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大曠野 聖喬治隱修院 在耶里哥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有一條右彎的小道通往Wadi Qelt,可一直下到河谷中而來到一座橋,來到河谷的另外一邊,就會發現沿著岩石建築的希臘東正教的隱修院,我們也可以在比較遠處的小山丘上面遠遠的眺望這個河谷中的隱修院。這座隱修院還有著非常豐富的傳統。 聖喬治隱修院(Monastery of St. George),是一座希臘東正教的隱修院,位於耶里哥與耶路撒冷中的凱爾特谷(Wadi Qelt) 早在第五世紀,就有敘利亞的隱修士們在這裡建築了一個斯德望小堂;480年,一位來自埃及的若翰在此建了一個修院;耶路撒冷的宗主教厄里亞於501年把修院中的教堂奉獻給天主之母。第六世紀後期,一位賽浦路斯的隱修士喬治來到這個地方,他的名字廣為人知,因此直到今日這個隱修院仍冠上他的名字。所以這個聖喬治隱修院並不是紀念那位來自於Lydda的殉道騎士聖喬治。614年波斯人入侵攻陷這個修院時,不僅徹底毀壞隱修院,並殘暴地將隱修士全數殺死。 民間盛傳的一個有關瑪利亞的故事:亞納的丈夫若雅敬在此隱修,為了遠離長期沒有孩子的痛苦,經過了40天的守齋、祈禱之後,得到上主的許諾:將會得到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就是後來耶穌的母親 — 天主之母。這個傳說最早是開始於十字軍的時代,由蘇俄的隱修院院長達尼爾(1106-1107)所記載流傳下來;但是在拜占庭時代,隱修士把這座聖堂奉獻給天主之母,也許就和這個傳說有關。然而,我們找不到任何證據。除了在十字軍時代這個隱修院有一段短暫的輝煌時期,它大部分時光是被廢棄的。從1878年開始,這座修院才一直有希臘的隱修士們居住。 曠野中的聖喬治隱修院,為荒漠中的一處綠洲。 在非常窄小的空間中同時擁擠著幾個小堂,天主之母聖堂(12 × 5公尺)與此地的二個創建者若翰和喬治的小堂緊緊相連。瑪利亞堂中牆上的壁畫是出自一個蘇俄畫家的手筆,北面牆上的壁畫比較古老。教堂大廳地面的黑白紅相間的老鷹則是來自於拜占庭時代。在紀念隱修院創建者的小堂中,我們可以看見波斯人攻佔此地時殉道者的頭骨,而馬賽克的地板則是拜占庭後期的產品。 在聖母聖堂的屋頂上方,有一個比較小的山洞聖堂,那是特別用來恭敬先知厄里亞的小堂,這裡還保存著宗主教厄里亞一世的墓(494-516)。
朝聖資料
猶大曠野 耶穌受試探山 從耶里哥古城(Tel es-Sultan)出發有一條街道通往一座海拔301公尺高山的山腳,這座山的阿拉伯名字叫做Jebel Qarantal,意思就是「受試探山」,所指的就是耶穌在受洗後受魔鬼試探的地方。 耶穌受試探山(Mount of Temptation,阿拉伯名Jabel Qarantal) 瑪竇和路加詳細記載耶穌三次受魔鬼試探的故事。二者都報導耶穌的第一個試探發生在荒野中,魔鬼企圖引誘飢餓的耶穌「變石頭為餅」。接下去的敘述則分道揚鑣:瑪竇先記載魔鬼的激將法,要耶穌由聖殿高處跳下,然後是將耶穌帶到一座高山上(沒有名字),並以王權誘惑耶穌朝拜牠(瑪四1-11)。路加則是緊接在曠野試探之後,講述了「山頂」上的誘惑,最後報導在聖城中聖殿頂上的誘惑,做為故事的結束;這樣的敘述與耶穌默西亞生命道路的終點相呼應。因此,我們在此跟隨路加的敘述(路四1-13): 耶穌充滿聖神,由約旦河回來,就被聖神引到荒野裏去了,四十天的工夫受魔鬼試探;他在那日期內什麼也沒有吃,過了那日期就餓了。 魔鬼對他說:「你若是天主子,命這塊石頭變成餅吧!」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載: 『人生活不只靠餅。』」 魔鬼引他到高處,頃刻間把普世萬國指給他看,並對他說:「這一切權勢及其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全交給我了;我願意把它給誰,就給誰。所以你若是朝拜我,這一切都是你的。」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載: 『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惟獨事奉他。』」 魔鬼又引他到耶路撒冷,把他放在聖殿頂上,向他說:「你若是天主子,從這裡跳下去吧!因為經上記載:「他為你吩咐了自己的天使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載: 『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 魔鬼用盡了各種試探後,就離開了他,再等時機。 耶穌受試探山陡峭山壁上的岩洞 巴勒斯坦隱修士的始祖聖Charition就已經來到此,在陡峭的山壁上的岩洞中建立了他的第二個Laura。由於聚集而來的隱修士越來越多,Charition繼續遷移退隱到更隱密之處,而將Laura的領導職務交給Elpidius修士,此地因此以這位修士的名字命名。在614年波斯人入侵之後,則只剩下少數的隱修士獨居在山洞中。因此可以瞭解,在十字軍來到後,這裡主要成為紀念耶穌事件的地方,人們也因此將此地視為耶穌受試探山,以及耶穌四十晝夜守齋祈禱之處。此地的阿拉伯文名字Jebel Qarantal來自於晚期的拉丁 ─ 義大利文字根quaranta(意思是40)也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在十九世紀末期,希臘東正教耶路撒冷宗主教區在此地修建了兩座聖堂,連同這些山洞一起形成修院並居住於此。其中一個小聖堂(170公尺高於山谷)被視為是耶穌第一次受試探之處。人們可以從修院往上攀登到山頂平台,在這裡從拜占庭時代就建有一座教堂,俄羅斯東正教計畫在此蓋一座新聖堂,但動工沒多久就停下來,直到如今。在山頂上,天氣好時,有非常好的視野,然而,由於耶里哥有如一熾熱的火爐,因此只有在清晨或傍晚才能獲得最佳的視野。從1999年開始,有纜車可以直達受試探山上的修道院。 沿著山壁建築的修道院的走廊 耶穌受試探山山壁天然洞窟內的祈禱室。洞窟也是個小教堂。 修道院望向山下的好視野 可直達耶穌受試探山上修道院的纜車 這些山脈古老的名字是Duka,有些人認為是由阿拉美文doka演變而來,doka的意思是「觀測點」;另外有些人認為Duka這個字來自於客納罕掌管穀物的神Dagon(達貢)。在這座山上,發生了瑪加伯家族中最後一位兄弟 ─ 大司祭息孟 ─ 死亡的故事,加上十六11-17敘述這個事件如下: 阿步波的兒子仆托肋米,受任為耶里哥平原的總督,他金銀很多,因為他是大司祭的女婿。這人心高氣傲,想作全國之主,企圖用詭計陷害息孟和他的兒子們,將他們除掉。那時,息孟正在出巡全面各城,料理各城的事務;一百七十七年十一月,即「舍巴特」月,息孟與他的兒子瑪塔提雅和猶大下去,到了耶里哥。 阿步波的兒子,便用詭計將他們接到自己建造而名叫多克的小堡壘裏,給他們大擺盛筵,並在那裏埋伏下一些人。當息孟和他的兒子們都喝醉時,仆托肋米同部下起來,拿著武器,進了餐廳,衝向息孟,就將他與他的兩個兒子,以及他的幾個侍從都殺了。他作這嚴重背信負義的事,實在是以惡報善。 然而,仆托肋米的邪惡計畫並未因此而結束。大司祭的另一個兒子若望從危險中逃脫,承接了領導的職責(134-104BC),建立了阿斯摩乃王朝。 耶穌受試探山上有一個東正教小教堂。此石頭相傳為耶穌曾坐其上默想,接著受到魔鬼的誘惑。 耶穌受試探山上東正教小教堂的屋頂彩繪
猶大曠野 耶里哥 耶里哥(Jericho),位於約旦河谷,東至約旦河,西至耶路撒冷。 對基督徒朝聖者而言,由耶里哥前往耶路撒冷的這段路程特別神聖,這是耶穌當年走向死亡、逾越以及圓滿的愛(若十三)的路。路加福音描寫這條道路比其它任何道路更為深刻;馬爾谷就已經採用特別的篇幅描寫這條道路(谷十32-34): 那時,他們在路上,要上耶路撒冷去,耶穌在門徒前頭走,他們都驚奇,跟隨的人也都害怕。耶穌又把那十二人帶到一邊,開始告訴他們那將要臨到他身上的事:「看,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於司祭長和經師;他們要定他的死罪,要把他交給外邦人;這些人要戲弄他,唾污他,鞭打他,殺害他;但三天以後,他必要復活。」 由耶里哥上到耶路撒冷的路,中間落差超過1000公尺,耶里哥位於海平面以下250公尺,而耶路撒冷則超過海拔750公尺。耶穌和門徒們當年所走的路當然是古羅馬道路,這條路經過「黑落德的耶里哥」,同時採用了Wedi al-Qelt的路徑。現今汽車通行的道路完全是重新修築的,一直往南延伸進入到山區中。 Google Map上耶里哥和耶路撒冷的地形圖 現代化公路的兩邊是猶大曠野 黑落德的耶里哥 由今日的耶里哥城南方出口出去,沿著古羅馬街道行走大約2公里處就抵達了黑落德時代的耶里哥城,黑落德生命的最後幾天在此度過。福音中關於耶里哥的記載,應該都是指在這座耶里哥城中發生的事(參閱:路十八35~十九10)。沿著古羅馬街道在南邊的乾河谷,很快的便到達了路的最高點,由山谷中人們也可以看見一條蜿蜒的路直達此處。經過充滿河水的山谷,聆聽河谷的流水聲,對以色列的生活而言,是相當特別的事。也許在耶穌的時代,前往耶路撒冷的朝聖者,就是在充滿威脅猶大曠野的 這條長長的路上,唱出了聖詠第二三篇: 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他使我臥在青綠的草場,又領我走近幽靜的水旁,還使我的心靈得到舒暢。他為了自己名號的原由,領我踏上了正義的坦途。縱使我應走過陰森的幽谷,我不怕凶險,因你與我同住。 你的牧杖和短棒,是我的安慰舒暢。在我對頭面前,你為我擺設了筵席;在我的頭上傅油,使我的杯爵滿溢。在我一生歲月裏,幸福與慈愛常隨不離;我將住在上主的殿裏,直至悠遠的時日。 在這裡我們看見所謂的「幽靜的水旁」,並且知道這些朝聖者他們真正的目的,就是長久住在上主的殿裏。在此當然也可以順便提到詠二四3的問話:「誰能登上上主的聖山?誰能居留在他的聖殿?」 從耶穌受試探山(Mount Quarantania)上望向耶里哥,可看到耶里哥是個綠意盎然的城市。 與耶里哥相關的聖經經文 一、耶里哥城的塌陷(蘇六1-19) 耶里哥城門緊緊關閉,無人出入,以防以色列子民。上主對若蘇厄說:「看,我已將耶里哥和城中的王子,精銳的戰士,都交在你手中。你們所有的戰士要圍繞這城轉一遭,這樣轉六天。七位司祭要帶著七個羊角號,在約櫃前面行走;但第七天,要圍繞城轉七遭,並且司祭要吹號角。當羊號角吹起長聲時,你們聽見了號角的響聲時,眾百姓應當高聲喊叫;那時城牆必要坍塌,百姓個個要往前直衝。」 農的兒子若蘇厄將司祭召來,對他們說:「你們應抬著約櫃,七位司祭帶著七個羊角號,走在上主約櫃的前面。」然後,又對百姓說:「你們要前去圍著城轉,先鋒隊要走在上主約櫃的前面。」若蘇厄對百姓說完話以後,那七位帶著羊角號的司祭,走在上主前面,吹著號角,上主的約櫃跟在他們後面。先鋒隊走在吹號角的司祭前面,後衛隨著約櫃,一面走,一面吹號角。若蘇厄向百姓下令說:「你們不可叫喊,不可叫人聽到你們的聲音,連一句話也不可出口,直到我給你們說:「叫喊」那天,你們才可叫喊。這樣上主的約櫃圍城轉了一遭後,眾人就回到營中,在營中過夜。若蘇厄清早起來,司祭又抬起上主的約櫃,七位司祭帶了七個羊號角,走在上主約櫃前面,一面走,一面吹號角;先鋒隊走在他們前面,後衛隨在上主約櫃後面,一面走,一面吹號角。第二天他們圍城轉了一遭後,又回到營中;他們這樣行了六天。到了第七天,早晨黎明時,他們起來,照樣圍城轉了七遭。惟獨這一天圍城轉了七遭。到了第七遭,他們吹起了號角,若蘇厄吩咐百姓說:「你們叫喊,因為上主已將這城交給了你們。這城和城中所有的一切,都應全完毀滅,歸於上主,只有妓女辣哈布和她家中的人口可以生存,因為她隱藏了我們所派的使者。但你們要小心,不可私自取用這些應毀滅之物,免得你們貪心,竊取應毀滅之物,使以色列全營遭受詛咒,陷於不幸。至於所有的金銀,以及銅鐵的器皿,都應奉獻給上主,歸入上主的府庫。」 二、厄里叟改變水質(列下二19-22) (耶里哥)城中的人對厄里叟說:「請看,本城的地勢很好,師傅也看見了,只是水不好,以致土產不熟即落。」厄里叟說:「給我拿一隻新碗來,裏面放上些鹽。」他們就給他拿了來;他遂出去到水泉旁,將鹽倒在水裏說:「上主這樣說:我已治好了這水,從此再也不會引起死亡和不熟早落的病。」果然,照厄里叟所說的,那水直到今日常是好水。 三、耶穌治癒耶里哥的瞎子(谷十46-52) 他們來到耶里哥。耶穌和他的門徒及一大群人,從耶里哥出來的時候,有一個瞎眼的乞丐,即提買的兒子巴爾提買坐在路旁。他一聽說是納匝肋人耶穌,就喊叫說:「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罷!」有許多人就斥責他,叫他不要作聲;但他越發喊叫說:「達味之子,可憐我罷!」耶穌就站住說:「叫他過來!」人就叫那瞎子,給他說:「放心!起來!他叫你呢!」瞎子就扔下自己的外衣,跳起來,走到耶穌跟前。耶穌對他說:「你願意我給你做什麼?」瞎子說:「師傅!叫我看見!」耶穌對他說:「去罷!你的信德救了你。」瞎子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 四、稅吏匝凱(路十九1-10) 耶穌進了耶里哥,正經過的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匝凱,他原是稅吏長,是個富有的人。他想要看看耶穌是什麼人;但由於人多,不能看見,因為他身材短小。於是他往前奔跑,攀上了一棵野桑樹,要看看耶穌,因為耶穌就要從那裏經過。耶穌來到那地方,抬頭一看,對他說:「匝凱,你快下來!因為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他便趕快下來,喜悅地款留耶穌。眾人見了,都竊竊私議說:「他竟到有罪的人那裏投宿。」匝凱站起來對主說:「主,你看,我把我一半的財物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耶穌對他說:「今天救恩來到了這一家,因為他也是亞巴郎之子。因為人子來,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 耶里哥的匝凱攀爬的桑樹
猶大曠野(Judah) 耶里哥 Jericho 耶穌受試探山 Mt. Quarantania 聖喬治隱修院 Monastery of St. George 谷木蘭 Qumran 死海 Dead Sea 猶大曠野(Judah)
聖城耶路撒冷 十字苦路 十字苦路(Via Dolorosa)的路線圖 從方濟會「鞭刑會院」(聖經學院所在地)出來,對面有一個左轉的斜坡,沿此路而上,步行約三十公尺之後,可到達一座伊斯蘭教小學。這個學校佔據了羅馬帝國執政時的安多尼堡的另一半,由此學校向右看,即是向南看,整個耶京聖殿廣場清楚地出現在眼前,因為居高臨下,所以聖殿廣場可以一覽無遺。這也正是當時修建安多尼堡的主要目的:就近監視前來聖殿朝拜的猶太群眾,以防止發生暴亂。耶穌當年被比拉多判刑並鞭打之後,已是精疲力竭、血脈流空,仍要親自背負著刑架,前往受釘的「哥耳哥達」。這一段路程被基督徒稱為「苦路」,而苦路開端的地方,就是這座伊斯蘭學校。每逢星期五下午三點鐘,居於耶京的方濟會士都率領當地基督徒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舉行苦路善工,從這裏開始沿著耶穌走過的苦路,朝拜與苦路有密切關係的十四個地方,數百年來從未間斷。 除非能大事挖掘考察,今日已不可能找出耶穌真正走過的苦路,但我們仍能找出個差不多的路線來,跟隨耶穌參拜祂走過的苦路。毫無疑問的,第一處應是比拉多衙門,這裡很可能就是當年距離聖殿很近的安多尼堡。每逢重大節日,羅馬總督都必定由凱撒勒雅上到耶京坐鎮維持治安,都是住在緊鄰聖殿西北方的安多尼堡。這裡目前是間伊斯蘭小學,也是公拜苦路的起點。 十字苦路(Via Dolorosa)的路標,下方為猶太麵包。 苦路並非方濟會士所發明,而是來自更古老的傳統。初期基督徒作品(偽經)記載,聖母多次親自走了苦路以紀念自己的聖子耶穌;第四世紀的朝聖人士厄革黎雅女士,也報導自己曾在星期五親自參加過拜苦路的善功。方濟會士承繼了這些古老傳統,使之流傳至今。 第一處:耶穌被判死刑 雖然「耶穌被判死刑」與「開始背負十字架」(第二處)應該是同樣的地方,也就是目前在方濟會「鞭刑會院」中的那個以大石鋪地的「判刑小堂」。但是為方便禮儀進行,自古以來便將第一處移到目前伊斯蘭小學內舉行。 苦路第一處 第二處:耶穌背負十字架 從伊斯蘭小學出來,由原路沿斜坡而下,就到達「判刑小堂」的外牆,牆壁上有第二處的標記。耶穌被判刑後,士兵立即將一個木質的刑架放在耶穌肩上,叫祂背刑具前往刑場(若一九17)。這是當時行刑的慣例,犯人被迫自背刑具。 從此處前走幾步,抬頭可以見到一個用石頭修建的拱門,是AD135年阿得黎雅諾皇帝的工程。現今被稱為「看,這個人」(Ecce Homo)拱門。 苦路第二處 苦路第二處所在是方濟會鞭笞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 鞭笞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內部 第三處:第一次跌倒 自第二處開始,街道向提洛培雍谷下降,在向左轉的轉角處,就紀念苦路第三處的小堂。福音並沒有記載耶穌跌倒在地的事,但是自古以來信友們便確信,耶穌曾經數次跌倒,這一點不足為奇。因為耶穌受刑後早已衰弱無力,加上十字架的重量,更有地勢的斜坡。此外,後來士兵們強迫西滿幫助背十字架的記載,也間接證明此情形。 苦路第三處 苦路第三處所在的亞美尼亞天主教堂 第四處:遇見聖母 在第三處的隔壁,有屬阿美尼亞天主教會的總堂,就是第四處所在地。這個聖堂稱為「驚恐聖母堂」,堂中有兩個鑲嵌的腳印,相傳是當時母子相遇時,聖母所站的地方。此時耶穌已是血跡斑斑、體無完膚、面無人色;人人都可想像聖母心中的悲苦程度。 苦路第四處 苦路第四處門上的石雕 苦路第三處和第四處就在隔壁 第五處:基肋乃人西滿幫助背十字架 離開第四處前行不遠,向右轉後左手邊有一間屬方濟會的小聖堂,就是第五處的所在地。道路自此處開始往上走,對一個身受重刑的人而言,這個上坡路非常危險,因為隨時可能因體力不支而喪命。行刑的羅馬士兵注意到這情況,所以強迫一個名叫西滿的基肋乃人,來幫助耶穌背負十字架,以免祂半途而死,使執行的士兵不能達成任務(谷一五21)。 苦路第五處 苦路第五處的一塊相傳是耶穌手烙印的石頭 第六處:維羅尼加聖婦 從第五處前行約八十步左右,就在上坡斜路的中段,左邊有一個小聖堂,就是苦路的第六處。耶穌雖然已不再肩負刑架,而是跟在西滿的後面蹣跚前行,但是由於先前受到嚴刑拷打,更因為茨冠刺傷頭部,鮮血沿面下流,身體由上到下已變成「血人」。一位善心婦女大受感動,居然不顧士兵的阻撓、人們的譏笑,毅然挺身而出,送上手帕擦拭耶穌顏面。耶穌為報答這位婦女的好心,將自己的聖容印在帕上,還給這位熱心的善婦。這座小堂目前有耶穌小姐妹會的修女照顧管理。 苦路第六處 苦路第六處所在的主容堂(The Holy Face Chapel)。相傳為主拭面的婦女名為Veronica,Vera為拉丁文true的意思,Icon為希臘文Image的意思,合在一起即為True Image of Jesus。 第七處:再次跌倒 沿路繼續往上走,不久就便遇到一條南北向、橫貫耶京舊城主要商店的街道,路口處就是苦路第七處。因為苦路自第五處開始便不斷上升,對於已是奄奄一息的耶穌來說,這段路程備極艱苦。可以想見耶穌步履維艱,因氣力放空而再次跌倒在地。 […]
聖城耶路撒冷 看!這個人!修女院 看!這個人!修女院(Ecce Homo) Ratisbonne神父在1857年興建一所學校時發現了這些教會承認的遺址,此地寧靜的氣氛提供虔誠的信友們絕佳的祈禱和默想場所。 在「熙雍修女Ecce Homo會院」所在位置的四周留有許多羅馬時代的重要遺蹟。從十字軍時代起,教會就以形成以此地為「耶穌受難苦路」(Via Dolorosa)開始之地的傳統。在這裡我們不禁想起基督受到羅馬兵士的迫害,和比拉多的審判。「Ecce Homo」指的是若十九5的記載:「耶穌頭戴茨冠,身披紫紅袍出來,比拉多對他們說:『看!這個人!(Ecce Homo)』」 此地有一些以色列國內保存得最好的歷史古蹟,其中包括: 被稱為Struthion Pool的貯水池(Struthion是希臘字:「麻雀」) 有「遊戲」痕跡的鋪道 拱門 當代的考古研究證實,這個修院就在耶穌時代的「安多尼亞堡」(the Antonia Fortress)的正北方,是大黑落德王於30BC建於一座岩石的平台之上。城堡四周圍以壕溝防禦來自北方的攻擊,同時也便於羅馬軍隊管理控制聖殿區域。(參閱:Flavius Josephus:猶太戰爭) 看!這個人!修女院(Ecce Homo)所在處的貯水池(The Struthion Pool) 看!這個人!修女院(Ecce Homo)所在處有「遊戲」痕跡的鋪道 看!這個人!修女院(Ecce Homo)所在處羅馬士兵玩的遊戲的解說板 位於耶路撒冷Via Dolorosa街上的Ecce Homo Arch(拱門) 貯水池(The Struthion Pool;參閱附圖:no.3) 主前二世紀Hasmonean時代挖掘了一條引水道 (6),供應水到聖殿山的貯水池。當大黑落德王在「安多尼亞堡」四周興建護城河(moat)時,摧毀了部份的舊有渠道,同時在護城河內挖鑿了一個水庫(the Struthion Pool),供應「安多尼亞堡」及其四周的用水。第二世紀時羅馬皇帝Hadrian將這個原本是露天蓄水池加上頂蓋,而變成一個封閉的蓄水池(Cistern)。而熙雍修女的Ecce Homo修院的一大部份就是建在貯水池的遺址上。 羅馬鋪道(The Roman pavement;no. 10) AD70年,耶路撒冷毀於羅馬將軍皇帝(Titus)。AD135年,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為了消滅基督信仰,而將耶路撒冷改建為一個供奉羅馬神明的新城市,並命名為Aelia Capitolina。這裡所看見的羅馬鋪道就是當年哈德連皇帝鋪於蓄水池之頂蓋上的石頭路面,作為當時新城市的廣場和市集。當時鋪在路面的巨石就是取自AD70年被摧毀的「安多尼亞堡」庭院的石頭。 哈德良皇帝同時又在廣場豎起有著三個出入口的拱門,中間最大的一個就是知名的 “Ecce Homo Arch” (no. […]
聖城耶路撒冷 貝特匝達 貝特匝達(Bethesda)水池遺跡 貝特匝達[1] 從現存的兩個池子看來,在極早的時代,蓄水池就已在這山谷中了。一個簡單的壩即可將流經山谷中的雨水收容而形成一個天然水池。之後,這水池就靠一個6公尺寬的壩,變成一個40公尺x 50公尺的人工蓄水池了。 水是藉一敞開的渠道引入聖殿的。舊約列下十八17及依七3所提及的「上池」大概就是指這個水池。 大概在耶穌前第三世紀末大司祭西滿(Simon)時期(德五十3),人們在此建造了第二個池子。因為它位於壩的南邊,原來敞開的渠道就必須要加蓋而變成地下水道了。 150 BC至AD 70年間,在水池的東邊發展成為一個知名的治療中心,一個蓄水池,以及一些浴場和山洞便被安排於醫療或宗教用途。 最大的水池變成了蓄水池(1) 而小的水道 (2) 則將水引入大浴場 (3) 在大浴場內,一大群有病的人(被聖殿阻絕的人)正等待著被治癒。這裡就是若望福音第五章所提到的「靠近羊門的地方」,福音記載耶穌在此遇見了一個癱子並治癒了他。(數字對照請見下圖) 第一世紀時,由於人們在更靠近聖殿的地方建了一個較大的水池「Birket Israel」[2],貝特匝達水池因此而被停用。AD44年,黑落德阿格黎帕為了防止水向低地流,在耶路撒冷北邊興建一道新的城牆。在羅馬人填滿池子前,先建了一個蓄水池 (4)。 AD 200到400年間,也就是在耶路撒冷被羅馬皇帝易名為Aelia Capitolina的時期,一些精緻的樓房被建於此處:一所獻給Asclepius[3]或Serapis[4]的神殿 (5),一些高挑的房間建在某些浴池的前方 (6),一些馬賽克地面、壁畫、還願的獻祭品及錢幣均可回溯到這個時期。 當Juvenal為耶路撒冷的主教時(422-458),建了一所巨大的拜占庭式聖殿(45公尺 x 18公尺),它的中殿就建在舊的渠道及水池上,並由七個拱門支撐著。它的唱詩班的席位掩蓋並遮掩了治療的地方。今日仍能看到它的半圓室(Apses)、四根柱子的基座及殉道聖者教堂(martyrion)的馬賽克(7)。這座教堂是獻給「羊池的聖母」(St. Mary of Probatic),一方面紀念耶穌在此所顯的奇蹟,同時也紀念另一個傳統:此一地區是聖母的誕生地。 貝特匝達(Bethesda)水池解說圖 貝特匝達(Bethesda)水池解說圖 聖安納堂 這座拜占庭式大教堂於614年被波斯人破壞,部份教堂被火燒毀。查理曼大帝時,隱修士Modestus[5]修復此教堂,許多教士及修女湧入使聖堂再現榮景。 1010年,教堂再度被毀,很可能是伊斯蘭法蒂瑪王朝第六位哈里發哈吉姆(Caliph Hakim)所為。1099年十字軍來此時,只發現一些斷垣殘壁,他們在此修建了一座小修道院紀念耶穌在此所行的奇蹟。 1130年左右,一座獻給瑪利亞的母親聖安納(St. Anne)大型羅馬式的教堂,建築在紀念童貞聖母出生地的岩洞上面,被用作本篤會修女會院的小聖堂。 聖亞納堂(Basilique Saint Anne)外觀 1192年,蘇丹王Salah-ed-Din重新佔領耶路撒冷,將聖安納堂轉變為「可蘭經」的學校。土耳其人征服耶路撒冷時,有一段時期根本忽略了聖安納堂。不過,仍有許多朝聖者繼續小心地來朝拜此神聖的地下小堂。 奧圖曼土耳其人將此損毀的教堂送給了法國,以感激法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援助。建築師Mauss將其修復並做了第一次的考古挖掘研究。1878年,此一聖地被託付給Lavigerie樞機[6],以及他的非洲傳教士們。在訓練Melkite教士同時,他們繼續考古挖掘的研究工作,並掘出了渠道堤防及一些水池。 耶路撒冷道明會的聖經學院神父們使拜占庭大教堂的遺跡及治療的浴池重見光明。 貝特匝達的福音現場邀請我們花點時間來默想及祈禱。每一個人都面對耶穌提出的問題:「你願意痊癒嗎?」對所有經歷病痛、疲乏、恐懼及悔恨的人,祂仍然會說:「起來,拿起你的蓆,行走吧!」因為,祂是為病人及罪人而來,祂要求我們接近我們天上真正的父親,並因此經歷新的滿全和平安,恢復我們作為天主子女的尊嚴。 聖安納大教堂以其樸素的線條及特殊的回聲出名。朝聖者可在這裡唱歌,也可做個人的祈禱,參與彌撒或與神父講話。 地窖聖堂是特別奉獻紀念聖母誕生,這裡供奉著至聖聖體。大約超過七個世紀的時間,教友們一代傳一代,在極度困難的環境下來此朝聖,向耶穌的母親瑪利亞陳述其需要及懇求。 在此地考古挖掘出的願獻禮品被保存展示在此地的小博物館中,小型的朝聖團體可以提出申請而參觀這些寶貴的物品。 聖亞納堂(Basilique […]
聖城耶路撒冷(Jerusalem) 貝特匝達 Bethesda 看這個人修女院 Ecce Homo 十字苦路 Via Dolorosa 耶路撒冷(Jeruselam)城內的哭牆(Western Wall,又名西牆) 耶路撒冷(Jeruselam)城的八座城門之一:大馬士革門(Damascus Gate)
橄欖山 革責瑪尼 革責瑪尼(Gethsemane)莊園內的橄欖樹 1. 相關福音章節 根據福音的敘述,當耶穌在耶路撒冷時,祂時常來到橄欖山。聖路加回憶起耶穌在耶路撒冷的最後日子時寫到:「耶穌白天在聖殿施教,黑夜便出去,到名叫橄欖的山上住宿。」(路二一37) 耶穌特別喜歡來到革責瑪尼的莊園祈禱,祂在最後晚餐之後再次來到這裡。「他們唱了聖詠,就出來往橄欖山去。」……「隨後,耶穌同他們來到一個名叫革責瑪尼的莊園裡,祂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到那邊去祈禱。』」(瑪二六30、36) 路加福音敘述,耶穌祈禱的地方離門徒約有「投石」那麼遠 (路二二41),而那時門徒們正在睡覺,極可能他們過去時常來到這裡。而此刻就在這同樣的地方,耶穌與門徒談論著。當祂正要轉身而去時,猶達斯和一群人來捉拿耶穌。 接下來就是革責瑪尼莊園的那一幕。當耶穌還在說話時,那十二門徒之一的猶達斯領著一群人來到耶穌面前,他走近親吻了耶穌。但耶穌對他說:「猶達斯,你用親吻來出賣人子嗎?」耶穌身邊的人見了立即說:「主,我們可以用劍嗎?」說著其中一人就砍向大司祭的僕人,把他的右耳削了下來。而耶穌卻說:「至此為止!」接著摸了摸那人的耳朵,治好了他。然後耶穌對那些來到他跟前的司祭長、聖殿警官並長老說:「你們拿著刀劍棍棒前來,好像對付強盜嗎?我天天和你們在聖殿裡的時候,你們卻沒有捉拿我;而今黑暗得勢,是你們的時候!」(路二二47-53) 聖經經文請參閱: 路二二39-53; 瑪二六30、36-56; 谷十四32-52; 若十八1-11 2. 考古挖掘發現的事實 古老的傳統認定這個靠近Kidron急流的岩洞,就是當年耶穌經常祈禱、休息,與門徒交談的一個地方。許多古老的文件提到這些遺跡,例如:Caesaria的Eusebius(AD330左右),Bordeaux的朝聖者(AD333左右),聖熱羅尼莫(AD386左右),以及朝聖者Egeria或Eteria(AD385左右),其中Eteria尤其多次提到與岩穴相關的內容,必指出在耶穌經常祈禱之處曾建有一座聖堂。 1950年代山洞曾經遭受大水淹沒,由方濟會的考古學家Virgilio Corbo神父利用重新清理山洞的時機,於1956年所主導的挖掘工作,證實了這些古老傳統的見證。 「革責瑪尼」這個名字可能出自希伯來文,意思為「榨油器」:1957年Corbo神父出版他的考古名著《La Terra Santa》(《聖地》;頁167-171)寫著:「較早時期存有的兩件遺物」具有重大價值。「一個有著渠道的貯水池和一件殘存的榨油器」。後者是在聖所的地面下被發現,大約在聖所地下一公尺左右,在南面岩牆上有個洞孔直通到榨油器上,這個洞「被用來裝置固定榨油器的槓桿手臂」。 橄欖山下的革責瑪尼窟(Grotto of Gethsemane)入口,也是耶穌被捕山洞。 革責瑪尼窟內有水井與炸橄欖油機 這個令人尊敬之地,雖歷經不斷的改變,仍可從鋪道上殘留的馬賽克看見其不朽。( 例如在西北角落發現的幾件),這些是在墓地拆毀時僅存的遺物,其年代大概可追溯自拜占庭時期:一件被保存下來的馬賽克石碑留下「通往拜占庭入口的十字軍圍牆下面」的碑文;在西北角落的拱型屋頂上留下一些塗鴉的遺跡,而在貯水池底部則發現了一個神龕和一些墳墓。十字軍東征時期留下的遺跡有:一些色彩繽紛的大型星星、屋頂垂下吊掛的飾品、和一些由不同簡陋材料修復的地板。 為了紀念考古上的諸多貢獻,畫家Umberto Nomi於1959年在這個山洞中加添了的三幅濕壁畫。畫中描繪的是:「基督與十二門徒一起祈禱」、「猶達斯親吻耶穌」以及「聖母升天」。最後一幅濕壁畫的主題強調此地與瑪利亞之墓的密切關聯;根據傳統,耶穌的母親過世後,她的遺體被帶來此地,安置於和此岩洞緊鄰「瑪利亞之墓」。 革責瑪尼窟內的壁畫:「基督與十二門徒一起祈禱」 革責瑪尼窟內的壁畫:「猶達斯親吻耶穌」 革責瑪尼窟內的壁畫:「聖母升天」 Previous Next 瑪利亞之墓(Mary’s Tomb,又名聖母陵墓)內部 3. 默想與祈禱 主耶穌,當祢在聖殿整日教誨之後,祢喜愛退居此地安靜默想,向天上的父祈禱,並教導祢的門徒。求祢也賞賜我們恩寵,使我們在生活的過程中,嘗試平衡工作和休息的韻律時,能在祈禱之中合一,並彰顯祢的聖名。 就在此地,祢出於對我們的愛,付出了祢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天父的旨意。請助我們在一生的歲月中,特別是面對痛苦和遭受試煉時,敞開心胸,接受天主的旨意。 背叛祢的那一位拒絕了祢的愛,更以親吻出賣祢,祢承受了這一切悲苦。請助我們在這不忠的門徒身上看清自己,使我們能在祢傷痛的心中獲得寬恕與擁抱,就如同祢曾在聖伯多祿懺悔時擁抱他一樣。 如祢所訓示的,接受祂的餵養,祢因愛天父而被釘、被棄,請恩賜我們學習陪伴祢一起因愛天父而被釘、被棄,因為只有在祂內,才能獲得救贖與平安。阿們,阿肋路亞! 革責瑪尼窟內的耶穌聖像
橄欖山 主哭耶京堂 從克德龍(Kidron)溪谷登上橄欖山的途中,有一座名為“Dominus Flevit”(主哭了)的小教堂,它座落的位置俯視著耶路撒冷城。這個地方十分符合路十九37-42記述事蹟的地點。 許多人相信這是耶穌當年哀哭耶路撒冷的地點,其實這個傳統始於十字軍時期,當時人們開始標示這個地點,紀念這個感人的事件。當十字軍撤退後,此處的聖堂被毀壞而成為廢墟。1518年,此地建了一座清真寺,可能是土耳其人所為,當地人通常視它為一所伊斯蘭學校。此地被稱為Mansouriyeh(勝利),也被稱做Khelweh(隱居所)。方濟會士因為沒辦法得到原遺址,就在上橄欖山通道的南側買下了一小塊地,並在1891年建起一座小堂。 主哭耶京堂(Dominus Flevit)外觀 1913年,一位名為Mellon的女士在方濟會建的小教堂前蓋了一間小屋,後來交給St. Joseph修女,之後又轉售給葡萄牙女士De Mello。1940年時本篤會修女由於經濟拮据,將一部份的產權賣給方濟會士,並將原先的圍牆重新移位。之後,由於修女們對大戰時期草草修築的圍牆不太滿意,因此方濟會士於1953年開始重新修築,卻意外地在地基下挖到了古老的墓地。在方濟會士Bellarmino Bagatti 神父領導下,自1953至1955年間對整塊地區展開一段極有意思的考古挖掘。 挖掘的結果遠超出所有人的預期。一座後銅器時代的墓穴,對耶路撒冷的文明有著極重要的意義,因為這正是希伯來人最初佔領此地的時期。還有一大片介於136BC到AD300年間的墓地,其中含有大量文物。這一片墓場分為兩個時期,各有不同的風格與文化。第一時期起於主前185年,特徵是爐形洞穴式(kokhim)的墓穴。第二時期的墓穴呈拱形壁甕式,屬於第三到第四世紀。爐形洞穴通常與石棺及厝骨箱相連。石棺是用硬岩(mizzi),上面雕刻的結構與主題,常是依循古典藝術的主題,這個藝術風格和諸王的墓以及第一世紀黑落德王的墓相似。而厝骨箱則是用較軟的岩石(kacooley),風格上是地方工匠的手藝,主題是幾何結構及花草。 在每個厝骨箱上,多多少少可以看到一些符號(十字、字母、君士坦丁字母組合),還有43個碑文(希伯來文、阿拉美文、希臘文),有的用刻的,有的用炭筆描繪。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其中一再出現新約中常見的人名,如瑪利亞、瑪爾大、基肋乃人Philo、瑪竇、若瑟、耶穌等人。(要了解這些墓穴在信仰、歷史及藝術上的價值,請參考:Bagatti and Milik: Gli scavi del Dominus Flevit, Jerusalem, 1968) 主哭耶京堂入口處的爐形洞穴式(kokhim)墓穴,內有厝骨箱/石骨盒(ossuary)。 在考古挖掘中還發現了一個拜占庭時代的修道院,這個第五世紀的遺跡,還包含一座獻給女先知聖亞納(St. Anne)的教堂。這個發現證實,此地受基督信仰尊崇的歷史,可以回溯到拜占庭時期。現今所見的教堂是方濟會士在1955年邀請A. Barluzzi 建築師設計建造的,就建在這座拜占庭教堂遺址上。 此地讓我們想起了當年的情景,春天清晨的美景無以言喻,光芒萬丈的太陽自橄欖山背升起,高舉於澄澈如水晶般的藍天之上,陽光覆照在對面山坡雄偉壯麗的聖城。熙雍山上黑落德王宮的城塔,白色大理石反射出純淨耀眼的光芒;再往下看,壯觀的王宮成列成行依山勢排開,好似一個巨大圓形劇場的階梯一般。最後,眼光落在腳下,聖殿這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古蹟映入眼簾。聖殿由克德龍溪谷中拔地而起,數百個巨石塊緊密堆疊的城牆基石引人注目,城塔鑲嵌無數寶石,遠近馳名的銅製大門上鑲滿金箔,陽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主哭耶京堂內祭台與能望向耶路撒冷方向的窗戶。 主哭耶京堂的形狀像一顆淚珠,象徵耶穌的眼淚。圖為教堂內朝上望向教堂圓頂所看到的景象。 耶穌當然看到這一切;但是祂也見到他人所看不見的未來。祂看到羅馬兵團從北方揮軍而下,在這個神聖的城市外挖掘戰壕。祂也看到城牆基石與城塔被推倒,一切都被摧毀剷平。聖殿遭火徹底燒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另一塊石頭上。祂還看到數以千計的猶太人因刀劍與饑饉而倒下,亡國難民倉皇逃奔,四散於各邦。基督的面容轉而憂傷,淚水盈眶,從祂口中道出動人的憐憫之詞: 路十九42-44: 「恨不能在這一天,你也知道有關你平安的事;但這事如今在你眼前是隱藏的。的確,日子將臨於你,你的仇敵要在你四周築起壁壘,包圍你,四面窘困你;又要蕩平你,及在你內的子民,在你內決不留一塊石頭在另一塊石頭上,因為你沒有認識眷顧你的時期。」 瑪二三37-39: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你常殘殺先知,用石頭砸死那些派遣到你這裏來的人。我多少次願意聚集你的子女,有如母雞把自己的幼雛聚集在翅膀底下,但你卻不願意!你看罷!你們的房屋必給你們留下一片荒涼。因為我告訴你們,自今以後,你們斷不能再看見我,直到你們說:『因上主之名而來的,當受讚頌!』」 主哭耶京堂內部牆上文字與圖案 這張相片是由耶路撒冷城西向東拍攝,當時al-Aqsa’s 清真寺的圓頂還是銀色的。 主哭耶京堂正對著耶路撒冷,從窗戶向外看去,可以看到耶路撒冷城的圓頂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