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山 貝特法革 貝特法革的聖枝堂(Church of Bethphage)外觀 古老的道路並不是環繞著橄欖山,而是越過山頂直達耶路撒冷。如果由伯達尼出來,朝向耶路撒冷往上走,在不遠的地方就看見一個小小的村莊 ─ 貝特法革。這個地方就是耶穌當年出發進入耶路撒冷的地方,也就是每年我們在聖枝主日所會閱讀的福音經文(谷十一1-11): 當他們將近耶路撒冷,到了貝特法革和伯達尼,在橄欖山那裏時,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往對面的村莊裏去,一進村莊,立時會看見一匹拴著的驢駒,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把牠解開牽來。若有人對你們說:你們做什麼?你們就說:主要用牠,但是會立刻把牠牽回這裏來。」他們去了,便見一匹驢駒,拴在門外街道上,就把牠解開。在那裏站著的人,有人對他們說:「你們解開驢駒作什麼?」門徒就按照耶穌所吩咐的對他們說了;那些人遂容許了他們。他們把驢駒牽到耶穌跟前,把自己的外衣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了上去。有許多人把自己的外衣,另有些人把從田間砍來的綠樹枝,舖在路上,前行後隨的人,都喊著說:「賀三納!因上主之名而來的,應受讚頌!那要來的我們祖先達味之國,應受讚頌!賀三納於至高之天!」耶穌進了耶路撒冷,到聖殿裏,周圍察看了一切,時辰已晚,遂同十二門徒出來,往伯達尼去了。 聖枝堂內的壁畫描繪著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情景。 馬爾谷和路加福音在此都提到雙重的地名:貝特法革和伯達尼。這個情況引發許多不同的解釋。是否這兩個城鎮彼此緊緊相鄰呢?單純的根據經文,似乎貝特法革直接位在伯達尼的前方。瑪竇福音的作者去除了這個不協調的經文,只說在橄欖山上的貝特法革(瑪二一1),若根據瑪竇福音,人們便只能在橄欖山上尋找貝特法革這個地方。 1876年,人們在這個地方發現一個長約一公尺、形狀像一個骰子的大石頭。這個石頭屬於十字軍時代的東西,在石頭上畫有圖畫,都是與伯達尼和貝特法革相關的福音故事。在這個石頭的南面,就是面向伯達尼的這一面,畫有瑪利亞、馬爾大以及拉匝祿復活的圖畫;石頭的東面繪有手拿棕櫚枝的人們;北面則顯示一個村莊的居民、被解開的小驢以及母驢的圖畫;而在石頭的西面則看見貝特法革的名字。方濟會士在1883年便買了這塊地,在此建了一座小聖堂,還有一座鐘樓。1950年,義大利的畫家Vagarini在那塊大石頭缺乏圖畫的那一面,非常小心的加上了一幅畫,同時把整座教堂以相同的風格和形式畫上耶穌榮進耶穌撒冷的圖畫。 1876年於聖枝堂內發現的繪有福音故事的大石頭 畫著耶穌復活拉匝祿一幕的石面 畫著瑪利亞、馬爾大的石面 從十字軍的時代開始,人們就習慣在這裡舉行聖枝遊行,前往耶路撒冷,方濟會士繼續保存這個傳統。但在1563年由於被禁止而中斷,一直到1933年方濟會士才重新得到許可,舉行這個傳統的遊行。在每年的聖枝主日,方濟會士由這座小聖堂出發,遊行前往耶路撒冷,整個遊行隊伍更被來自世界各地的隊伍所壯大。大約下午2點半,他們由此出發,經過橄欖山前往耶路撒冷。這是在聖城的拉丁禮教會固定舉行的盛大公開儀式。按著耶穌時代的樣子,這個遊行的終點應該是聖殿的廣場;但是由於這個地方目前是伊斯蘭教的財產,只准穆斯林前往,其他宗教的儀式都將嚴重激怒他們,因此被嚴格禁止。目前拉丁禮教會的聖枝遊行終點為聖安納堂,群眾在此接受宗座駐聖地的代表降福後,整個聖枝遊行便告結束。 橄欖山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有許許多彎道,從這些彎道上,人們將第一次看見耶路撒冷古城中那個金色的圓頂,該地就是著名的「岩石聖殿」(Dome of Rock),今日的朝聖者在到達耶路撒冷時,也非常喜歡一起詠唱聖經的朝聖詩歌(詠一二二): 我喜歡,因為有人向我說:我們要進入上主的聖殿! 耶路撒冷!我們的雙足, 已經站立在你的門口。耶路撒冷建築得好似京城,確是內部劃一整齊的京城。 各支派,上主的各支派都齊集在那裏, 按照以色列的法律稱頌上主的名字。那裏設立了執政的座席,那裏有達味王室的寶位。 請為耶路撒冷祈禱和平: 願愛慕你的人獲享安寧,願在你的城垣內有平安,願在你的堡壘中有安全! 為了我的兄弟和同伴, 我要向你說:祝你平安!為了上主我們天主的殿宇,我為你懇切祈禱,祝你幸福。 聖枝堂窗上寫著:Hosanna in excelsis(賀三納於至高之天) 聖枝堂內壁畫
朝聖資料
橄欖山 伯達尼 拉匝祿復活堂(St Lazarus Church)外觀 伯達尼這個地名在福音中出現過許多次。首先,路加福音談到耶穌曾經拜訪過的瑪利亞和瑪爾大兩姊妹,就是住在伯達尼。路加給我們報導了這一段充滿友情的故事,在此之前是著名的善心撒瑪黎雅人的比喻。這段耶穌拜訪瑪利亞和瑪爾大的故事發生在耶穌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中(路十38-42): 他們走路的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名叫瑪爾大的女人,把耶穌接到家中。她有一個妹妹,名叫瑪利亞,坐在主的腳前聽他講話。瑪爾大為伺候耶穌,忙碌不已,便上前來說:「主!我的妹妹丟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介意嗎?請叫她來幫助我吧!」主回答她說:「瑪爾大,瑪爾大!妳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奪去的。」 拉匝祿復活堂內牆上壁畫。壁畫下方寫著:「Dixit illis Dominus: Martha, Martha, sollicita es, et turbaris erga plurima.(路十41)」(主回答她說:「瑪爾大,瑪爾大!你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 我們由若望福音還知道這對姊妹還有一個兄弟,名叫拉匝祿。若望福音報導了關於他患病、死亡以及如何被耶穌復活的故事(若十一): 有一個病人,名叫拉匝祿,住在伯達尼,即瑪利亞和她姊姊瑪爾大所住的村莊。瑪利亞就是那曾用香液傅抹過主,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過他腳的婦人,患病的拉匝祿是她的兄弟。她們姊妹二人便派人到耶穌那裏說:「主啊!你所愛的病了!」耶穌聽了便說:「這病不致於死,只是為彰顯天主的光榮,並為叫天主子因此受到光榮。」耶穌素愛瑪爾大及她的妹妹和拉匝祿。當他聽說拉匝祿病了,仍在原地逗留了兩天。 接著我們在下面的經文就要聽見這位天主子如何受到光榮的敘述: 耶穌一到伯達尼,得知拉匝祿在墳墓裏已經四天了。伯達尼靠近耶路撒冷,相距約十五「斯塔狄」,因而有許多猶太人來到瑪爾大和瑪利亞那裏,為她們兄弟的死安慰她們。瑪爾大一聽說耶穌來了,便去迎接他;瑪利亞仍坐在家裏。瑪爾大對耶穌說:「若是你在這裏,我的兄弟決不會死!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天主求什麼,天主必要賜給你。」耶穌對她說:「你的兄弟必定要復活。」瑪爾大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時,他必要復活。」耶穌對她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麼?」她回答說:「是的,主,我信你是默西亞,天主子,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她說了這話,就去叫她的妹妹瑪利亞,偷偷地說:「師傅來了,他叫你。」瑪利亞一聽說,立時起身到耶穌那裏去了。 那時,耶穌還沒有進村莊,仍在瑪爾大迎接他的地方。那些同瑪利亞在家,安慰她的猶太人,見她急忙起身出去,便跟著她,以為她往墳墓上去哭泣。當瑪利亞來到耶穌所在的地方,一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向他說:「主!若是你在這裏,我的兄弟決不會死!」耶穌看見她哭泣,還有同她一起來的猶太人也哭泣,便心神感傷,難過起來,遂說:「你們把他安放在那裏?」他們回答說:「主,你來,看罷!」耶穌流淚了。於是猶太人說:「看,他多麼愛他啊!」其中有些人說:「這個開了瞎子眼睛的,豈不能使這人也不死麼?」耶穌心中又感傷起來,來到墳墓前。這墳墓是個洞穴,前面有一塊石頭堵著。耶穌說:「挪開這塊石頭!」死者的姊姊瑪爾大向他說:「主!已經臭了,因為已有四天了。」耶穌對她說:「我不是告訴過你:如果你信,會看到天主的光榮嗎?」他們便挪開了石頭;耶穌舉目向上說:「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俯聽了我。我本來知道你常常俯聽我,但是我說這話,是為了四周站立的群眾,好叫他們信是你派遣了我。」說完這話,便大聲喊說:「拉匝祿!出來罷!」死者便出來了,腳和手都纏著布條,面上還蒙著汗巾。耶穌向他們說:「解開他,讓他行走罷。」 拉匝祿復活堂內牆上壁畫。壁畫下方寫著:「Pater, ut credant quia tu me misisti. Hæc cum dixisset, voce magna clamavit : Lazare, veni foras.(若十一42-43)」(父啊!… 好叫他們信是你派遣了我。說完這話,便大聲喊說:「拉匝祿!出來罷!」) 若望福音的作者記載耶穌復活拉匝祿的故事之後,又繼續報導了另一個與這三個姊弟有關的故事,也就是他們直接在耶穌面臨死亡時所發生的事情(若十二1-8): 逾越節前六天,耶穌來到伯達尼,就是耶穌從死者中喚起拉匝祿的地方。有人在那裡為他擺設了晚宴,瑪爾大伺候,而拉匝祿也是和耶穌一起坐席的一位。那時,瑪利亞拿了一斤極珍貴的純「拿爾多」香液,敷抹了耶穌的腳,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屋裏便充滿了香液的氣味。那要負賣耶穌的依斯加略猶達斯 ─ 即他的一個門徒 ─ 便說:「為什麼不把這香液去賣三百塊「德納」,施捨給窮人呢?」他說這話,並不是因為他關心窮人,只因為他是個賊,掌管錢囊,常偷取其中所存放的。耶穌就說:「由她罷!這原是她為我安葬之日而保存的。你們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至於我,你們卻不常有。」 拉匝祿復活堂內牆上壁畫。壁畫下方寫著:「venit mulier habens […]
橄欖山(Mt. Olives) 伯達尼 Bethany 貝特法革 Bethphage 主哭耶京堂 Dominus Flevit 革責瑪尼 Gethsemane 橄欖山上的天主經堂(Church of the Pater Noster)外觀 橄欖山上的耶穌升天堂(Church Of Ascension)外觀
白冷地區 牧羊人廣場 如果從耶路撒冷前往白冷,到達白冷後在通往右上方的「馬槽廣場」之前,左方有一條往東的陡峭道路通往Beit Sahur(術士之家),這村莊緊鄰白冷,居民大多為基督徒,由於村莊緊鄰著名的牧羊人草原,因此又被稱為「牧羊草原村」。 這個村莊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村莊中央的「聖女小德蘭堂」,尤其是聖堂中的祭台。1860年有兩位阿拉伯人,白冷的Yssa Zmeir和Beit Sahur的Abdullah Harun按照耶穌的童年故事製作15幅石刻雕像。不少人曾說,耶穌的福音基本上並未傳入阿拉伯世界,因為在阿拉伯的藝術作品中,找不到相關的作品。這種論斷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在近東世界對於「偶像」是極為憎惡的,因此根本不可能產生圖像性的藝術作品。由此可以瞭解為什麼在白冷城的商店中,很少見到「馬槽」等商品。因此Beit Sahur聖堂中的石刻藝術品,就更令人驚異,同時也是基督信仰傳入阿拉伯世界的明證。 在稍為往前行的道路左方是希臘天主教的一所學校,由德籍Peter Nettekoven創辦,此人曾是科隆的「副主教」,於1975年逝世於耶路撒冷,在他去世前幾天被祝聖為助理主教。道路的右方則是希臘天主教的本堂,並附有一個小修院。 Goole Map之耶路撒冷(Jerusalem)與Beit Sahur、牧羊人原野教堂(Shepherds’ Field Chapel)的相關位置 左方向北便一直引向拉丁教會的牧羊人廣場,它的圍牆在一個高地上可清楚地看見,往前取道右邊的平地,一樣是道路左邊,便可看到希臘教會的牧羊人廣場,二者距白冷城皆大約二公里。從白冷城前往牧羊人廣場,一路上經過的是富庶的麥田,人們稱這裡為「波阿次麥田」。這裡是舊約聖經《盧德傳》故事的發生地。 這個故事敘述約旦河東岸的摩阿布女子(外邦女子)盧德,如何成為達味的祖母,亦因此成為日後誕生的默西亞的祖先:在春天採收麥子的時節,白冷的富有莊田主人波阿次,遇見在他的麥田中撿拾麥穗的摩阿布女子盧德。盧德的婆母十分聰明的促成了一段新的愛情姻緣,使盧德成為波阿次的妻子。日後的達味、以及更晚的默西亞都出自這個家庭。《盧德傳》中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話,出自盧德的口,在西方世界的婚禮中常被人詠唱(盧一16~17): 你到那裏去,我也要到那裏去;你住在那裏,我也住在那裏; 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天主,就是我的天主; 你死在那裏,我也死在那裏,埋在那裏。 然而,事實上在聖經中這段話並非是新娘對其新婚丈夫說的話,而是年輕的摩阿布寡婦對其猶太婆母說的,表達永遠歸屬於這個家族的決心。 拉丁教會的牧羊人曠野 Talmulde的富庶麥田一直延伸到北方多岩石的山丘地上。1858年法國的駐軍將領Carlo Guarmani在一個小小牧羊圍場上,發現一個古老修道院的廢墟,因而展開考古挖掘的工作。可惜在19世紀時,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都不足,他在此挖出三個牧羊人的墓,並相信這就是主曆680年時來此朝聖的主教Arkulf所拜訪的墓。Carlo Guarmani因此宣稱找到了聖經中「牧羊人的曠野」。1889至1906年方濟會士成功的買下這個小山丘,並展開研究,但直到1951/52年才由方濟會士Virgilo Corbo神父有系統地展開挖掘及研究工作。 按Corbo 神父的意見,這個廢墟原是一座建於四世紀末或五世紀初修道院,在第六世紀時擴建為更大的修院,並且有些部分重建過,這座修院一直存在到主曆800年左右。人們所看見的房屋、尤其是洞穴,在當時主要是農業用途的。有一個小房間,曾是烤麵包的房間,人們在那裡面發現兩句祈禱呼求詞及加爾瓦略山的圖畫,可惜目前都已不存在。這座修院的小聖堂曾被建築過兩次,位於東北角的下層的平台上,由於地形特殊,難以接近,使人對其產生不少只能猜測而難以回答的疑問。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小山丘上,在耶穌誕生時代已有人居住,人們在這些洞穴中發現大黑落德時代之陶器,以及第一次猶太戰爭時三位羅馬總督的錢幣。 牧羊人原野聖堂(Shepherds’ Field Chapel,又稱向牧羊人報喜堂)外觀。正門上方佇立天使的銅像,聖堂的屋頂是圓頂的設計,宛若牧羊人所住的帳棚。 在此地上層最高處,方濟會士於1954年靠著加拿大的善心人士捐助建了一個聖堂:「向牧羊人報喜堂」。這是一個小巧、美麗的圓頂建築,由A. Barluzzi 所設計。祭台的簡樸圖畫表達出路加福音中聖誕故事的第二部分(路二8-20): 在那區有些牧人露宿,守夜看守羊群。有上主的一個天使站在他們身邊,上主的光耀環照著他們,他們便非常害怕。天使向他們說:「不要害怕!看,我給你們報告一個為全民族的大喜訊:今天在達味城中,為你們誕生了一位救世者,他是主默西亞。這是給你們的記號:你們將要看見一個嬰兒,裹著襁褓,躺在馬槽裏。」忽有一大隊天軍,同那天使一起讚頌天主說:「天主受享光榮於高天,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眾天使離開他們往天上去了以後,牧人們就彼此說:「我們且往白冷去,看看上主報告給我們所發生的事。」他們急忙去了,找到了瑪利亞和若瑟,並那躺在馬在槽中的嬰兒。他們看見以後,就把天使對他們論這小孩所說的事,傳揚開了,凡聽見的人都驚訝牧人向他們所說的事。瑪利亞卻把這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覆思想。牧人們為了他們所聽見和看見的一切,正如天使向他們說的一樣,就光榮讚美天主回去了。 牧羊人原野聖堂內的祭壇,有象徵加拿大的楓葉圖案。 聖堂的圓頂。圍著圓頂的詩句寫著:「Gloria in altissimis deo, et in terra pax hominibus bonae voluntatis.(天主受享光榮於高天,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 聖堂內的壁畫:天使向牧羊人報喜訊 聖堂內的壁畫:牧羊人朝拜誕生的耶穌 […]
白冷地區 黑落德堡 「黑落德堡」是建築鉅匠大黑落德(37- 4 BC)最宏偉的建築工程之一,這是猶大王大黑落德唯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建物,作為他的夏宮、軍事堡壘、誇耀其文治武功的紀念碑、王陵及地方首府。 這座巨大的複合式黑落德堡,位於耶路撒冷南方十五公里,白冷東南方五公里,鄰近通往死海的古道,建於主前23-20年間。整個建築區域分成兩個部分:建在山頂的上黑落德堡(上堡)包括皇宮及環狀的軍事碉堡,是人工開鑿的圓錐体;下黑落德堡(下堡)位於山腳,由許多的廳房組成,為接待王室成員及其貴賓之用,也是地方首府行政中心。 公路上遠眺黑落德堡(Herod’s Tomb) 大黑落德去世後,他的兒子Archelaus繼位為王(4BC-6AD)並繼承黑落德堡。在Archelaus被放逐之後,黑落德堡便落入羅馬行政長官手裡,直到AD66年,在反抗羅馬帝國的大暴動事件,才被猶太反抗軍奪回。奮銳黨人(Zealot)在此固守了四年,建了一座猶太會堂及一些洗禮池(ritual baths),後來被羅馬人擊退,此地因而被廢棄多年。AD132年黑落德堡被Bar Kochba領導的猶太反抗軍重新佔據,但三年後(AD135)猶太暴動終被羅馬軍隊徹底鎮壓。黑落德堡因此再度遭致廢棄,長達數百年之久,直到五~七世紀時。當時為數眾多的拜占庭人 ─ 大概是僧侶團體 ─ 在這廢墟中生活,並興建了四座教堂。當阿拉伯人在七世紀征服巴勒斯坦地區時,黑落德堡再次被棄置成為不毛之地,直到近數十年才有貝都因人(Bedouins)在此落居。 透過猶太歷史學者Josephus Flavius鉅細靡遺的描繪,黑落德堡喚起十八、十九世紀的學者極大的興致,但直到1962年學者們才首次對「上堡」進行考古挖掘,而對下堡的挖掘更晚至1972年才開始。「上堡」的考古挖掘在方濟會耶路撒冷聖地監護的贊助下,於1962-1967年間由方濟會士Vigelio Corbo神父領導完成。下堡的開挖則於1972年開始,由希伯萊大學的Ehud Nezer主導。 最近,在上堡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Bar Kochba時期的突擊系統,包括貯水池、坑道及有利於襲擊的匿身間隙。這一切都展現出城堡設計者的巧思。 上堡是一座四面被四個圓形守望塔環繞著的圓型建築,這樣的環狀設計在古代建築上極為罕見。下堡是以巨大羅馬圓柱所環繞的庭院,中間有個供游泳、划船和貯水用的大水池(70 x 45公尺)。庭院四周是各王宮廳房。這些廳房的南邊是一矩型建物的殘垣斷壁,原是僕役們的住所。王宮腳下有一條長350公尺的道路,考古學者根據Josephus的描述,認為這是為黑落德王葬禮遊行所修築的。在道路的西側,中間庭院的正下方,是其它結構的廢墟,其中的「紀念館」可能連結著大黑落德王的陵寢,但正確位置尚未尋獲。 黑落德堡說明圖 圖示: 建築的圓形外環結構 東方圓形守望塔 三個半圓形守望塔 主要道路 入口廳堂 波斯似廣場 猶太抗暴時的會堂 生活區域 羅馬澡堂 拜占庭時代聖堂 人工山 蓄水系統 黑落德堡模型
白冷地區(Bethlehem) 黑落德堡 Herodion 牧羊人廣場 Shepherds Field 白冷聖誕大殿旁的加大利納堂(St. Catherine’s Church)與聖熱羅尼莫紀念小堂(Cave of St. Jerome)堂外中庭
聖地地理 政治 在以色列人進佔巴肋斯坦的數千年的歷史中,除了達味和撒羅滿時代,以及阿斯摩乃王朝時代,巴肋斯坦獲得真正的統一和完全的獨立外,其他時代大都被人統治、管轄而不能獨立自主。這種在政治上不能獨立自主的原因,與它的地理形勢關係密切。因為巴肋斯坦是處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東方有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中先後崛起的亞述、巴比倫、和波斯帝國,南方有古老強大的埃及,所以此地不時遭受其中一個或兩個大國的干擾、壓迫或侵佔統治,甚少獲得真正獨立自主的地位。 波斯帝國時期的地圖 摘自思高中文聖經
聖地地理 農村生活方式、動植物 農村生活方式 第二世界大戰之後,大批猶太人移民回到巴肋斯坦地區,為了生存只得盡力開發當地貧瘠的土地成為生活資源,建立了許多農場及合作社。 1.農場(Moshav) 農場是由不同家庭所組成的,他們有私人財產;但共同工作、教育、衛生、自衛等事項,由團體來主持。他們的主管是集體以民主方式選出,全國共有約450個這種農場。 2.合作社(Kibutz) 這是大型的團體,共有265個,佔全人口的3%。這裡沒有私人財產,一切歸公,是真實的共產式生活。各盡其職,各取所需,沒有薪金酬勞,沒有家庭生活。教育子女非父母之責,孩子生下來兩星期便由公家來養,父母只可在傍晚見見自己的子女,但時間很短。它產生於1909年,完全是共產主義下的產品,因為他們的祖先過去大多在共產地區生活,所以採取這些作法。原來的生活只是以農業為主,但近來開始尋找其他的生財方式,如開旅館、工廠、店鋪、飯館等,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 巴勒斯坦地區農作 植物和動物 聖地按照地形奇特的變化,和地勢的高低,而分佈有不同的植物。地中海沿岸的平原,以及高原地帶,主要是灌木和喬木植物,如松樹、柏樹、橄欖樹、葡萄樹、相思樹、石榴樹、桑樹,和洋槐樹等。但是在約旦河谷地區的植物,都是屬於亞熱帶的,比如棕櫚樹、槐樹、無花果及香蕉等。在山中、尤其是在北部的加里肋亞省,有時也可以見到規模較小的樹林。但是大致來說,聖地的樹林遭受過相當嚴重的破壞,以致數個世紀都未能恢復原狀。以色列政府自建國以來,一直大力推行植樹計畫,短短的幾十年中已有了很好的成效。除此之外,政府亦大量地從外地移植過去聖地所無的植物,不但綠化了原來乾旱的聖地,也使聖地植物的種類大為增加。 革責瑪尼莊園(Gethsemane)內的橄欖樹 耶里哥的匝凱攀爬的桑樹 棕櫚樹 無花果樹 聖地出產的五穀有:小麥、大麥、粟米、豆子、扁豆等;蔬菜則有:胡瓜、西瓜、蔥、蒜、韭菜等。 據估計聖地的動物大約有八十種左右:野生動物有狼、狐狸、羚羊等,從前亦有過獅子;飛鳥共有三百多種;在加里肋亞湖中有不少種類不同的魚,皆味美可口;家畜則有山羊、綿羊、牛、驢、馬和駱駝。 巴肋斯坦的土地原本十分肥沃,但由於曾被荒廢了許多世紀,以致成為不毛之地。目前以色列政府的努力,證實聖經上梅瑟讚美聖地的話正確無誤:「上主你的天主快要領你(以民)進入肥美的土地,那裡有溪流,有泉水,有深淵之水由谷中和山中流出;那地出產小麥、大麥、葡萄、無花果樹和石榴;那地出產橄欖、油和蜂蜜。」(申八7-8) 市場販賣的農作物 街市販賣的蔬果 加里肋亞湖中有名的「伯多祿魚(St. Peter’s Fish)」,其實就是吳郭魚。 駱駝
聖地地理 氣候雨量、河流 氣候及雨量 巴肋斯坦由西向東分為「沿海平原」、「河西高原」、「約旦河谷」以及「河東高原」四個區域,由於其間的地形迥然不同,各地的氣候及雨量的差異也極為顯著。大致說來,沿海平原冬季溫暖,夏天炎熱,正月平均溫度為攝氏11度,八月則達27度。高原的氣溫平均溫度在8至24度之間,位於740公尺高的耶京,最高溫度是40度,最低有時達零下2或3度。 溫度差異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雨量的分配。平均說來,沿海平原每年所得的雨量是633公厘(測於雅法),高原區的雨量是583公厘(測於耶京),約旦河谷則只得152公厘(測於耶里哥)。按雨水下降的情形,巴肋斯坦明顯的分成兩個季節,五月至十月為旱季,十一月至四月是雨季。雪非常罕見,在元月、二月間偶有十分短暫的降雪記錄,且並非年年都有。然而,1950年二月初,耶京曾一度罕見地降雪達半公尺厚。 在炎熱的夏季,自巴肋斯坦的北方或東北不時吹來宜人的涼風。冬季的風向卻是來自西南或南方,帶來大量的雨水。此外在春秋二季,有時會自巴肋斯坦東方曠野颳起大風,帶來細微的沙土遮天蔽日,一片淡黃色的景象,使人不敢外出。阿拉伯人稱之謂「哈木辛」(Hamsin),往往給一切農作物、甚至牲畜和人帶來傷害。 遠方為以色列北方鄰黎巴嫩、敘利亞的黑門山(Mt. Hermon)南側。黑門山南坡和西坡歸屬以色列,為巴勒斯坦地區最高山脈,冬天下雪,是以色列唯一的滑雪渡假區。 河流 巴肋斯坦地區可說只有一條真正的河流,即約旦河;其他都是一些支流,比如克雄河、雅爾慕克河、雅波克河及阿爾農河等。除此之外,在聖地亦有不少平時乾涸,在雨季才有流水的谷溪(Wadi),方向大都是由東而西,由高原流向地中海沿岸平原。它們無形中又將聖地自北至南的高原及平原分成數段,形成不同名稱的平原,如依次勒耳、沙龍、路班等平原。巴肋斯坦的地質多石灰岩,故雨水極易枯竭,而存留地下;因此聖地有為數頗多的水井和水泉,供人飲用或灌溉。 約旦河源頭:Banyas Waterfalls。約旦河從黑門山流經加里肋亞湖一路往南流入死海。它是巴勒斯坦地區唯一的主要河流。 以色列北邊近加里肋亞湖南端的約旦河受洗地(Yardenit) 位於伯達尼的耶穌受洗地(The Baptismal Site of Jesus Christ),為聖經紀載耶穌受洗者若翰施洗之地。
聖地地理 地勢、地形、土地 地勢 不論由政治、軍事、文化、或宗教任何角度來看,巴肋斯坦的地勢皆具有極重要的地位。因為它位於亞、歐、非三大洲交界之點,也是來往於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阿拉伯半島,自敘利亞至腓尼基的交通要道。因此,此地一直是歷史上亞述、埃及、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各大帝國強權必爭之地。 羅馬帝國時期地圖 摘自思高中文聖經 地形 巴肋斯坦原是一塊東高西低的狹長地帶,自東向西漸次由高原地區下降至地中海。但在數萬年前,發生了一次威力強大的地震,將整個巴肋斯坦地區由北而南分成兩部份,造成世間絕無僅有的特殊地形景觀:由約旦河發源地起,南下經加里肋亞湖、死海而至阿卡巴海灣,自北向南形成一條深深的谷地,有些地方甚至下沉至海平面以下達數百公尺之多,例如死海附近的地區。巴肋斯坦因此清楚地被約旦河劃分成東、西兩部分。這種分法常見於聖經上。 巴勒斯坦地勢圖 摘自思高中文聖經 土地 1.地中海沿岸平原地區 2.約旦河西岸高原區 3.約旦河谷地區 4.約旦河東岸高原地區 聖經稱巴肋斯坦為「流奶流蜜」的地方(出三8),以今日眼光來看,當然是誇大的說法;但是在「四十年之久流徙於西乃曠野的以色列人」眼中,這塊靠海的地區的確是非常肥沃美好的地方,尤其是厄斯得隆、加里肋亞湖周圍、及整個加里肋亞地區。但是巴肋斯坦南部的乃革布(Negev)地區,則是幾乎寸草不生的貧瘠地方,除了駱駝外一般牲畜都很難生存。 乃革布地區卻有些礦產,靠近約旦河谷的地區是古代火山區,因此有些硫磺礦。以色列人逐漸在此開發,非常小心地將約旦河水引來灌溉此乾旱地區,使其開始有出產物品,尤其是棕櫚樹等。以色列人妥善地利用加里肋亞湖的水,使全國境內許多曠野轉變為良田,此地景象大為改觀。 由真福八端山聖堂(Mount of Beatitudes)望向加里肋亞湖一偶 如果自地中海岸開始,逐步向東觀察巴肋斯坦,可以清楚地見到下列情形:首先是沿海的平原地區,接著是約旦河西岸高原地帶,再往東則是約旦河谷,然後是約旦河東岸高原地區,最東邊是東部曠野,這一部分已不屬於巴肋斯坦地區。 1. 地中海沿岸平原地區 2. 約旦河西岸高原區 3. 約旦河谷地區 4. 約旦河東岸高原地區 1. 地中海沿岸平原地區 北自黎巴嫩山腳開始,漸次向南伸展,且愈來愈寬,至加爾默耳山下地區寬度已達6至10公里。再向南至加薩附近,寬度至20公里左右。南北的長度共計180公里。這一區中有許多名稱不同的小平原被記載於聖經之中,如自加爾默耳山至雅法之間的地區,稱為「沙龍平原」(依三五2;歌二1)。這地區中有數條小河可供灌溉,聖經上所記的默雅爾孔河,就在這個地區(蘇十九46),由於土地肥沃,因此盛產農作物,橄欖和葡萄尤其著名。 雅法之南的一塊平原,原是培肋舍特人居住之地,聖經稱此地區為舍斐拉,曾是以色列與培肋舍特人爭奪不休的地區(蘇十一11;民一9)。土地特別肥沃,出產豐富,有數種穀類及小麥;經過以色列數十多年的開墾之後,更成為巴肋斯坦的糧倉。 迦薩以南地區既無河流,又缺雨水,幾乎是乾旱不毛之地,居民很少。但經過以色列的慘澹經營,引水灌溉並建立工廠,已收到相當好的成果。 2. 約旦河西岸高原區 這一地區的寬度約在50至60公里之間,其高度北方在900公尺左右,中部500至600公尺,南部700至800公尺。最北邊有寬廣的依次勒耳平原,往南是加里肋亞地區,分高、低兩部份:「高加里肋亞」即是聖經上的納斐塔里山區(蘇十一9),「低加里肋亞」多是丘陵地帶,中間不少的河川及谷地,加里肋亞湖、大博爾山(海拔588公尺)就在這一地區內。 依次勒耳平原(亦名厄斯得隆平原)面積約為250平方公里,中間有克雄河流過(民四713)。此地位於埃及、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之間的交通要道,西有默基多、東有貝特爾兩座重鎮做為屏障,因此自古便十分重要,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發生過無數大小戰役。 撒瑪黎雅地區:位於依次勒耳平原之南,地勢再度高起,以革黎斤山(高881公尺)及厄巴耳山(高940公尺)為最高。二山之間僅有納不肋斯山谷相隔,是古代舍根城的所在地。 猶大地區:由撒瑪黎雅南下,穿過路班(Luban)小平原之後,忽然地勢高起,竟達1016公尺,南至耶路撒冷附近地勢才較為低平,此處的橄欖山海拔高達814公尺。但由耶京向南至赫貝龍附近,地勢又再高至1020公尺。由此至約旦河谷地區,稱為猶大曠野;再向南行,地勢下降。這一地區就是乃革布,繼續向南方的曠野地帶伸展。 3. 約旦河谷地區 如前所述,這裡是地球上十分罕見的地理景觀。北方的「丹」猶位於海平面之上550公尺,但往南10公里之後,至默龍湖已下降至只有海拔70公尺,再南下16公里至加里肋亞湖,則已是海平面以下212公尺,至死海入口處為海平面下304公尺,死海中心深度則為地中海水平面下793公尺,過死海再往南至紅海北岸地區,則又上升至水平線之上。自加里肋亞湖至死海地區的東西寬度在20至25公里之間,自死海至紅海的東西寬度,則是9至20公里之間。 4. 約旦河東岸高原地區 這一地區被數條河流分成數段。雅爾慕克河之北部地區,高度約在600至800公尺左右。位於雅爾慕克及雅波克河之間的地區,稱為基肋阿得河地區,高在800至900公尺之間。雅波克河及阿爾農河之間的地帶,高在850至1000公尺之間。阿爾農河之南的摩阿布地區高達1200公尺。古代的約旦河東高原地區應是植物繁茂、草木叢生的地區。目前仍是大片美好的草原,可供畜牧之用,但農作物卻很少。 地中海水平面下793公尺,過死海再往南至紅海北岸地區,則又上升至水平線之上。自加里肋亞湖至死海地區的東西寬度在20至25公里之間,自死海至紅海的東西寬度,則是9至20公里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