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大曠野 死海 死海(Dead Sea)風光 死海位於低於海平面非常多的深處,在一片沙漠中間,它的水面似乎是結晶般的明亮,這一切使每一位來此造訪的人感到新鮮及驚訝。事實上它並非「海」,而只是一個「湖」,因為希伯來文「湖」和「海」並沒有區別,因此才讓人慣於稱呼它為死海。 這個內陸湖擁有許多不同的名字,猶太人稱它為「鹽海」,因為它有非常高的含鹽量;阿拉伯人稱它為「羅特海」,這是為了紀念亞巴郎的親戚羅特,根據創十九1,羅特曾經居住在死海邊的索多瑪城;在羅馬帝國時代的古典作品中,人們稱這個海為「瀝青湖」,因為在這個湖的表面上發現許多瀝青。耶穌後第二世紀才出現「死海」這個名稱,這個名稱表達出,在這個湖水當中沒有任何動物或植物能夠存活。 今日死海的大小大約只剩下76×16公里,也就是將近920平方公里的表面,大約是加里肋亞湖的5倍大。平均而言,死海位於海平面以下410公尺處,在死海的最深處則是低於海平面420公尺。死海的含鹽量特別的高,在海水的表面大約是30%,在海水深處甚至高達33%,一般的世界海水大約含鹽量僅僅有4%。死海富有豐富的礦物質,一公升的死海海水大約含有41公克的鎂、39公克的鈉、17公克的鈣、7公克的鉀、8公克的銅、212公克的氯、5公克的溴、0.7公克的硫化物。 死海的含鹽量特別的高,也有豐富的礦物質。 在史前時代,死海原來是一個和地中海連結的海灣,慢慢的經過地形的變化和大海分離,而且逐漸下沈。死海的地質環境本身就含有高度鹽量,冬季的雨水將這些鹽分沖刷,一起流入死海,同時也經由夏天的陽光以及熱度蒸發了水分,使死海的鹽量慢慢的累積增高。在今日還有人為的因素使死海的含鹽量繼續增高,因為巴勒斯坦境內所有的淡水河流都被導引至他處做灌溉使用,只有非常少的流水量流入了死海。也因此經過時間的沖刷,死海漸漸的分隔成二個部分,在死海的南端大約4-6公尺深的地方,特別清楚看見死海的陸地化,以及更加的鹽化。今日死海的礦物在工業上被高度的使用。 在死海游泳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經驗。人們不必會游泳,因為這個海水的浮力能夠把人完全的托在水面上,甚至即使有人希望用腳觸到水底都相當的困難。死海的海水非常的苦而且鹹,它的苦味主要來自於高含量的氯鎂化合物。而水中的氯鈣化合物,又使水變得非常黏稠含有油性。無論如何,願意在死海中嘗試浮泳的人必須注意,皮膚不能有任何的傷口,同時要避免海水波及眼睛。人們最好是仰泳,而不要用蛙泳或是自由式,總而言之,盡量是背部向水,而不是胸部在水面下。在死海游泳之後,必須用淡水仔細清洗,以防身體刺痛。 在死海的東方我們看見一個高地,大約在海平面1200公尺之上,有如一個廣大的牆壁,這個就是聖經中的摩阿布地區。如果從整個地區最北部的尖端向東看,我們就會清楚的發現Mount Nebo的圓頂,大約是海平面以上802公尺,梅瑟就是在這裡親眼看見上主的「預許之地」,並且在此過世(申三四1-4)。死海也是舊約以色列家族中的猶大家族最東邊的邊界(蘇十五5)。
猶大曠野
猶大曠野 谷木蘭 谷木蘭位於死海西北方Kaliah-Sedom路的西邊。早在主前八世紀就已經有猶太人在此生活,但他們並非讓谷木蘭出名的原因。谷木蘭的盛名來自於一支自猶太歷史民族分離而出的宗派 ─ 厄色尼(Essenes)團體。他們曾在這裏生活、研讀長達二個世紀之久,從阿斯摩乃王朝末期開始,直到猶太人因反抗羅馬人而暴動為止。厄色尼團體在谷木蘭附近的洞穴中,留下了一項偉大的「遺產」,也就是我們現今所稱的「死海卷軸」。 谷木蘭(Qumran) 厄色尼團體大約在主前第二世紀末來到谷木蘭,亦即在John Hyrcanus I或Alexander Yannai統治期間。在31BC年,黑落德(Herod the Great)統治時期,谷木蘭毀於一次嚴重的地震,迫使他們放棄這個地區。25年後,在黑落德的兒子阿爾赫勞(4BC – AD6)治理期間,厄色尼派又返回並重建谷木蘭。AD68年,猶太民族大規模起義反抗羅馬人,羅馬人征服了谷木蘭並驅散厄色尼派。最後為人所知居住谷木蘭的人是羅馬駐軍,他們在Bar Kochba起義(AD132-135)期間曾駐紮當地。當駐軍派駐其它地方後,這個地方也就逐漸被遺忘。 尋找厄色尼團體活動的中心主要是從1947年開始,那一年貝都因牧羊人在當地的一個洞穴裏發現七卷古代卷軸。 R. de Vaux神父和一個法國考古學家團隊於1951-1956年在谷木蘭地區展開挖掘,發現更多的卷軸以及早期的建築,這些考古證據支持了厄色尼團體以谷木蘭為根據地的理論。 這些洞穴分佈在陡峭的斜坡和大石的縫隙中,相當難以攀爬上去,這些洞穴提供厄色尼派在必要之時藏匿圖書的地方。「死海卷軸」藏在陶罐中將近二千年之久,因當地氣候乾燥而得以保存。卷軸中有聖經舊約、偽經還有厄色尼派自己的著作(包含團體的信念與生活規則)。其中有一些卷軸被放在以色列博物館中的「書殿」(The Shrine of the Book)陳列展覽。 「死海卷軸」藏在陶罐中將近二千年之久,因當地氣候乾燥而得以保存。 陳列展覽的死海卷軸 厄色尼團體過的是苦行、禁慾的生活,因此特別重視沐浴和各種潔淨禮儀。他們過團體生活,居住規畫儘量自給自足。他們有集會大廳、中央餐廳,在餐廳裏食用具有禮儀性質的餐點,有廚房、洗潔水池(ritual bath)、洗衣間,還有眺望塔、馬廄和製陶工作坊。整個區域內最有意思的是「寫作間」(Sciptorium),其中含有桌子和墨水台,絕大部分在附近洞穴所發現卷軸,可能就是厄色尼派經師在寫作間裏抄寫完成。厄色尼團體成員住茅屋和帳蓬,主要的墓地也在谷木蘭。 位於谷木蘭,厄色尼團體當初所建的洗潔水池(ritual bath)。 洗潔水池的說明板 位於谷木蘭,厄色尼團體當初所建的集會大廳與餐廳(The refectory)。 集會大廳的說明板 圖示: 主要入口 古代蓄水池 貯水槽 眺望塔 寫作間 廚房 集會大廳&主餐廳 食物間 陶藝室 火窯 牛棚 解說圖 放大看谷木蘭洞穴
猶大曠野 聖喬治隱修院 在耶里哥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有一條右彎的小道通往Wadi Qelt,可一直下到河谷中而來到一座橋,來到河谷的另外一邊,就會發現沿著岩石建築的希臘東正教的隱修院,我們也可以在比較遠處的小山丘上面遠遠的眺望這個河谷中的隱修院。這座隱修院還有著非常豐富的傳統。 聖喬治隱修院(Monastery of St. George),是一座希臘東正教的隱修院,位於耶里哥與耶路撒冷中的凱爾特谷(Wadi Qelt) 早在第五世紀,就有敘利亞的隱修士們在這裡建築了一個斯德望小堂;480年,一位來自埃及的若翰在此建了一個修院;耶路撒冷的宗主教厄里亞於501年把修院中的教堂奉獻給天主之母。第六世紀後期,一位賽浦路斯的隱修士喬治來到這個地方,他的名字廣為人知,因此直到今日這個隱修院仍冠上他的名字。所以這個聖喬治隱修院並不是紀念那位來自於Lydda的殉道騎士聖喬治。614年波斯人入侵攻陷這個修院時,不僅徹底毀壞隱修院,並殘暴地將隱修士全數殺死。 民間盛傳的一個有關瑪利亞的故事:亞納的丈夫若雅敬在此隱修,為了遠離長期沒有孩子的痛苦,經過了40天的守齋、祈禱之後,得到上主的許諾:將會得到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就是後來耶穌的母親 — 天主之母。這個傳說最早是開始於十字軍的時代,由蘇俄的隱修院院長達尼爾(1106-1107)所記載流傳下來;但是在拜占庭時代,隱修士把這座聖堂奉獻給天主之母,也許就和這個傳說有關。然而,我們找不到任何證據。除了在十字軍時代這個隱修院有一段短暫的輝煌時期,它大部分時光是被廢棄的。從1878年開始,這座修院才一直有希臘的隱修士們居住。 曠野中的聖喬治隱修院,為荒漠中的一處綠洲。 在非常窄小的空間中同時擁擠著幾個小堂,天主之母聖堂(12 × 5公尺)與此地的二個創建者若翰和喬治的小堂緊緊相連。瑪利亞堂中牆上的壁畫是出自一個蘇俄畫家的手筆,北面牆上的壁畫比較古老。教堂大廳地面的黑白紅相間的老鷹則是來自於拜占庭時代。在紀念隱修院創建者的小堂中,我們可以看見波斯人攻佔此地時殉道者的頭骨,而馬賽克的地板則是拜占庭後期的產品。 在聖母聖堂的屋頂上方,有一個比較小的山洞聖堂,那是特別用來恭敬先知厄里亞的小堂,這裡還保存著宗主教厄里亞一世的墓(494-516)。
猶大曠野 耶穌受試探山 從耶里哥古城(Tel es-Sultan)出發有一條街道通往一座海拔301公尺高山的山腳,這座山的阿拉伯名字叫做Jebel Qarantal,意思就是「受試探山」,所指的就是耶穌在受洗後受魔鬼試探的地方。 耶穌受試探山(Mount of Temptation,阿拉伯名Jabel Qarantal) 瑪竇和路加詳細記載耶穌三次受魔鬼試探的故事。二者都報導耶穌的第一個試探發生在荒野中,魔鬼企圖引誘飢餓的耶穌「變石頭為餅」。接下去的敘述則分道揚鑣:瑪竇先記載魔鬼的激將法,要耶穌由聖殿高處跳下,然後是將耶穌帶到一座高山上(沒有名字),並以王權誘惑耶穌朝拜牠(瑪四1-11)。路加則是緊接在曠野試探之後,講述了「山頂」上的誘惑,最後報導在聖城中聖殿頂上的誘惑,做為故事的結束;這樣的敘述與耶穌默西亞生命道路的終點相呼應。因此,我們在此跟隨路加的敘述(路四1-13): 耶穌充滿聖神,由約旦河回來,就被聖神引到荒野裏去了,四十天的工夫受魔鬼試探;他在那日期內什麼也沒有吃,過了那日期就餓了。 魔鬼對他說:「你若是天主子,命這塊石頭變成餅吧!」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載: 『人生活不只靠餅。』」 魔鬼引他到高處,頃刻間把普世萬國指給他看,並對他說:「這一切權勢及其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全交給我了;我願意把它給誰,就給誰。所以你若是朝拜我,這一切都是你的。」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載: 『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惟獨事奉他。』」 魔鬼又引他到耶路撒冷,把他放在聖殿頂上,向他說:「你若是天主子,從這裡跳下去吧!因為經上記載:「他為你吩咐了自己的天使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載: 『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 魔鬼用盡了各種試探後,就離開了他,再等時機。 耶穌受試探山陡峭山壁上的岩洞 巴勒斯坦隱修士的始祖聖Charition就已經來到此,在陡峭的山壁上的岩洞中建立了他的第二個Laura。由於聚集而來的隱修士越來越多,Charition繼續遷移退隱到更隱密之處,而將Laura的領導職務交給Elpidius修士,此地因此以這位修士的名字命名。在614年波斯人入侵之後,則只剩下少數的隱修士獨居在山洞中。因此可以瞭解,在十字軍來到後,這裡主要成為紀念耶穌事件的地方,人們也因此將此地視為耶穌受試探山,以及耶穌四十晝夜守齋祈禱之處。此地的阿拉伯文名字Jebel Qarantal來自於晚期的拉丁 ─ 義大利文字根quaranta(意思是40)也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在十九世紀末期,希臘東正教耶路撒冷宗主教區在此地修建了兩座聖堂,連同這些山洞一起形成修院並居住於此。其中一個小聖堂(170公尺高於山谷)被視為是耶穌第一次受試探之處。人們可以從修院往上攀登到山頂平台,在這裡從拜占庭時代就建有一座教堂,俄羅斯東正教計畫在此蓋一座新聖堂,但動工沒多久就停下來,直到如今。在山頂上,天氣好時,有非常好的視野,然而,由於耶里哥有如一熾熱的火爐,因此只有在清晨或傍晚才能獲得最佳的視野。從1999年開始,有纜車可以直達受試探山上的修道院。 沿著山壁建築的修道院的走廊 耶穌受試探山山壁天然洞窟內的祈禱室。洞窟也是個小教堂。 修道院望向山下的好視野 可直達耶穌受試探山上修道院的纜車 這些山脈古老的名字是Duka,有些人認為是由阿拉美文doka演變而來,doka的意思是「觀測點」;另外有些人認為Duka這個字來自於客納罕掌管穀物的神Dagon(達貢)。在這座山上,發生了瑪加伯家族中最後一位兄弟 ─ 大司祭息孟 ─ 死亡的故事,加上十六11-17敘述這個事件如下: 阿步波的兒子仆托肋米,受任為耶里哥平原的總督,他金銀很多,因為他是大司祭的女婿。這人心高氣傲,想作全國之主,企圖用詭計陷害息孟和他的兒子們,將他們除掉。那時,息孟正在出巡全面各城,料理各城的事務;一百七十七年十一月,即「舍巴特」月,息孟與他的兒子瑪塔提雅和猶大下去,到了耶里哥。 阿步波的兒子,便用詭計將他們接到自己建造而名叫多克的小堡壘裏,給他們大擺盛筵,並在那裏埋伏下一些人。當息孟和他的兒子們都喝醉時,仆托肋米同部下起來,拿著武器,進了餐廳,衝向息孟,就將他與他的兩個兒子,以及他的幾個侍從都殺了。他作這嚴重背信負義的事,實在是以惡報善。 然而,仆托肋米的邪惡計畫並未因此而結束。大司祭的另一個兒子若望從危險中逃脫,承接了領導的職責(134-104BC),建立了阿斯摩乃王朝。 耶穌受試探山上有一個東正教小教堂。此石頭相傳為耶穌曾坐其上默想,接著受到魔鬼的誘惑。 耶穌受試探山上東正教小教堂的屋頂彩繪
猶大曠野 耶里哥 耶里哥(Jericho),位於約旦河谷,東至約旦河,西至耶路撒冷。 對基督徒朝聖者而言,由耶里哥前往耶路撒冷的這段路程特別神聖,這是耶穌當年走向死亡、逾越以及圓滿的愛(若十三)的路。路加福音描寫這條道路比其它任何道路更為深刻;馬爾谷就已經採用特別的篇幅描寫這條道路(谷十32-34): 那時,他們在路上,要上耶路撒冷去,耶穌在門徒前頭走,他們都驚奇,跟隨的人也都害怕。耶穌又把那十二人帶到一邊,開始告訴他們那將要臨到他身上的事:「看,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於司祭長和經師;他們要定他的死罪,要把他交給外邦人;這些人要戲弄他,唾污他,鞭打他,殺害他;但三天以後,他必要復活。」 由耶里哥上到耶路撒冷的路,中間落差超過1000公尺,耶里哥位於海平面以下250公尺,而耶路撒冷則超過海拔750公尺。耶穌和門徒們當年所走的路當然是古羅馬道路,這條路經過「黑落德的耶里哥」,同時採用了Wedi al-Qelt的路徑。現今汽車通行的道路完全是重新修築的,一直往南延伸進入到山區中。 Google Map上耶里哥和耶路撒冷的地形圖 現代化公路的兩邊是猶大曠野 黑落德的耶里哥 由今日的耶里哥城南方出口出去,沿著古羅馬街道行走大約2公里處就抵達了黑落德時代的耶里哥城,黑落德生命的最後幾天在此度過。福音中關於耶里哥的記載,應該都是指在這座耶里哥城中發生的事(參閱:路十八35~十九10)。沿著古羅馬街道在南邊的乾河谷,很快的便到達了路的最高點,由山谷中人們也可以看見一條蜿蜒的路直達此處。經過充滿河水的山谷,聆聽河谷的流水聲,對以色列的生活而言,是相當特別的事。也許在耶穌的時代,前往耶路撒冷的朝聖者,就是在充滿威脅猶大曠野的 這條長長的路上,唱出了聖詠第二三篇: 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他使我臥在青綠的草場,又領我走近幽靜的水旁,還使我的心靈得到舒暢。他為了自己名號的原由,領我踏上了正義的坦途。縱使我應走過陰森的幽谷,我不怕凶險,因你與我同住。 你的牧杖和短棒,是我的安慰舒暢。在我對頭面前,你為我擺設了筵席;在我的頭上傅油,使我的杯爵滿溢。在我一生歲月裏,幸福與慈愛常隨不離;我將住在上主的殿裏,直至悠遠的時日。 在這裡我們看見所謂的「幽靜的水旁」,並且知道這些朝聖者他們真正的目的,就是長久住在上主的殿裏。在此當然也可以順便提到詠二四3的問話:「誰能登上上主的聖山?誰能居留在他的聖殿?」 從耶穌受試探山(Mount Quarantania)上望向耶里哥,可看到耶里哥是個綠意盎然的城市。 與耶里哥相關的聖經經文 一、耶里哥城的塌陷(蘇六1-19) 耶里哥城門緊緊關閉,無人出入,以防以色列子民。上主對若蘇厄說:「看,我已將耶里哥和城中的王子,精銳的戰士,都交在你手中。你們所有的戰士要圍繞這城轉一遭,這樣轉六天。七位司祭要帶著七個羊角號,在約櫃前面行走;但第七天,要圍繞城轉七遭,並且司祭要吹號角。當羊號角吹起長聲時,你們聽見了號角的響聲時,眾百姓應當高聲喊叫;那時城牆必要坍塌,百姓個個要往前直衝。」 農的兒子若蘇厄將司祭召來,對他們說:「你們應抬著約櫃,七位司祭帶著七個羊角號,走在上主約櫃的前面。」然後,又對百姓說:「你們要前去圍著城轉,先鋒隊要走在上主約櫃的前面。」若蘇厄對百姓說完話以後,那七位帶著羊角號的司祭,走在上主前面,吹著號角,上主的約櫃跟在他們後面。先鋒隊走在吹號角的司祭前面,後衛隨著約櫃,一面走,一面吹號角。若蘇厄向百姓下令說:「你們不可叫喊,不可叫人聽到你們的聲音,連一句話也不可出口,直到我給你們說:「叫喊」那天,你們才可叫喊。這樣上主的約櫃圍城轉了一遭後,眾人就回到營中,在營中過夜。若蘇厄清早起來,司祭又抬起上主的約櫃,七位司祭帶了七個羊號角,走在上主約櫃前面,一面走,一面吹號角;先鋒隊走在他們前面,後衛隨在上主約櫃後面,一面走,一面吹號角。第二天他們圍城轉了一遭後,又回到營中;他們這樣行了六天。到了第七天,早晨黎明時,他們起來,照樣圍城轉了七遭。惟獨這一天圍城轉了七遭。到了第七遭,他們吹起了號角,若蘇厄吩咐百姓說:「你們叫喊,因為上主已將這城交給了你們。這城和城中所有的一切,都應全完毀滅,歸於上主,只有妓女辣哈布和她家中的人口可以生存,因為她隱藏了我們所派的使者。但你們要小心,不可私自取用這些應毀滅之物,免得你們貪心,竊取應毀滅之物,使以色列全營遭受詛咒,陷於不幸。至於所有的金銀,以及銅鐵的器皿,都應奉獻給上主,歸入上主的府庫。」 二、厄里叟改變水質(列下二19-22) (耶里哥)城中的人對厄里叟說:「請看,本城的地勢很好,師傅也看見了,只是水不好,以致土產不熟即落。」厄里叟說:「給我拿一隻新碗來,裏面放上些鹽。」他們就給他拿了來;他遂出去到水泉旁,將鹽倒在水裏說:「上主這樣說:我已治好了這水,從此再也不會引起死亡和不熟早落的病。」果然,照厄里叟所說的,那水直到今日常是好水。 三、耶穌治癒耶里哥的瞎子(谷十46-52) 他們來到耶里哥。耶穌和他的門徒及一大群人,從耶里哥出來的時候,有一個瞎眼的乞丐,即提買的兒子巴爾提買坐在路旁。他一聽說是納匝肋人耶穌,就喊叫說:「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罷!」有許多人就斥責他,叫他不要作聲;但他越發喊叫說:「達味之子,可憐我罷!」耶穌就站住說:「叫他過來!」人就叫那瞎子,給他說:「放心!起來!他叫你呢!」瞎子就扔下自己的外衣,跳起來,走到耶穌跟前。耶穌對他說:「你願意我給你做什麼?」瞎子說:「師傅!叫我看見!」耶穌對他說:「去罷!你的信德救了你。」瞎子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 四、稅吏匝凱(路十九1-10) 耶穌進了耶里哥,正經過的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匝凱,他原是稅吏長,是個富有的人。他想要看看耶穌是什麼人;但由於人多,不能看見,因為他身材短小。於是他往前奔跑,攀上了一棵野桑樹,要看看耶穌,因為耶穌就要從那裏經過。耶穌來到那地方,抬頭一看,對他說:「匝凱,你快下來!因為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他便趕快下來,喜悅地款留耶穌。眾人見了,都竊竊私議說:「他竟到有罪的人那裏投宿。」匝凱站起來對主說:「主,你看,我把我一半的財物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耶穌對他說:「今天救恩來到了這一家,因為他也是亞巴郎之子。因為人子來,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 耶里哥的匝凱攀爬的桑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