廣而且華麗,可能是屬於村中富有者所有;房舍建構、裝飾得很好,涵蓋很大的區域,包含許多房間,還有部分磨麥的設施,以及將地板和屋頂舖平的滾石,可以避免房子在冬季漏水。 會堂座落在村落的中心,它和村內的其它建築一樣,也是由黑色的玄武石所建。寬廣的台階引人走至會堂的正面;但除此之外,會堂正面的確實樣貌仍不得而知。這座會堂和其它「加里肋亞式」的會堂一樣,正面正對著南方朝向耶路撒冷。 苛辣匝因會堂正面入口處的石雕遺跡 會堂內有著帶有雕飾的石柱,今日我們在會堂內部牆邊還能看到這些石柱。石柱上則刻有動物、神話圖像、以及狩獵或農耕的景象。儘管它們中有些已經毀損(或許是在阿拉伯入侵後,因為伊斯蘭教禁絕任何帶有人形象的彫刻),但仍然使人印象深刻。 入口處的左側有一個玄武石座椅的複製品,原始的座椅如今保存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裡。它或許是為給苛辣匝因的顯貴人士而設的。在猶太傳統中,這樣的座位被稱為「梅瑟寶座」(Seats of Moses);其上刻有碑文: 「為紀念依市瑪耳(Yishmael)的良善之子猶丹(Yudan),他從自己的資產中,貢獻了柱廊與這些石階,願他與義人有份。」 入口處的另一側,則是一個含有裝飾的石製框架的複製品(真品目前也是在以色列博物館裡),裡面擺放了一個放置妥拉的木盒。根據Mishna的記載,直到主後第三世紀的初期,妥拉的經卷一直被保存在一個被稱為teiva的、可移動的盒子裡;之後,固定的妥拉壁櫃才被設立。這些置放妥拉的盒子都裝飾得極為華麗,且被置放在bima上 ─ 一個附著於牆上、面向耶路撒冷的一個平台。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Gush、Halav、Nabratein、Merot、Hurvat Shema、Capernaum與Ein Nashut的會堂裡。 會堂的西側有一個榨橄欖油器具的遺跡,包含磨石的滾輪,放置滾輪的石盆至今仍然存在。該榨油池就座落在村落的邊緣,使載送橄欖油的驢子不必穿越村落。 1926年,在第一個會堂西側的200公尺處挖掘出另一個會堂建築,年代或許更為久遠。然而今日該處遺跡所在位置已無法確認。 苛辣匝因會堂入口處左側的玄武石座椅複製品:「梅瑟寶座」(Seats of Moses) 苛辣匝因會堂西側的榨橄欖油器具遺跡 相關聖經經文 瑪十一20-24: 那時,耶穌就開始譴責那曾看過他許多異能的城邑,因為她們沒有悔改:「苛辣匝因,你是有禍的!貝特賽達,你是有禍的!因為在你們那裏所行的異能,如果行在提洛和漆冬,她們早己身披苦衣,頭上撒灰做補贖了。但是我給你們說:在審判的日子,提洛和漆冬所受的懲罰也要比你們的容易忍受。還有你,葛法翁!莫非你要被高舉到天上嗎?將來你必降到陰府裏;因為在你那裏所行的異能,如果行在索多瑪,她必會存留到今天。但是我給你們說:在審判的日子,索多瑪地所受的懲罰也要比你們容易忍受。」 瑪二三1-12: 那時,耶穌對民眾和他的門徒講論說:「經師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講座上,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因為他們只說不做。他們把沉重而難以負荷的擔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卻不肯用一個指頭動一下。他們所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叫人看;為此他們把經匣放寬,衣繸加長;他們又喜愛筳席上的首位,會堂中的上座,喜愛人在街市上向他們致敬,稱他們為『辣彼』。 至於你們,卻不要被稱為『辣彼』,因為你們的師傅只有一位,你們眾人都是兄弟;也不要在地上稱人為你們的父,因為你們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上的父。你們也不要被稱為導師,因為你們的導師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亞。你們中那最大的,該作你們的僕役。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
加里肋亞 苛辣匝因 苛辣匝因(Korazim) 在巴比倫的塔爾慕(Talmud猶太法典)裡提到的苛辣匝因 ( Korazim )是一個以生產麥子知名的猶太城市。而新約福音中(瑪十一21;路十13) 的苛辣匝因,則是連同貝特賽達和葛法翁一起受到耶穌讉責的城市。另外在Eusebius的《人名大全》(Onomasticom)裡敘描述的苛辣匝因則是一個被毀棄的城市。 苛辣匝因佔地有100 dunams(面積單位),劃分為五個區域:城中間的區塊為猶太人的會堂、三個大型建築的遺址,和正中央的著名廣場。 早在主曆一、二世紀時,苛辣匝因的佔地位於北邊小山的斜坡上。到了第三、四世紀,也就是在米市納(Mishna:猶太經師口傳的教理)和塔爾慕(Talmud:猶太法典)期間,這個城市逐漸發展,向南擴張。今天所見的大部份廢墟即是這個時期的遺址。 第五、六世紀時,即塔爾慕末期,苛辣匝因重獲生機,恢復了舊觀。原來的會堂和大型建築都作了一番更新和修復。 第八世紀,阿拉伯伊斯蘭教勢力興起時,苛辣匝因又再度興旺起來。此時各種大型建物又重新翻修復建。 此後沒落了幾百年,直到十三世紀,新一波的殖民來到這裡。其後從十五世紀直到二十世紀初期,此地一直住有小部份的居民。 在十六世紀時,某位遊經苛辣匝因的旅客曾報導此地猶太漁民的生活情形。二十世紀初,Kohl 和 Watzinger兩位先生為了進行對古代猶太會堂的考據和觀察,而主導了首次的挖掘工作。 到1920年代,希伯來大學和英國政府古物部門合力動工再次開挖。而在1962至1965期間,則由以色列掌管古物的部門和博物舘負責,對中央社區進行挖掘。1980至1983期間,更進一步的挖掘和修復工程由以色列國家公園當局和古物及博物舘部共同主持,成就了今日一般訪客所看見到的景象。 以色列自然資源和國家公園保護當局,以及以色列政府管理觀光公司合力執行資源的保護,並設立行人步道和解說標示。 禮儀性的水洗池 居住區域 會堂外庭 古代會堂 寓所 榨油器 圖示:伊斯蘭教墓地 苛辣匝因(Korazim)國家公園平面解說圖
加里肋亞 葛法翁的會堂 葛法翁的會堂(The Synagogue of Capharnaum) 以色列現今所知的古老會堂中,葛法翁的會堂是規模最大的一個;其正廳(Main Hall)的面積為23公尺 × 17.3公尺。沿著會堂較長的一邊,亦即東側,是一座21公尺寬、鋪有地板的庭院;會堂的整個南側則鋪有一條步道。整個會堂由精心雕琢的石灰岩建構而成,它的色彩明亮,與環繞在其四周的玄武石房舍的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 葛法翁會堂旁的耶穌時代房舍遺址 十九世紀末期人們首次進行挖掘這個會堂;接著在二十世紀初期,Kohl與Watzinger展開進一步的挖掘。稍後,方濟會士買下整個區域,進行挖掘與重建此地的工作。會堂已經被重建到第一層樓的高度了;會堂的內部,沿著它的三面牆,則佇立有三排圓形的石柱。 沿著第二層樓部分的牆與石柱,以及第一層樓北牆通往第二層樓的入口處已重建完成。在挖掘的過程中,發現了大量的建築雕飾,其中包括有人形的雕刻、神話裡的活物、花紋以及一些幾何圖案。 在一個可能是收藏妥拉盒的石製框架上,有數輪謎樣的圓形浮雕圖案 ─ 根據某些人的說法,那是有關培肋舍特人歸還約櫃給以色列人的一種描述。 關於葛法翁會堂的建築日期爭議仍多。負責挖掘工作的方濟會士,在步道底下發現許多主後第四世紀末的錢幣。他們因此堅稱這座建築應是出於此一時期,並且,一座他們稱為「耶穌的會堂」的第一世紀建築,其建築日期也應晚於第一世紀。其他的研究學者則宣稱,這座建築以及旁邊的步道都應該是建於第三世紀。 葛法翁的猶太會堂被發現是重建在更古老的會堂上,可能是耶穌時代的會堂。 葛法翁會堂的石柱 葛法翁會堂的牆面
加里肋亞 葛法翁 根據Virgilio C. Corbo和 Stanislao Loffereda兩位方濟會神父,著名的考古學者,於1968-1986年間持續考古挖掘的研究成果,我們介紹重要的聖經城市葛法翁。考古學家挖掘過去所遺留下來的材料,但我們尋找某些更多的東西。我們的目標是和過去的世代相遇,和它們交談,並讓它們向我們當代發言。就如M. Wheeler經常說的:「考古學家並不是挖掘東西,而是(挖掘)人。」 當我們注意到葛法翁是「耶穌的城」,同時某種程度上也是基督信仰的搖籃,我們便能立刻明白埋在這塊土地裡的遺跡對人類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希望我們能透過這篇文章以及實際拜訪此地而和古代葛法翁的居民相遇。 葛法翁的花園內的方濟雕像(Franciscans Monk Statue in Capernaum Garden) 葛法翁(Capharnaum)的名字 這個地方原始的閃族語言名字是Kefar Nahum,kefar是「村莊」,而Nahum原是人的名字,因此Kefar Nahum的原意就是「納鴻村」,很可能這個村莊就是以一位名叫Nahum的人而命名的。許多古代的作者將Nahum當作一個普通的名詞而略過確定Nahum這人的身份問題,例如:奧利振(Origen)由語源學出發,認為希伯來文nhm是「安慰」的字根,因此將Kefar Nahum解釋為「安慰之村」;然而聖熱羅尼莫(St. Jerome)則在某些場合中將相同的名字翻譯為「美麗之城」,所根據的是另一個希伯來文字根n’m ─ 美麗。 Kefar Nahum這個組合名字被翻譯成閃族語言時,總被變成一個單一名字,而其中的喉頭音「h」被棄置。在希臘文福音手抄本中出現兩種拼字方式:Capharnaum(Kafarnaouvm)和Capernaum(Kapernaouvm)。第一個音譯「Capharnaum」非常接近希伯來文的發音,是正確的,因此也被Josephus Flavius採用;而第二個拼法「Capernaum」則比較是安提約基亞地區的方言。 明顯地,在這個村莊遭致廢棄之後,古老的閃族名稱Kefar Nahum仍然被使用。事實上,猶太的旅人Ishak Chelo(1333)寫道:「從Arbel我們來到Kefar Nahum,也就是我們語言中的Kefar Nahum」。 然而,兩個世紀以後,這塊廢墟被稱為Tanhum。Uri 的 Biel(1537)寫道:「Tanhum,辣比Tanhum被埋葬在此」。很可能這裡所提到的辣比Tanhum名字成為這塊廢墟後來的名字。相似的情形也發生在伯達尼(Bethany),這個靠近耶路撒冷的聖經城市後來被重新命名為阿拉伯文的el-Arariyeh,這個字來自於Lazarium,意思是「拉匝祿的墓」。當地的貝督音人將Tanhum這個新名字唸成Talhum,把n改成了l。這種拼法最早被Michel Nau神父(1668)記錄下來,並且直到今日仍被使用。 最後,許多旅行到此的人以及考古學者將Talhum誤譯為Tell Hum,意思是Nahum廢墟(tell)─ 字首的n被丟棄了。 葛法翁與福音 1. 葛法翁 ─ 「耶穌的城」 重新被發現的葛法翁遺跡幫助我們將許多聖經篇章human and physical放入這個地方的脈絡中。根據聖經我們知道耶穌離開納匝肋並且定居在葛法翁(瑪四12),某種程度上這個城市成為「他的城」(瑪九1)。事實上,葛法翁具有雙重的好處,比納匝肋更方便耶穌執行祂的默西亞使命。首先,葛法翁位居重要道路交會之處,地處Bethshan – Damascus(大馬士革)的主要道路上;而納匝肋則是一個被多山環繞隔絕的小村莊。其次,葛法翁與各個重要的中心 ─ 尤其是黑落德安提帕設立的首都Tiberias […]
加里肋亞 塔布加 第一次「增餅奇蹟」聖堂 在耶穌的時代,葛法翁(Capernaum原意為「納鴻村」)的範圍是由七泉地【Seven Springs = HEBTA PEGAI – HEPTAPEGON = ET-TAPEGA = TABGHA,這是由希臘文七泉地一詞演變而成今天的TABGHA】到約旦河,過了河就是貝特賽達。塔布加在加里肋亞湖邊是一個荒野僻靜的地方(Eremos),耶穌曾多次退居到此。 五餅二魚堂(Church of the Multiplication of the Loaves and Fish)祭台前的馬賽克圖案 在最初的四個世紀,曾有相當數量的猶太後裔基督徒團體在葛法翁定居。他們在塔嘎都以耶穌在世時鮮活的記憶來生活,並將此傳統一代代的傳下去。朝聖者Egeria女士於383年來此朝聖時,發現了這些傳統,並將其寫成報告,流傳下來給我們。環繞著七泉顯現出的三塊岩層,可以作為曾在此發生的福音故事之記錄。據說,一塊靠近「通海大道」(Via Maris)的岩石,就是耶穌以五餅二魚飽飫群眾的地方;在小丘上的一個岩洞令人想起耶穌在山中的施教;在岸邊好些個闢石做成的台階,讓當地居民想起顯現在門徒面前復活的耶穌(若廿一1 ff)。Egeria也寫道,在耶穌曾將餅放置其上的岩石,以後就變成一個祭台,後人環繞著祭台而建築了聖堂。 五餅二魚堂(Church of the Multiplication of the Loaves and Fish)聖堂內部 考古學發現這座原始的教堂建於350年左右。也許是猶太基督徒、提庇黎雅的約西波伯爵(Count Yosipos of Tiberias)所建。從祭台旁邊的玻璃下仍可看到當時的教堂地基遺跡,以及在北邊的耳堂。此一敘利亞式的教堂於主曆450年左右被改建成了較大的拜占庭式教堂。改建時,為了使教堂準確地朝向東方,就必須移動此一令人尊崇的石塊數呎,這樣的話,此石就可取代通常使用的聖髑,被置於祭台之下。在其後的數十年,教堂又將地板鋪設了馬賽克,這是在所有聖地中最美麗的鋪設之一了。在祭台北邊的銘刻,提到了這座聖堂的建築者:耶路撒冷主教Martyrios(AD479 – 486)。他曾是在猶大曠野中聖Euthymios的門徒,再早些曾是埃及的一位隱士。基於這個關連,大概就可解釋,為什麼此地能看到具有埃及風味的馬賽克圖案了。在那時期,就已有許多朝聖者來到塔布加了。隨同聖熱羅尼莫前來此地朝聖的St. Paula亦稱此地為獨修地(Solitude)。另一位是聖撒巴斯(St. Sabas),為猶大曠野中知名的修道院創始者。 614年,教堂在波斯人入侵時被摧毀了,所以當Arculf主教於670年來訪時,只發現環繞在水泉邊緣倒下的許多圓柱。此聖地一直被隱埋著達1300年之久,直到1932年,才有德國考古學家Mader及Schneider在此掘出了它的部份牆垣及馬賽克。當時就建了一座臨時教堂,用來保護這些珍貴的馬賽克。直到最近才被一座新的大教堂所取代,這是建在古老的拜占庭教堂地基上的,以保留其形式,並結合所有發現的古代原有物件。1982年,德國科隆的樞機主教Hoffner在此祝聖新的七泉地教堂,並捐贈了一個美麗的遊行十字架。 此教堂及其四周的土地現屬於德國科隆的總主教為會長之「聖地天主教協會」所有。並由在耶路撒冷的熙雍山(聖母安眠堂)上的本篤會士管理。在附近他們也保有一座殘障之家及一教友青年營地。 五餅二魚堂祭台下的岩石,據說是當年耶穌放置五餅二魚之處。 五餅二魚堂地板上有許多馬賽克圖案 谷六30-46: 宗徒們聚集到(在葛法翁的)耶穌跟前,將他們所作所教的一切,都報告給耶穌。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休息一會兒!」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很多,以致他們連吃飯的工夫也沒有。他們便乘船私下往荒野的地方去了。人看見他們走了。許多人也知道他們要去的地方,便從各城徒步,一起往那裏奔走,且在他們以前到了。耶穌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遂開口教訓他們許多事。時間已經很晚了,他的門徒來到他跟前說:「這地方是荒野,且時間已經很晚了,請你遣散他們,好叫他們往四周田舍村莊去,各自買東西吃。」耶穌卻回答說:「你們自己給他們吃的罷!」門徒向他說:「我們去買兩百塊銀錢的餅給他們吃嗎?」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去看看!」他們一知道了,就說:「五個餅,兩條魚。」於是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夥一夥地坐在青草地上。人們就一組一組地坐下:或一百人,或五十人。耶穌拿起那五個餅和那兩條魚來,舉目向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在眾人面前,把兩條魚也分給眾人。眾人吃了,也都飽了;人就把剩餘的碎塊收了滿滿十二筐;還有魚的碎塊。吃餅的,男人就有五千。耶穌即刻催迫門徒們上船,先到那邊貝特賽達去,這其間他遣散了群眾。耶穌辭別了眾人之後,便往山上祈禱去了。 第一次增餅奇蹟(瑪十四13-21;谷六30-46)中,吃剩的殘渣被收集成十二籃,根據古老的傳統,這是象徵最早被召叫的以色列十二支派。 […]
加里肋亞 耶穌時代的加里肋亞小船 古船博物館(Jesus Boat Museum)內展示著耶穌時代的加里肋亞小船 主曆1986年,正當嚴重的乾旱時期,加里肋亞湖(希伯來語為Yam Kinneret)的水位大幅下降,來自Ginosar屯墾區的兩兄弟發現了這艘加里肋亞小船。小船被淹埋在湖底的沈積土中,因此而被保存下來了。藉由許多義工的幫助,以色列古跡委員會竟能以驚人的短短十一天挖掘,將此小船救出來了。挖掘者將脆弱及浸水木材的船殼,裝入用玻璃纖維及聚氨酯泡沫的囊中,並成功地將小船拖至鄰近的Yigal Allon中心,在此,於特製的池中,小船經過了長達11年的小心且密集的監控保存過程。 為了保存它,小船被浸入加熱後的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溶液中,此合成臘將木材中的水份排除並取代,再將木殼慢慢地乾燥,並將多餘的臘除去。現在才能在這個具有嚴格環境控制的博物館中展出。 這小船被保存的部份,長8.2公尺(26.9英呎),寬2.3公尺(7.5英呎),高1.2公尺(3.9英呎)。它是以遠古時代典型的地中海「甲殼形」結構建造的,使用木的「榫孔及榫舌」(Mortise-and-Tenon)榫頭將船殼板結合起來,並用鐵釘固定船骨到船殼上。 從另一個角度看耶穌時代的加里肋亞小船 在船殼上的許許多多補修,船樑橫木的再使用,以及多種木材(達十二種);這些證據,說明這小船被使用過相當長的時間,以及一個用粗糙工具的船主。根據多種不同的判準,可確認這小船是主前一世紀至主後一世紀的產物。分析此船可容納的水手數量,也可推論這就是在福音中耶穌門徒們所使用的那種小船(若二一),以及67年Migdal海戰中,猶太人對抗羅馬人時所使用的小船。這艘小船成為一個走入過去極好的窗口,提供我們一個清晰的視野,瞭解當時加里肋亞海的航運,並構成了耶穌福傳及Migdal海戰的背景。 2000年二月,也就是在挖掘出土十四年後,小船就被遷至其在Yigal Allon中心的新建側廳之永久展覽館,並特別獻給在加里肋亞海所發生的有關人、事。 博物館中展示的畫作 古船博物館外觀
加里肋亞(Galilee) 耶穌時代的加里肋亞小船 Jesus Boat 塔布加 Tabgha 葛法翁 Capharnaum 葛法翁的會堂 Synagogue of Capharnaum 苛辣匝因 Korazim 苛辣匝因的會堂 Synagogue of Korazim 加里肋亞湖(Lake of Galilee),又稱加里肋亞海(Sea of Galilee) 加里肋亞的古船博物館(Jesus Boat Museum)與遊湖的船
猶大曠野 死海 死海(Dead Sea)風光 死海位於低於海平面非常多的深處,在一片沙漠中間,它的水面似乎是結晶般的明亮,這一切使每一位來此造訪的人感到新鮮及驚訝。事實上它並非「海」,而只是一個「湖」,因為希伯來文「湖」和「海」並沒有區別,因此才讓人慣於稱呼它為死海。 這個內陸湖擁有許多不同的名字,猶太人稱它為「鹽海」,因為它有非常高的含鹽量;阿拉伯人稱它為「羅特海」,這是為了紀念亞巴郎的親戚羅特,根據創十九1,羅特曾經居住在死海邊的索多瑪城;在羅馬帝國時代的古典作品中,人們稱這個海為「瀝青湖」,因為在這個湖的表面上發現許多瀝青。耶穌後第二世紀才出現「死海」這個名稱,這個名稱表達出,在這個湖水當中沒有任何動物或植物能夠存活。 今日死海的大小大約只剩下76×16公里,也就是將近920平方公里的表面,大約是加里肋亞湖的5倍大。平均而言,死海位於海平面以下410公尺處,在死海的最深處則是低於海平面420公尺。死海的含鹽量特別的高,在海水的表面大約是30%,在海水深處甚至高達33%,一般的世界海水大約含鹽量僅僅有4%。死海富有豐富的礦物質,一公升的死海海水大約含有41公克的鎂、39公克的鈉、17公克的鈣、7公克的鉀、8公克的銅、212公克的氯、5公克的溴、0.7公克的硫化物。 死海的含鹽量特別的高,也有豐富的礦物質。 在史前時代,死海原來是一個和地中海連結的海灣,慢慢的經過地形的變化和大海分離,而且逐漸下沈。死海的地質環境本身就含有高度鹽量,冬季的雨水將這些鹽分沖刷,一起流入死海,同時也經由夏天的陽光以及熱度蒸發了水分,使死海的鹽量慢慢的累積增高。在今日還有人為的因素使死海的含鹽量繼續增高,因為巴勒斯坦境內所有的淡水河流都被導引至他處做灌溉使用,只有非常少的流水量流入了死海。也因此經過時間的沖刷,死海漸漸的分隔成二個部分,在死海的南端大約4-6公尺深的地方,特別清楚看見死海的陸地化,以及更加的鹽化。今日死海的礦物在工業上被高度的使用。 在死海游泳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經驗。人們不必會游泳,因為這個海水的浮力能夠把人完全的托在水面上,甚至即使有人希望用腳觸到水底都相當的困難。死海的海水非常的苦而且鹹,它的苦味主要來自於高含量的氯鎂化合物。而水中的氯鈣化合物,又使水變得非常黏稠含有油性。無論如何,願意在死海中嘗試浮泳的人必須注意,皮膚不能有任何的傷口,同時要避免海水波及眼睛。人們最好是仰泳,而不要用蛙泳或是自由式,總而言之,盡量是背部向水,而不是胸部在水面下。在死海游泳之後,必須用淡水仔細清洗,以防身體刺痛。 在死海的東方我們看見一個高地,大約在海平面1200公尺之上,有如一個廣大的牆壁,這個就是聖經中的摩阿布地區。如果從整個地區最北部的尖端向東看,我們就會清楚的發現Mount Nebo的圓頂,大約是海平面以上802公尺,梅瑟就是在這裡親眼看見上主的「預許之地」,並且在此過世(申三四1-4)。死海也是舊約以色列家族中的猶大家族最東邊的邊界(蘇十五5)。
猶大曠野 谷木蘭 谷木蘭位於死海西北方Kaliah-Sedom路的西邊。早在主前八世紀就已經有猶太人在此生活,但他們並非讓谷木蘭出名的原因。谷木蘭的盛名來自於一支自猶太歷史民族分離而出的宗派 ─ 厄色尼(Essenes)團體。他們曾在這裏生活、研讀長達二個世紀之久,從阿斯摩乃王朝末期開始,直到猶太人因反抗羅馬人而暴動為止。厄色尼團體在谷木蘭附近的洞穴中,留下了一項偉大的「遺產」,也就是我們現今所稱的「死海卷軸」。 谷木蘭(Qumran) 厄色尼團體大約在主前第二世紀末來到谷木蘭,亦即在John Hyrcanus I或Alexander Yannai統治期間。在31BC年,黑落德(Herod the Great)統治時期,谷木蘭毀於一次嚴重的地震,迫使他們放棄這個地區。25年後,在黑落德的兒子阿爾赫勞(4BC – AD6)治理期間,厄色尼派又返回並重建谷木蘭。AD68年,猶太民族大規模起義反抗羅馬人,羅馬人征服了谷木蘭並驅散厄色尼派。最後為人所知居住谷木蘭的人是羅馬駐軍,他們在Bar Kochba起義(AD132-135)期間曾駐紮當地。當駐軍派駐其它地方後,這個地方也就逐漸被遺忘。 尋找厄色尼團體活動的中心主要是從1947年開始,那一年貝都因牧羊人在當地的一個洞穴裏發現七卷古代卷軸。 R. de Vaux神父和一個法國考古學家團隊於1951-1956年在谷木蘭地區展開挖掘,發現更多的卷軸以及早期的建築,這些考古證據支持了厄色尼團體以谷木蘭為根據地的理論。 這些洞穴分佈在陡峭的斜坡和大石的縫隙中,相當難以攀爬上去,這些洞穴提供厄色尼派在必要之時藏匿圖書的地方。「死海卷軸」藏在陶罐中將近二千年之久,因當地氣候乾燥而得以保存。卷軸中有聖經舊約、偽經還有厄色尼派自己的著作(包含團體的信念與生活規則)。其中有一些卷軸被放在以色列博物館中的「書殿」(The Shrine of the Book)陳列展覽。 「死海卷軸」藏在陶罐中將近二千年之久,因當地氣候乾燥而得以保存。 陳列展覽的死海卷軸 厄色尼團體過的是苦行、禁慾的生活,因此特別重視沐浴和各種潔淨禮儀。他們過團體生活,居住規畫儘量自給自足。他們有集會大廳、中央餐廳,在餐廳裏食用具有禮儀性質的餐點,有廚房、洗潔水池(ritual bath)、洗衣間,還有眺望塔、馬廄和製陶工作坊。整個區域內最有意思的是「寫作間」(Sciptorium),其中含有桌子和墨水台,絕大部分在附近洞穴所發現卷軸,可能就是厄色尼派經師在寫作間裏抄寫完成。厄色尼團體成員住茅屋和帳蓬,主要的墓地也在谷木蘭。 位於谷木蘭,厄色尼團體當初所建的洗潔水池(ritual bath)。 洗潔水池的說明板 位於谷木蘭,厄色尼團體當初所建的集會大廳與餐廳(The refectory)。 集會大廳的說明板 圖示: 主要入口 古代蓄水池 貯水槽 眺望塔 寫作間 廚房 集會大廳&主餐廳 食物間 陶藝室 火窯 牛棚 解說圖 放大看谷木蘭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