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yland.ccreadbible.org

乃波山

其他地區

乃波山

遠眺乃波山(Mt. Nebo)

一、地理介紹

乃波山座落於約旦河東岸(Transjordanian)高原、Madaba往西七公里的Faysaliyah村莊旁。乃波山的東邊是Afrit河谷(延伸到el-Kanisah河谷),南邊是Judeideh河谷,往北是en-Naml河谷,而更北則是Ayoun Mousa河谷。乃波山西側與約旦河谷相連。

乃波山最高峰位在Belqa高原,海拔八百公尺以上。其他的山峰略低,但全部超過海拔七百公尺。其他的山峰中最具有歷史意義的是,位於西邊海拔710公尺的Siyagha和東南邊的海拔790公尺的el Mukhayyat。山中有數條全年奔流的瀑布:Ayoun Mousa and Ain Jemmaleh在北邊,南邊則有Ain Judeideh, Kanisah and Ain Hery。

乃波山的地形有如一個獨特且天然的觀景台,可供鳥瞰聖地和南約旦的風光。向南邊看,整個環視區域可以囊括死海和猶大曠野;向西邊看可以看到約旦河谷以及猶太和撒瑪黎雅境內的山地,並包括北邊的歐瑟亞先知埋葬地(Jebel Osha)和Zerqa河谷的南側。附近安曼(Amman)的山丘清楚可見,與山丘交界的Hesban高原和Mushaqar也在視線之內。

天氣好的時候,在乃波山光憑肉眼即可辨識白冷城和附近的大黑落德堡(Herod’s fortress of Herodium),視野從耶路撒冷橄欖山的建築直到Ramallah。不但可以清楚地辨識死海旁約旦河谷的Qumran,還可以見到耶里哥平原、Shunet Nimrin、Shueib河谷的水壩和Kafrein河谷、Tell er-Rameh-Livias、Tuleilat el Ghassul和Suweimeh。靠近高原邊上,也就是接近歐瑟亞先知被埋葬地的El Salt Iraq山丘可見到el-Amir。

乃波山(阿拉伯語:جبل نيبو‎ Jabal Nībū; 希伯來語:הַר נְבוֹ‬‎ Har Nevo)是約旦的一個山嶺。聖經中提到,這是梅瑟得以觀看他永遠不會進入的應許之地的地點。從乃波山頂可以看到聖地的全景,約旦河西岸的耶利哥,在晴天甚至可以看到耶路撒冷。 圖為看板上顯示著從乃波山到各個地點的距離。

二、聖經和朝聖者傳述的乃波山

乃波山上散落的史前時代的石碑和石柱,無聲地見證著人類在此山脈長久居住的歲月。然而,令乃波山真正出名的緣由是《申命紀》中記載發生於此地的事件:先知梅瑟去世之地。

直到拜占庭帝國時期,「乃波」這個名字除了指山脈之外,也指座落在el-Mukhayyat山峰的村莊碉堡。這個古老的村莊與其他城市,例如摩阿布(Moab)的Mabada、厄肋阿肋(El Ale)和赫士朋(Heshbon),一同出現在舊約聖經中。實際上,直到今日貝都因人的區域還保留著乃波的名字。早期的基督徒為了永久保留對這個聖經事件的記憶,在Siyagha山峰上蓋了一座紀念梅瑟的教堂。

靠著兩位第四和第五世紀的朝聖者的傳述,考古學家找到了這座教堂的遺跡:其一是知名的朝聖者Egeria(西班牙修女,381-384),另一位是曾任迦薩地區主教的Peter the Iberian(411-491)。主教對於梅瑟紀念教堂的發現,和提倡當地基督徒對教堂的敬禮貢獻良多。

乃波山上紀念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西元2000年聖地朝聖時造訪此地而設的紀念碑
乃波山上的梅瑟紀念碑(Siyagha為遺址的本地名稱,意思是“修道院”)

三、探險家(The Explorers)

近代有關Siyagha遺跡的記載,首次出現在1864年法國Luynes公爵的旅遊回憶錄之中。其他的探險家很快的跟進,並且正確地推測出遺跡的歷史。然而一直到1887年、西班牙朝聖者Egeria的日記出版,以及1895年Peter the Iberian主教的紀錄重新出現,才使學者們得以肯定此遺跡的歷史地位。

這個情況促使管理聖地的方濟會士於1932年,買下了乃波山的兩座山峰Suyagha和el-Mukhayyat,富有企業經營天賦的Jerome Mihaic修士和貝都因人以及Emir Abdullah(他的商務辦公室導致這筆交易順利達成)結為好友,快速地開通這兩地與Mabada相連的道路,更便於考古學家前來勘察。

Siyagha遺跡的考古挖掘工作始於1933年7月13日,最初的負責人是方濟會耶路撒冷聖經學院的Sylvester神父,接下去的年代中,學院其他多位著名的同事-例如Bellarmino Bagatti神父-也參與協助,在1933年、1935年和1937年三次的探勘中,陸續發現了聖殿(Basilica)和圍繞在教堂四周的一座拜占庭時期的大修道院。1963年開始重建乃波山遺跡的工作,由方濟會士Virgilio Corbo神父領導,1976年起,轉由方濟會Michele Piccirillo神父和其同伴接續。

乃波山上象徵梅瑟豎立於Neghev沙漠的銅蛇雕像(The Brazen Serpent),由義大利藝術家喬瓦尼·凡托尼(Giovanni Fantoni)製作。
乃波山上的大圓石(The Abu Bado),用來關閉修道院的大門,豎立在梅瑟紀念教堂(Moses Memorial Church)前。

四、第一座聖所

第四世紀時,乃波山上一座可能見於初世紀的古老建築,貝基督徒改建成教堂,教堂建築成長方形,其中三面的牆是半圓形壁龕(apses)。至聖所的馬賽克地磚來自Ma’in地區採石場運來大塊的石灰岩。在教堂的馬賽克地磚下,考古學家發現了六個由天然的石頭所形成的墓穴,其中一個剛好位在教堂的正中央。

這個原始的聖所位在乃波山頂,由三個半圓拱頂教堂和一個前廳組成,在前廳的北邊和南邊地下一層各有一個葬禮小堂。聖所的西邊是開放式的庭院,一側與南邊的修道院房間相連,北邊則是半圓拱頂的洗禮小堂。修道院南邊的一間房間有幾何形狀的圖案裝飾。教堂的前廳貼了白色的馬賽克磚和一個大型鑲綴的十字架。聖所正面牆壁的地基由今日大教堂第二排的圓柱依稀可見。

前廳的南北兩扇門通往聖所外的兩個葬禮教堂。考古學家在南邊牆上發現希臘文刻印的修道院院長Alesios的名字,今日則掛在受洗堂南邊的牆上。

主祭席位下方的空間裝飾了兩隻大鳥,面向一個雙耳細頸酒瓶,周圍的鳥兒圍繞著葡萄藤的圖案。考古學家從部分尚存的馬賽克磚辨識出修道院院長的名字為Alexios,認為他就是當時整修聖所的修道院長,因此推斷出聖所整修的年代為第四世紀。

聖所正面的前方有一個小庭院,再往北邊則有一條以白色馬賽克裝飾的封閉小徑,通往修道院大廳和個人寢室。

這條馬賽克小徑的西邊頂端有一個門,門後有一段階梯,通往聖所下方三英呎的半圓拱頂洗禮堂。洗禮堂位在葬禮教堂的旁邊,內有石製的十字架形狀的受洗地,池子的表面覆蓋了一層灰泥。受洗地的後端有三個階梯往下連到十字架的三臂,但是十字架的第四(南)臂則是被一個半圓的盆形取代,半圓盆有一個開口,應該是作為孩童洗禮之用。

兩串長的希臘文碑文提供我們許多名字:包含製作此馬賽克的工匠、Mabada的主教、修道院院長的名字、當時羅馬執政官的名字和日期(531年8月)。

半圓拱頂洗禮堂的西側與修道院區相隔一道牆。教堂的馬賽克地磚有三個不同的裝飾主題:在入口階梯旁邊的一片是開花的十字架的圖樣,中間比較大的是一整片地磚有格子形狀的外框,呈現的是打獵和牧羊的畫面,並刻有奉獻資訊的碑文;另外在柱子中間的長方形的地磚是菱形和十字形的圖案。

中間那一片地磚又分為四個主題相關的小圖案,和白色的背景交織成和諧的畫面。樹木跟花朵使整個畫面生機盎然。第一個畫面是一個年輕的牧羊人與獅子搏鬥,保護一頭被栓在樹旁的牛,還有一個拿著盾牌、帶著夫黎基雅式(Phygian)的帽子的武士,將茅插進一頭準備攻擊的母獅。第二個畫面中有兩個騎在馬背上的獵人,旁邊跟著獵犬,向一頭熊和野豬刺矛。第三個畫面的主題相較之下平安許多:一個牧羊人安靜地坐在樹下的石頭上,數著他的一小群在植物和矮樹環繞之下安穩覓食的綿羊和山羊。第四個畫面中有一個黑人以一條皮帶拴著一隻鴕鳥,同時還有一個帶著夫黎基雅式的帽子和披肩的男孩領著一頭坐騎用的駱駝和一匹斑馬。

三位Mabada的工匠的作品表現出聖統的形式(hieratic formality):按照教會的規範把原來的事件轉為象徵性的裝飾藝術。單調的用色使得所有的圖案簡化成幾個重點的陰影(採用當地就可以提供的顏料),另外馬賽克的圖樣外圍描黑邊使得圖樣變得凝重;這種使畫中動態的圖樣變成靜態的手法在Madaba派別的馬賽克工匠之間相當盛行,而乃波山教堂的作品是最早期、也是最美的傑作之一。

乃波山的地形有如一個獨特且天然的觀景台,望向附近卻是荒蕪的曠野。

五、第五到第七世紀的聖殿(Basilica)

在第六世紀後半葉,隱修士們決定擴建聖所。他們將聖所的正面拆除,使原本的教堂變成至聖所,而原本的前廳和庭院則改建為教堂的中殿。改建後教堂正面的前方有一個嵌有馬賽克地板的前廳,該前廳又有階梯通往另一個四方形的廳堂或中庭,這是修道院大廳或接待處,通往隱修士的房間或寢室。

新大殿的馬賽克整合成一個以葡萄藤為主題的大型組合,建築內的四周環繞著十字形的圖案。這個大型的設計今日只留下了兩個較囊中殿的橫柱,還有一大片裝飾圓柱和中殿中央之間的馬賽克。

南邊小教堂中殿的東端有一片馬賽克地磚,後人在其上蓋了一個平台。可能這就是朝聖者Egeria回憶錄中記載的,她在舊的聖所曾經見到的平台,目的是提醒朝聖者,該教堂原是為了紀念梅瑟先知所建的。

博物館牆上的看板

.新的半圓拱頂教堂(New Diaconicon)

隱修士將北邊牆壁旁邊的葬禮教堂和半圓拱頂洗禮堂拆掉,並將此處的地面調整為和大教堂其他部分同樣的高度,使整個大殿其餘部分僅由階梯和圍欄分成兩個彼此分隔的空間。

東邊的空間是由動物、花朵和魚組成的幾何形狀裝飾而成,西邊的空間則是只有幾何圖案。長形的小教堂應該是作為大殿的更衣室和修士的會議室。

.新的洗禮堂(New Baptistry)

如同北牆一樣,南牆也經歷了相似的改建過程。大概就在更衣室改建和裝修的同一時期,古老的葬禮教堂被拆除,一個充滿馬賽克裝飾的教堂取而代之。這個新的洗禮堂貼滿了標註年代的馬賽克磚:597-598年,當時Martyrius擔任修道院長,當地主教則是Sergius任職。一個由十字架和雙重銘文裝飾而成的、很大的受洗池被放在半圓拱頂教堂的凹槽,跟教堂其他的部分僅由一點圍欄分開。受洗地上面的銘文是「有光的」(意指新信徒受基督之光照耀)。其他受洗池的裝飾包括長方形的馬賽克,上面圖案有蹬羚和矮樹,還有小鳥和纏繞的結實纍纍的葡萄藤。另外還有幾對水鳥在花叢中嬉戲的圖案。

在洗禮堂的入口門檻上有一段銘文「祝大家平安」,歡迎所有到此的訪客。

.天主之母堂(Theotokos Chapel)

在第七世紀的前十年,亦即Martyrius擔任修道院長和Leontius任職Mabada地區主教的時期,洗禮堂西邊的門,修道院的三個房間被拆毀,而產生的空間改成跟大殿其他部分相同高度。這個修改後來成為建築「天主之母堂」的基礎。這個小教堂是整個大教堂重要的一部分,保有自己的拱頂,而且有圍欄分為兩個空間。教堂地板也是特殊設計過的。

在至聖所區域有一片馬賽克地板,上面的圖案包含蹬羚和兩個花叢,還有兩頭站在祭壇前的公牛,祭壇上的聖體龕刻有希臘文的碑文,內容是聖詠五十一篇21節經文:「那時,你必悅納合法之祭,犧牲和全燔祭獻;那時,人們也必要把牛犢奉獻於你的祭壇。」

.方濟會修道院

由於「耶路撒冷聖經學院」的成員於1993年夏天展開Siyagha山遺跡的考古挖掘工作,負責管理聖地的方濟會士為了滿足此團隊住宿的需要,於1932年在此興建了修道院。從中間的核心建築開始,修院隨著不同服務的需要而不斷擴建,主要都是為了實用和功能性的考量。當條件許可時,修院同時也作為方濟會士的避靜院。修院旁的花園和其他設施也提供給附近的基督徒團體作為默想和祈禱的場地。

方濟會的Jerome Mihaic神父創立了修院,並且負責聖所最初的重建工作。他死後葬在乃波山的方濟會修院的庭院中。

.梅瑟紀念聖所(Sanctuary of Moses)

聖地的方濟會士在Siyagha山上進行的考古挖掘、和修復修道院的工作,倚靠的是全世界的基督徒資助。這個工作的目的毫無疑問地是給未來的世代保存這個見證信仰的紀念碑,並且給這個早期基督徒為了紀念梅瑟-天主的先知與人-所興建的聖所注入新生命。

自從1976年以來,耶路撒冷教會按照教會禮儀年曆每年9月4日慶祝梅瑟的瞻禮。當地的基督徒,包括神父和平信徒,都和方濟會士一起慶祝。特別值得一提的是Mabada市也派代表出席,因為在古時乃波山上的聖所原是屬於該城市主教管轄。

佛羅倫斯的Giovanni Fantoni用金屬在聖所內製作了舉行禮儀的布置用品,也在聖所外用金屬製作了「高舉的蛇」紀念碑。這個被高舉的蛇是一個象徵,提醒參訪者:偉大的先知梅瑟和他所傳述的救援訊息,透過耶穌基督捨命於十字架上已經實現了對全世界的救贖。

六、乃波山上的工作(一位方濟會士的分享)

乃波山上的考古挖掘和重建是非常艱鉅的任務,由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不屈不饒的精神和熱情,於每年夏天自七月中旬開始進行。我們這個團體的二十多位成員來自世界不同的國家,包括義大利、約旦、馬爾他、西班牙、敘利亞、美國、阿根廷、薩伊等國,而且從事於各行各業,宗教人士、平信徒、學生、專業人士和藝術家。所有成員的共通點就是分享相同的精神和熱情。在一個考古學的挖掘現場工作是一個體驗沙漠裡共同生活、和培養「志同道合」的絕佳機會,尤其是在這樣一座有神聖歷史和傳統的山上。

乃波山上的工作經驗,不僅在考古學層面提供了穩固的科學性成果,更深而且更重要的回報則表現在我們的人性和精神層面上。科學固然可以有效地揭開歷史,但如果只是當作一般的研究活動卻有其限度。在這個價值觀混淆的時代,兩個月的沙漠生活使我們遠離日常生活中人為設定的常規,提供一個實習和體驗新生活的機會。這是一個讓人類和大自然面對面的機會,一個無價而讓人捨不得放棄的機會。

因此,我們年復一年熱誠地爬上乃波山,滿懷決心投入工作。透過忠誠的實踐聖經上的教誨「你必須汗流滿面,才有飯吃」(聖保祿也說過:「誰若不願意工作,就不應當吃飯」),和跟隨聖方濟在悔改後-雖然一開始並無法確定-但隨即投入重建教堂的工程的榜樣,我們的生命得以更新。我們愛德的工作是希望完成一個共同的夢想:讓乃波山再次充滿花草樹木,呈現一個美麗的大殿博物館和聖所,以及一個殷勤待客的方濟會修道院。

所有到乃波山的工作者都是志願而來,而且這裡歡迎任何人-修士和所有願意參與這個冒險的人士、願意伸出援手與分享熱誠的朋友。雖然由於空間有限以及其他的限制而必須對志願工作者有所挑選,但是,方濟會修士們從一開始就歡迎平信徒來一起工作,因為我們相信,不同背景和想法的交流有助於交換心得。

參與者願意的話,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跟修士們一同祈禱。在乃波山上工作的其他時間,也很自然地成為另一種默觀的形式。這個地方非常獨特地將「工作與祈禱」這兩種真實融合在一起,這個現象正是我們「乃波山人」的感受與生活。我們決意,特別看重單純的原則。我們的勞動必須是真正的單純與簡樸,而最終目的是為了公益。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任何多餘事物不但無用,更可能是有害的。到目前為止,整個計畫可以說是相當成功,附近其他的考古行動都將這個行動視為一個模範,因為我們花費極少和規模很小,卻能有效地搶救藝術、信仰和文化遺產。

我們在乃波山工作、祈禱和默觀,面對一個充滿敵意的外在環境,嘗試馴服大自然環境。自從Jerome神父在1932年開始工作以來,方濟會士已經如此實踐生活超過一整個世代。在這座山上,我們表達自己與我們的理念,實踐我們的夢想並面對高難度的挑戰。我們利用每一個角落,並且不僅是透過鐵鍬的力量使石頭屈服,更是透過我們的理念,包含我們的先人長久以來為此冒險事業所懷有的理想與付出的犧牲。

考古挖掘工作進行至今已超過六十年,今天乃波山成為一個跳板,使「方濟會聖經學院」得以在約旦其他地方進行考古探勘研究,幫助這個國家發掘長久以來忽略的藝術珍寶!探勘乃波山是Mabada城附近的最前線,不只因為考古的挖掘,更重要的是建立Mabada馬賽克學校(Mabada School of Mosaic)。這是透過義大利、加拿大和美國政府共同支持完成的。從乃波山開始,考古團隊還挖掘了附近的河谷,從Mousa水泉到Kaniseh水泉。自1986年起,更延伸到40公里之外的拜占庭遺跡Umm al Rasas (Maypha’ah)。

在辛苦工作之餘,我們偶而也有開心和榮耀的時刻。例如:1978年我們的住處得到來自Hajj Saleh的地毯和鮮花,這些都成為我們永久的遺產。我們在此貢獻的精力與辛苦工作的時光,都具體地轉化為僅僅覆抹上灰泥與白水泥的簡陋牆院。雖然與世界上其他聖所的光耀仍相距甚遠,但卻是我們辛勞工作的豐碩成果。

我們這個友愛團體一年只有夏天的幾個月出現在山上,但若考慮這個地區的政治和軍事緊張情勢,我們的出現賦予這個已經荒廢多年的修院新的意義。乃波山大聖殿目前是約旦境內唯一的聖所,而且不論對基督徒、回教徒或猶太教徒而言,先知梅瑟都是合一和希望的象徵。因此自一開始起,我們在乃波山上的工作就是為了提供來訪者一個安全而神聖的環境,以尋求更好的事物,例如平安和默觀。這些無形但真實的價值才是乃波山最珍貴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