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yland.ccreadbible.org

貝特匝達

聖城耶路撒冷

貝特匝達

貝特匝達(Bethesda)水池遺跡

貝特匝達[1]

從現存的兩個池子看來,在極早的時代,蓄水池就已在這山谷中了。一個簡單的壩即可將流經山谷中的雨水收容而形成一個天然水池。之後,這水池就靠一個6公尺寬的壩,變成一個40公尺x 50公尺的人工蓄水池了。

水是藉一敞開的渠道引入聖殿的。舊約列下十八17及依七3所提及的「上池」大概就是指這個水池。

大概在耶穌前第三世紀末大司祭西滿(Simon)時期(德五十3),人們在此建造了第二個池子。因為它位於壩的南邊,原來敞開的渠道就必須要加蓋而變成地下水道了。

150 BC至AD 70年間,在水池的東邊發展成為一個知名的治療中心,一個蓄水池,以及一些浴場和山洞便被安排於醫療或宗教用途。

最大的水池變成了蓄水池(1) 而小的水道 (2) 則將水引入大浴場 (3) 在大浴場內,一大群有病的人(被聖殿阻絕的人)正等待著被治癒。這裡就是若望福音第五章所提到的「靠近羊門的地方」,福音記載耶穌在此遇見了一個癱子並治癒了他。(數字對照請見下圖)

第一世紀時,由於人們在更靠近聖殿的地方建了一個較大的水池「Birket Israel」[2],貝特匝達水池因此而被停用。AD44年,黑落德阿格黎帕為了防止水向低地流,在耶路撒冷北邊興建一道新的城牆。在羅馬人填滿池子前,先建了一個蓄水池 (4)。

AD 200到400年間,也就是在耶路撒冷被羅馬皇帝易名為Aelia Capitolina的時期,一些精緻的樓房被建於此處:一所獻給Asclepius[3]或Serapis[4]的神殿 (5),一些高挑的房間建在某些浴池的前方 (6),一些馬賽克地面、壁畫、還願的獻祭品及錢幣均可回溯到這個時期。

當Juvenal為耶路撒冷的主教時(422-458),建了一所巨大的拜占庭式聖殿(45公尺 x 18公尺),它的中殿就建在舊的渠道及水池上,並由七個拱門支撐著。它的唱詩班的席位掩蓋並遮掩了治療的地方。今日仍能看到它的半圓室(Apses)、四根柱子的基座及殉道聖者教堂(martyrion)的馬賽克(7)。這座教堂是獻給「羊池的聖母」(St. Mary of Probatic),一方面紀念耶穌在此所顯的奇蹟,同時也紀念另一個傳統:此一地區是聖母的誕生地。

貝特匝達(Bethesda)水池解說圖
貝特匝達(Bethesda)水池解說圖

聖安納堂

這座拜占庭式大教堂於614年被波斯人破壞,部份教堂被火燒毀。查理曼大帝時,隱修士Modestus[5]修復此教堂,許多教士及修女湧入使聖堂再現榮景。

1010年,教堂再度被毀,很可能是伊斯蘭法蒂瑪王朝第六位哈里發哈吉姆(Caliph Hakim)所為。1099年十字軍來此時,只發現一些斷垣殘壁,他們在此修建了一座小修道院紀念耶穌在此所行的奇蹟。

1130年左右,一座獻給瑪利亞的母親聖安納(St. Anne)大型羅馬式的教堂,建築在紀念童貞聖母出生地的岩洞上面,被用作本篤會修女會院的小聖堂。

聖亞納堂(Basilique Saint Anne)外觀

1192年,蘇丹王Salah-ed-Din重新佔領耶路撒冷,將聖安納堂轉變為「可蘭經」的學校。土耳其人征服耶路撒冷時,有一段時期根本忽略了聖安納堂。不過,仍有許多朝聖者繼續小心地來朝拜此神聖的地下小堂。

奧圖曼土耳其人將此損毀的教堂送給了法國,以感激法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援助。建築師Mauss將其修復並做了第一次的考古挖掘研究。1878年,此一聖地被託付給Lavigerie樞機[6],以及他的非洲傳教士們。在訓練Melkite教士同時,他們繼續考古挖掘的研究工作,並掘出了渠道堤防及一些水池。

耶路撒冷道明會的聖經學院神父們使拜占庭大教堂的遺跡及治療的浴池重見光明。

貝特匝達的福音現場邀請我們花點時間來默想及祈禱。每一個人都面對耶穌提出的問題:「你願意痊癒嗎?」對所有經歷病痛、疲乏、恐懼及悔恨的人,祂仍然會說:「起來,拿起你的蓆,行走吧!」因為,祂是為病人及罪人而來,祂要求我們接近我們天上真正的父親,並因此經歷新的滿全和平安,恢復我們作為天主子女的尊嚴。

聖安納大教堂以其樸素的線條及特殊的回聲出名。朝聖者可在這裡唱歌,也可做個人的祈禱,參與彌撒或與神父講話。

地窖聖堂是特別奉獻紀念聖母誕生,這裡供奉著至聖聖體。大約超過七個世紀的時間,教友們一代傳一代,在極度困難的環境下來此朝聖,向耶穌的母親瑪利亞陳述其需要及懇求。

在此地考古挖掘出的願獻禮品被保存展示在此地的小博物館中,小型的朝聖團體可以提出申請而參觀這些寶貴的物品。

聖亞納堂(Basilique Saint Anne)內部
聖安納堂的地窖聖堂

這些事後,正是猶太人的慶節,耶穌便上了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水池,希伯來語叫作貝特匝達,周圍有五個走廊。在這些走廊內,躺著許多患病,瞎眼的,瘸腿的,痳痺的 …… 在那裏有一個人,患病已三十八年。耶穌看見這人躺在那裏,知道他已病了多時,就向他說:「你願意痊癒嗎?」那人回答說:「主,我沒有人在水動的時候,把我放到水池中;我正到的時候,別人在我以前已經下去了。」耶穌向他說:「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罷!」那人便立刻痊癒了,拿起自己的床,行走起來。(若五1-9)

貝特匝達水池遺跡的一面文字,寫著:「耶穌向那患病38年的人說:『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罷!』」

註釋

[1] 若五2提到Bethesda 這個名字,這原是由兩個阿拉美文組成的字:Bet Hasda,意思是「仁慈之家」(house of kindness)或「羞恥之家」(house of shame)。這個水池位於聖經上的「羊門」附近(現在被人稱為「獅門」(Lion’s Gate)或「斯德望門」(St. Stephen’s Gate)。Probaton意思是「羊」,是希臘文對於希伯來文的翻譯。

[2] The Birket Israel, a pool near the mouth of the valley which runs into the Kidron south of “St. Stephen’s Gate.” Others again identify it with the twin pools called the “Souterrains,” under the convent of the Sisters of Zion, situated in what must have been the rock-hewn ditch between

[3] Asclepius:醫藥神,阿波羅之子

[4] Serapis:古埃及的地下之神

[5] 希臘人,耶路撒冷總主教(634)

[6] Charles-Martial-Allemand Lavigerie:法國樞機,1825/10/13 – 1892/11/27。

聖城耶路撒冷的「獅門(Lion's G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