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者
朝聖者終將朝聖
從期待前往聖地朝聖的那一刻起,朝聖者心中就築起了朝聖的基地 - 期盼!
不論白冷、納匝肋與耶路撒冷,夢裡尋她千百度,這些地方象徵至聖天主教會與普世精神。多少回,在聖經中和這些感人的地名相遇!總之,你 ─ 朝聖者 ─ 早就渴望放下身邊俗務,前往點燃生命的聖地。「尋獲成全生命的寶藏」是人類心靈至深的渴望。
然而,出發日期越近,你卻越發焦慮,因為你很清楚自己即將遠離一切熟悉的事務,進入陌生的國度。於是,你信賴領隊,相信他會帶領「你和同伴們安然進出聖地。朝聖之旅本就是「信心之旅」!朝聖者在全然陌生的環境裡,仍然相信不會迷失。
朝聖是人生旅程的縮影 - 不斷地從「已知」走向「未知」:此刻得享的安全保障,下一刻呢?很可能無依無靠;健康,卻始終難逃疾病的威脅;被愛,卻不敢以愛還愛;活著,卻知道終歸一死。
朝聖者絕非因一時狂熱,藉宗教之名逃離生活,而是藉著離家走向未知的過程中,肯定生命的本質。其實,唯有心靈堅定平穩的人,才能放下熟悉的事務,迎向陌生、迎向因言語不通、飲食不同所造成的種種不便。難道不是嗎?
遠自原祖父母離開樂園,走向茫茫未來,朝聖就成了人類生命中的一環。猶太人至今每年慶祝古老的節慶,不正是為了紀念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走向「預許福地」的民族大朝聖嗎?伯前二11-12說:
「我勸你們作僑民和作旅客的,應戒絕與靈魂作戰的肉慾;在外教人中要常保持良好的品性 … 好使他們見到你們的善行。」
基督徒就是朝聖者,旅居在世的僑民,因為基督徒原不屬於這世界。不僅如此,想想主基督吧!為了完全分享我們的生命,祂自天父處降生成人,之後又回到天父那裡去。耶穌基督就是朝聖之聖者。
你所前往的聖地800年來一直由方濟會士照顧,你所參加的朝聖團也由一位方濟會士陪伴、帶領。朝聖者的傳統精神,對方濟會的會祖聖方濟和佳蘭影響深遠:
「修士們不可將房屋、田舍(土地)或任何東西據為己有;相反地,身為世上的僑民、旅客,當以貧窮及謙遜侍奉上主,全心信靠,沿街乞討,並絲毫不覺羞慚。因為你們知道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賜:祂本是富有的,為了你們卻成了貧困的,好使你們因著祂的貧困而成為富有的(格後八9)。」(第二會規六1-3)
出發朝聖前,將財產託付他人,僅帶隨身所需(換洗衣物和旅費)。朝聖者往往因穿著裝束,一眼就被認出是「外國人」、「旅客」、不屬於當地的外來者。
「方濟會士」的定義本是「旅客」。因此,方濟規勸人人遵守「旅客之法」(2 Cel. 59)(註1):在作客的房舍屋簷下相聚,和諧共融,渴慕天鄉。
歷史顯示,過去的確有保護與管理朝聖者與旅客的特殊律法,例如:免徵一般過路費;凡危害朝聖者之徒,皆遭受禁領聖事的嚴懲。此外,朝聖者可在途中任何修院尋求庇護、取暖或討水,貧苦的朝聖者還會得到食物的招待。朝聖路上公私休憩站林立,即使是13世紀時代,義大利境內的每個城市幾乎都設有這樣的「朝聖招待所」。
方濟會會規明白地指出,會士的一生就是一場朝聖,每一個休憩站,都只是臨時的歇腳處,唯一的終點是天堂。這表示朝聖者所到之處,無一屬於己所擁有,非但如此,還要放棄對環境的掌控,學會和同行的人以及接待者和諧共處。朝聖者對途中發生的事,滿懷感恩之情,因為無論是遇到親切的款待、熱忱的關懷,或是得享枕臥之所、圓滿生命,甚至到達終點,在在都是揭露「天鄉」本質的信息與記號。
方濟會士秉持著對朝聖意義的了解,並且無休無止、無怨無悔地堅忍實踐。因著真實主義的深刻意識,使他們能夠融入呈現在罪惡、貧窮、被棄、喜樂、慶賀和慈愛的奧蹟中十足的人性,而同時又渴望著完滿且恆久的時代。方濟會士並不堅持十全十美,而是要離開「確定安全」的環境,進入「世俗之罪」的境界,揭露人類喜劇的令人迷惑的奧蹟。方濟會士邀請每一個人 ─ 清潔的、骯髒的、健康的、患病的 ─ 伴同他們一起走向回家的路。藉著聖召,向遇到的男男女女預備那個「家」,並要接受一切人:
「兄弟(姊妹)們無論在何處聚集,或遇見其他的兄弟(姊妹)們時,要為他們是一個家庭的成員做見證,讓每一個人確知自己需要他人的協助,因為,如果做母親的會疼愛親生的兒子(參照:得前二7),難道人們不會因著聖神甚至更細心的照顧他的兄弟(姊妹)嗎?」(第二會規7-8)
「兄弟(姊妹)們要當心,無論是在隱居之所或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據為己有,或跟他人為此發生爭鬥。此外,任何人來了,不拘是敵是友、是盜是賊,都要妥善接待。」(第一會規13-14)
這一切也許可以幫助你發覺一些朝聖者的感受,也可能使你在朝聖途中發掘到這些感受。我們已提到預期的意識,這是你自己發掘到的,冒險家都期盼超乎尋常。每一個人在有限的經驗裏都有不安、不滿意的內在意識,跟做夢一樣,有某種不真實和幻想成份。眾所周知「這山望著那山」的心態,所以在朝聖途上,人們可能體驗到諸事不如想像的,或聽聞的那樣美好而感到失望,甚或有些心灰意冷,這反而更增加我們對永恆圓滿的渴望。
朝聖者常常感到他們不能像在自己家中那樣,事事由自己作主。這倒是真的!朝聖時有別人計劃每天的行程、準備食物、安排住宿、甚至跟你不喜歡的人同住。因為人若發現太多事務不在自己掌控之下,外加朝聖團的領隊不停地嘮叨、要求這、要求那,就會變得焦慮不安。事實上,在朝聖途中也會提供人們充分的時間去做喜歡做的事情,諸如在聖地祈禱、遊覽、逛街、照相、藝術活動等。重要的是人們能察覺出自己的焦慮不安,即可乘此時機富有創意地發洩出來。
朝聖者往往由於置身太過陌生的環境中,而感受到受壓抑的意識,有的時候想停下來以便吸取一點點自己所熟悉的、看到的、或聽到的,即使有時間,但總覺得不夠。朝聖者要記得,旅行素來就被稱為「儲蓄經驗」,這種經驗已經足夠讓人重回到在家時的寧靜時刻。為能幫助你擁有思緒我們建議你:每天記行程或寫日記,不僅記載這段日子或這幾週來所參訪的地方,也記下內心的體驗,這對增進自我認識有莫大助益。
總之,人們步行或乘車路過方濟會所時,無論是不是計劃中的行程,都是一次內心的旅遊。每一個人的朝聖之旅都是獨特的,內心朝聖的次數總會比搭乘飛機、火車朝聖的次數來得多。如果我們朝聖能獲享上述的一些或其他的感受,這便是一次圓滿的朝聖。天主藉這些感受跟我們生活在一起,祂牽引我們體驗朝聖的愛(德)和忠信(德)。讓我們拋開日常居住的環境和生活的方式,設想自己的朝聖旅途,就如同兩個門徒走在前往厄瑪烏的道路上(路二十四13-35):
「就在那一天,他們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莊去,村名厄瑪烏,離耶路撒冷約六十「斯塔狄」。他們彼此談論所發生的一切事。正談話討論的時候,耶穌親自走近他們,與他們同行。他們的眼睛卻被阻止住了,以致認不出祂來 … 當他們臨近了他們要去的村莊時,耶穌裝作還要前行,他們強留祂說:『請同我們一起住下罷!』…當耶穌與他們坐下吃飯的時候,就拿起餅來…他們的眼睛開了… 他們就彼此說:『當祂在路上與我們談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
但願我們在朝聖旅途上,也發現耶穌正和我們邊走邊聊。
註1:2 Cel. 59為「薛拉諾的方濟第二傳記,59號」的英文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