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基督徒朝聖者而言,由耶里哥前往耶路撒冷的這段路程特別神聖,這是耶穌當年走向死亡、逾越以及圓滿的愛(若十三)的路。路加福音描寫這條道路比其它任何道路更為深刻;馬爾谷就已經採用特別的篇幅描寫這條道路(谷十32-34):
那時,他們在路上,要上耶路撒冷去,耶穌在門徒前頭走,他們都驚奇,跟隨的人也都害怕。耶穌又把那十二人帶到一邊,開始告訴他們那將要臨到他身上的事:「看,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於司祭長和經師;他們要定他的死罪,要把他交給外邦人;這些人要戲弄他,唾污他,鞭打他,殺害他;但三天以後,他必要復活。」
由耶里哥上到耶路撒冷的路,中間落差超過1000公尺,耶里哥位於海平面以下250公尺,而耶路撒冷則超過海拔750公尺。耶穌和門徒們當年所走的路當然是古羅馬道路,這條路經過「黑落德的耶里哥」,同時採用了Wedi al-Qelt的路徑。現今汽車通行的道路完全是重新修築的,一直往南延伸進入到山區中。
由今日的耶里哥城南方出口出去,沿著古羅馬街道行走大約2公里處就抵達了黑落德時代的耶里哥城,黑落德生命的最後幾天在此度過。福音中關於耶里哥的記載,應該都是指在這座耶里哥城中發生的事(參閱:路十八35~十九10)。沿著古羅馬街道在南邊的乾河谷,很快的便到達了路的最高點,由山谷中人們也可以看見一條蜿蜒的路直達此處。經過充滿河水的山谷,聆聽河谷的流水聲,對以色列的生活而言,是相當特別的事。也許在耶穌的時代,前往耶路撒冷的朝聖者,就是在充滿威脅猶大曠野的
這條長長的路上,唱出了聖詠第二三篇:
上主是我的牧者,
我實在一無所缺。
他使我臥在青綠的草場,
又領我走近幽靜的水旁,
還使我的心靈得到舒暢。
他為了自己名號的原由,
領我踏上了正義的坦途。
縱使我應走過陰森的幽谷,
我不怕凶險,因你與我同住。
你的牧杖和短棒,
是我的安慰舒暢。
在我對頭面前,你為我擺設了筵席;
在我的頭上傅油,使我的杯爵滿溢。
在我一生歲月裏,
幸福與慈愛常隨不離;
我將住在上主的殿裏,
直至悠遠的時日。
在這裡我們看見所謂的「幽靜的水旁」,並且知道這些朝聖者他們真正的目的,就是長久住在上主的殿裏。在此當然也可以順便提到詠二四3的問話:「誰能登上上主的聖山?誰能居留在他的聖殿?」
一、耶里哥城的塌陷(蘇六1-19)
耶里哥城門緊緊關閉,無人出入,以防以色列子民。上主對若蘇厄說:「看,我已將耶里哥和城中的王子,精銳的戰士,都交在你手中。你們所有的戰士要圍繞這城轉一遭,這樣轉六天。七位司祭要帶著七個羊角號,在約櫃前面行走;但第七天,要圍繞城轉七遭,並且司祭要吹號角。當羊號角吹起長聲時,你們聽見了號角的響聲時,眾百姓應當高聲喊叫;那時城牆必要坍塌,百姓個個要往前直衝。」
農的兒子若蘇厄將司祭召來,對他們說:「你們應抬著約櫃,七位司祭帶著七個羊角號,走在上主約櫃的前面。」然後,又對百姓說:「你們要前去圍著城轉,先鋒隊要走在上主約櫃的前面。」若蘇厄對百姓說完話以後,那七位帶著羊角號的司祭,走在上主前面,吹著號角,上主的約櫃跟在他們後面。先鋒隊走在吹號角的司祭前面,後衛隨著約櫃,一面走,一面吹號角。若蘇厄向百姓下令說:「你們不可叫喊,不可叫人聽到你們的聲音,連一句話也不可出口,直到我給你們說:「叫喊」那天,你們才可叫喊。這樣上主的約櫃圍城轉了一遭後,眾人就回到營中,在營中過夜。若蘇厄清早起來,司祭又抬起上主的約櫃,七位司祭帶了七個羊號角,走在上主約櫃前面,一面走,一面吹號角;先鋒隊走在他們前面,後衛隨在上主約櫃後面,一面走,一面吹號角。第二天他們圍城轉了一遭後,又回到營中;他們這樣行了六天。到了第七天,早晨黎明時,他們起來,照樣圍城轉了七遭。惟獨這一天圍城轉了七遭。到了第七遭,他們吹起了號角,若蘇厄吩咐百姓說:「你們叫喊,因為上主已將這城交給了你們。這城和城中所有的一切,都應全完毀滅,歸於上主,只有妓女辣哈布和她家中的人口可以生存,因為她隱藏了我們所派的使者。但你們要小心,不可私自取用這些應毀滅之物,免得你們貪心,竊取應毀滅之物,使以色列全營遭受詛咒,陷於不幸。至於所有的金銀,以及銅鐵的器皿,都應奉獻給上主,歸入上主的府庫。」
二、厄里叟改變水質(列下二19-22)
(耶里哥)城中的人對厄里叟說:「請看,本城的地勢很好,師傅也看見了,只是水不好,以致土產不熟即落。」厄里叟說:「給我拿一隻新碗來,裏面放上些鹽。」他們就給他拿了來;他遂出去到水泉旁,將鹽倒在水裏說:「上主這樣說:我已治好了這水,從此再也不會引起死亡和不熟早落的病。」果然,照厄里叟所說的,那水直到今日常是好水。
三、耶穌治癒耶里哥的瞎子(谷十46-52)
他們來到耶里哥。耶穌和他的門徒及一大群人,從耶里哥出來的時候,有一個瞎眼的乞丐,即提買的兒子巴爾提買坐在路旁。他一聽說是納匝肋人耶穌,就喊叫說:「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罷!」有許多人就斥責他,叫他不要作聲;但他越發喊叫說:「達味之子,可憐我罷!」耶穌就站住說:「叫他過來!」人就叫那瞎子,給他說:「放心!起來!他叫你呢!」瞎子就扔下自己的外衣,跳起來,走到耶穌跟前。耶穌對他說:「你願意我給你做什麼?」瞎子說:「師傅!叫我看見!」耶穌對他說:「去罷!你的信德救了你。」瞎子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
四、稅吏匝凱(路十九1-10)
耶穌進了耶里哥,正經過的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匝凱,他原是稅吏長,是個富有的人。他想要看看耶穌是什麼人;但由於人多,不能看見,因為他身材短小。於是他往前奔跑,攀上了一棵野桑樹,要看看耶穌,因為耶穌就要從那裏經過。耶穌來到那地方,抬頭一看,對他說:「匝凱,你快下來!因為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他便趕快下來,喜悅地款留耶穌。眾人見了,都竊竊私議說:「他竟到有罪的人那裏投宿。」匝凱站起來對主說:「主,你看,我把我一半的財物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耶穌對他說:「今天救恩來到了這一家,因為他也是亞巴郎之子。因為人子來,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
其他地區 乃波山 遠眺乃波山(Mt. Nebo) 一、地理介紹 乃波山座落於約旦河東岸(Transjordanian)高原、Madaba往西七公里的Faysaliyah村莊旁。乃波山的東邊是Afrit河谷(延伸到el-Kanisah河谷),南邊是Judeideh河谷,往北是en-Naml河谷,而更北則是Ayoun Mousa河谷。乃波山西側與約旦河谷相連。 乃波山最高峰位在Belqa高原,海拔八百公尺以上。其他的山峰略低,但全部超過海拔七百公尺。其他的山峰中最具有歷史意義的是,位於西邊海拔710公尺的Siyagha和東南邊的海拔790公尺的el Mukhayyat。山中有數條全年奔流的瀑布:Ayoun Mousa and Ain Jemmaleh在北邊,南邊則有Ain Judeideh, Kanisah and Ain Hery。 乃波山的地形有如一個獨特且天然的觀景台,可供鳥瞰聖地和南約旦的風光。向南邊看,整個環視區域可以囊括死海和猶大曠野;向西邊看可以看到約旦河谷以及猶太和撒瑪黎雅境內的山地,並包括北邊的歐瑟亞先知埋葬地(Jebel Osha)和Zerqa河谷的南側。附近安曼(Amman)的山丘清楚可見,與山丘交界的Hesban高原和Mushaqar也在視線之內。 天氣好的時候,在乃波山光憑肉眼即可辨識白冷城和附近的大黑落德堡(Herod’s fortress […]
其他地區 馬德巴 馬德巴Madaba(阿拉伯文مادب)是約旦王國Madaba省的省會,位在約旦首都安曼西南方30公哩,入口約有六萬人,是約旦國內人口第五大城市。最為人所知的是其拜占庭式和伊斯蘭式(AD660-750穆斯林王朝的第一位國王)的馬賽克,一幅特大的拜占庭時期的馬賽克巴勒斯坦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圖。 馬德巴(Madaba)著名的「馬賽克地圖」,大概完成於第六世紀,被保留在希臘東正教的聖喬治堂內的地板上(圖為馬賽克地圖的左半邊一部分)。 歷史 Madaba的悠久歷史可追朔自新石器時期,其市中心曾是摩阿布人的邊境城市,在舊約「戶二一30」和「蘇十三9」都提及過,最早可追朔到銅器時期。在被羅馬和拜占庭王朝(第二到第七世紀)統治時,由羅馬皇帝Trajan設立為阿拉伯省的一部分,以取代由納巴泰王國統治的佩特拉城(Petra)。在伊斯蘭Ummayyad王統治時,Madaba也曾是巴勒斯坦南方的一部分。 在基督信仰內首次為當地派任主教、並有這個城市相關的事件,記載於451年,君士坦丁大帝時期通過的法案上,並由Medabeni省的省會Bostra地區的樞機主教代表Gaiano簽字。 1880年,這個城市遺跡由兩位來自耶路撒冷的義大利神父,帶領90個來自南方Kerak的阿拉伯基督徒家庭重建。同時也開始了考古學的研究,獲致的成果提供了更多可供使用的文獻。 考古學上的發現 第一個馬賽克的發現完全是個意外,在新社區開發時,人們想利用遺跡中方正的石頭。新移入的居民在傳教士的提醒下,意識到他們所發現的馬賽克是多麼的重要,也因此而保存、維護重見天日的馬賽克。 Madaba最著名的馬賽克地圖是在1896年被發現的,一年後公開,引起了全球學者的注意,同時也給當地居民帶來積極正面而且深遠的影響。在Madaba出土的馬賽克古蹟,多數是由Manfredi神父所發現的,本地居民深受Manfredi神父富感染力的熱情所激勵,竟使Madaba成為約旦國中著名的「馬賽克之城」。 在Madaba的北邊是保留最多馬賽克遺跡的地區,在拜占庭伊斯蘭時期,這北方地區是柱廊式羅馬大道的交匯處,可看到地圖上教堂的建築、Hippolytus的官邸、童貞瑪利亞教堂、先知厄里亞教堂及地窖、殉教者Al-Khadir的教堂、被燒得皇宮和Sunna家族教堂。 近看馬賽克地圖的左上方部分 聖喬治希臘東正教教堂(Greek Orthodox Church of St. George)內部。馬賽克地圖保存於教堂地板上。 Madaba的馬賽克地圖 Madaba的馬賽克地圖是這個地區的指標地圖,大概完成於第六世紀,被保留在希臘東正教的聖喬治堂內的地板上。整幅地圖由二百萬顆彩色的石頭組成,地圖描繪出山丘和峽谷、巴勒斯坦地區的鄉村和城市、尼羅河三角洲。這個馬賽克包含了現存最早的拜占庭時期耶路撒冷的圖像、並將該城標示為「聖城」。這地圖提供了許多重要的細節,例如在第六世紀一些重要的地標,包含主要道路(Cardo)或街道中央的廊柱,以及「耶穌聖墓」都清晰可見。這個地圖也是一個學術發展的關鍵,開啟AD70年耶路撒冷毀滅與重建後的實際情景。 在童貞聖母與宗徒的教堂與考古學博物館內,也保存著其他傑出的馬賽克作品:描繪著大量花草植物、魚鳥野獸和奇異怪獸、神話故事中的景致、以及當時人們日常打獵、捕魚和農耕的圖像。此外還有數以百計的第五到第七世紀的馬賽克,散佈在整個Madaba地區。 […]
其他地區 佩特拉 佩特拉(Petra,源自希臘語Πέτρα,原意是「岩石」;阿拉伯語:البتراء)是約旦的一座古城,位於安曼南250公里處,隱藏在阿拉伯谷東側的一條延自死海至亞喀巴灣的狹窄峽谷內,目前最為人所知的是其石雕建築。 地理 Petra的古老名字是Rekem,和Mount Seir相連的死海卷軸曾有記載。此外,Eusebius和Jerome也曾宣稱Rekem是Petra的本名,因為歷史學家Josephus, Pliny the Elder和其他作者都指出Petra是納巴泰人(Nebataeans:說阿拉美語的族人)的首都,以及當時商隊交易的中心。Petra被高聳的岩石與常年流動的溪流環繞包圍,這些天然屏障使她成為安全堡壘,她也由於位居交通樞紐,而控制了古代的主要商業道路:西往迦南、北通Bosra和大馬士革、經由Aqaba和Leuce前往紅海,以及跨越沙漠通往波斯灣等。 考古挖掘已經證實,這個沙漠之城的崛起是因為納巴泰人控制和運用水源的能力而創造了人工綠洲。這個區域不時遭受突如其來的洪水,然而考古證據顯示,納巴泰人利用水壩、水槽及排水管有效地控制了洪水。這些發明所儲存的水使他們得以度過更長的乾旱時期,使得城市的經濟活動更繁榮。 佩特拉(Petra)著名的「寶庫」-卡茲尼神殿(Al Khazneh,又稱the Treasury) 雖然早期接觸Petra人多由南方而來(經由沙烏地阿拉伯環繞Aaron山的路徑,穿過Petra平原而來),或是從北方高地而來,當代來此拜訪的人則大多是由東方來到這個古老景點。這個東方的入口讓人印象深刻,險峻地穿過狹窄、黑暗、只有三到四英呎寬、稱為「箭矢」(Siq)的峽谷。這是一個天然的地理景觀,由於砂岩中的深刻隙縫,經由通往Musa河谷(Wadi)的水流經年累月地川流而過所形成。在這個峽谷的盡頭,就是Petra最經典的遺跡,聳立在沙岩懸崖上精心劈出的「寶庫」(Al Khazneh: the Treasury)。 就在「寶庫」不遠處,Nejr的山腳下是一個宏偉的劇院,這麼設計是為了盡可能把最多的墓盡收眼底,由此處放眼望去,剛好由山谷的出口看向廣大的平原,風景十分令人驚艷。這座圓形露天劇院是被嵌入山腹之中建造的,包含其中的一些墓穴。矩形方正的基座顯而易見,幾乎是三面玫瑰紅的山壁作牆,由很深龜裂分成不同區域,塔頂上並排著由岩石刻成的圓球。(And lined with knobs cut […]
其他地區 阿克城中世紀聖殿騎士會士地底通道 阿克(Acre)古十字軍城堡遺跡 以色列西北部地中海沿岸有一個風景優美的廣大海灣,南端是以色列第三大城海法市(Haifa),北端則是著名古城Acre,距離黎巴嫩邊境僅十公里左右。Acre是一個具有5000年歷史的古城,中世紀時代這個城市的名字是Akko。1219年聖方濟隨著十字軍來到聖地,便是在此登岸,揭開方濟會士800年來在聖地服務的序幕。 從海法(Haifa)巴哈伊花園(Gardens of Bahaï)望向下方濱海的海法城市 十字軍東征是歷史上著名的宗教戰爭,軍隊中都帶有隨軍服務的神職人員,也有軍人來到聖地後因大受感動而加入神職,或自行組織新的修會團體,「聖殿騎士會」(the Templar Order)便是其中相當著名的一個例子。 聖殿騎士會是一個「軍人組成的隱修會」(military-monastic),代表教宗照顧從歐洲前來聖地的朝聖者與病人們。他們最初定居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山上,因而被稱為Templars - 「聖殿的守衛者」。當Saladin於1187年征服耶路撒冷後,聖殿騎士會便轉移駐紮於Acre。從這個時前開始(十二世紀末期),聖殿騎士會的成員便在Acre城西南方建築他們的居所。 今日來到Acre的訪客還可看見他們建造的著名秘密隧道(Templars Tunnel)遺跡。通道西側的盡頭,佇立著聖殿騎士會的中央堡壘。「聖殿騎士會的堡壘是城中最堅固的建築,其主要的部份毗連著海岸線。它的入口處就如同一座堅強的堡壘一樣,有二座堅固的高塔做護衛,每一座高塔的牆壁都厚達28英呎。在主要高塔的二側另外建有二座較小的高塔;每一座高塔的頂端,各站有一隻如牛體型大小的鍍金獅子。」(1291年Acre被包圍之時,住在此地、由漆冬來的聖殿騎士的紀錄) Acre城中世紀聖殿騎士會士(The Templars)地底通道(Templars Tunnel) 阿克(Acre)城地圖解說板 阿克(Acre)城十字軍城堡內部十字交錯的拱形屋頂。 通道的下面部份,是由天然的岩石所鑿成的,而其頂端部分則由鑿石所建,並有著半圓形的拱頂。這條通道是一條連結宮殿到港口間,具有戰略地位的地下秘密通道,從聖殿騎士會堡壘的西方,穿過Pisan Quarter,而通往該城東方的港口,全長350公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