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yland.ccreadbible.org

貝特法革

橄欖山

貝特法革

貝特法革的聖枝堂(Church of Bethphage)外觀

古老的道路並不是環繞著橄欖山,而是越過山頂直達耶路撒冷。如果由伯達尼出來,朝向耶路撒冷往上走,在不遠的地方就看見一個小小的村莊 ─ 貝特法革。這個地方就是耶穌當年出發進入耶路撒冷的地方,也就是每年我們在聖枝主日所會閱讀的福音經文(谷十一1-11):

當他們將近耶路撒冷,到了貝特法革和伯達尼,在橄欖山那裏時,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往對面的村莊裏去,一進村莊,立時會看見一匹拴著的驢駒,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把牠解開牽來。若有人對你們說:你們做什麼?你們就說:主要用牠,但是會立刻把牠牽回這裏來。」他們去了,便見一匹驢駒,拴在門外街道上,就把牠解開。在那裏站著的人,有人對他們說:「你們解開驢駒作什麼?」門徒就按照耶穌所吩咐的對他們說了;那些人遂容許了他們。他們把驢駒牽到耶穌跟前,把自己的外衣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了上去。有許多人把自己的外衣,另有些人把從田間砍來的綠樹枝,舖在路上,前行後隨的人,都喊著說:「賀三納!因上主之名而來的,應受讚頌!那要來的我們祖先達味之國,應受讚頌!賀三納於至高之天!」耶穌進了耶路撒冷,到聖殿裏,周圍察看了一切,時辰已晚,遂同十二門徒出來,往伯達尼去了。

聖枝堂內的壁畫描繪著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情景。

馬爾谷和路加福音在此都提到雙重的地名:貝特法革和伯達尼。這個情況引發許多不同的解釋。是否這兩個城鎮彼此緊緊相鄰呢?單純的根據經文,似乎貝特法革直接位在伯達尼的前方。瑪竇福音的作者去除了這個不協調的經文,只說在橄欖山上的貝特法革(瑪二一1),若根據瑪竇福音,人們便只能在橄欖山上尋找貝特法革這個地方。

1876年,人們在這個地方發現一個長約一公尺、形狀像一個骰子的大石頭。這個石頭屬於十字軍時代的東西,在石頭上畫有圖畫,都是與伯達尼和貝特法革相關的福音故事。在這個石頭的南面,就是面向伯達尼的這一面,畫有瑪利亞、馬爾大以及拉匝祿復活的圖畫;石頭的東面繪有手拿棕櫚枝的人們;北面則顯示一個村莊的居民、被解開的小驢以及母驢的圖畫;而在石頭的西面則看見貝特法革的名字。方濟會士在1883年便買了這塊地,在此建了一座小聖堂,還有一座鐘樓。1950年,義大利的畫家Vagarini在那塊大石頭缺乏圖畫的那一面,非常小心的加上了一幅畫,同時把整座教堂以相同的風格和形式畫上耶穌榮進耶穌撒冷的圖畫。

1876年於聖枝堂內發現的繪有福音故事的大石頭
畫著耶穌復活拉匝祿一幕的石面
畫著瑪利亞、馬爾大的石面

從十字軍的時代開始,人們就習慣在這裡舉行聖枝遊行,前往耶路撒冷,方濟會士繼續保存這個傳統。但在1563年由於被禁止而中斷,一直到1933年方濟會士才重新得到許可,舉行這個傳統的遊行。在每年的聖枝主日,方濟會士由這座小聖堂出發,遊行前往耶路撒冷,整個遊行隊伍更被來自世界各地的隊伍所壯大。大約下午2點半,他們由此出發,經過橄欖山前往耶路撒冷。這是在聖城的拉丁禮教會固定舉行的盛大公開儀式。按著耶穌時代的樣子,這個遊行的終點應該是聖殿的廣場;但是由於這個地方目前是伊斯蘭教的財產,只准穆斯林前往,其他宗教的儀式都將嚴重激怒他們,因此被嚴格禁止。目前拉丁禮教會的聖枝遊行終點為聖安納堂,群眾在此接受宗座駐聖地的代表降福後,整個聖枝遊行便告結束。

橄欖山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有許許多彎道,從這些彎道上,人們將第一次看見耶路撒冷古城中那個金色的圓頂,該地就是著名的「岩石聖殿」(Dome of Rock),今日的朝聖者在到達耶路撒冷時,也非常喜歡一起詠唱聖經的朝聖詩歌(詠一二二):

我喜歡,因為有人向我說:
我們要進入上主的聖殿!
                    耶路撒冷!我們的雙足,
                    已經站立在你的門口。
耶路撒冷建築得好似京城,
確是內部劃一整齊的京城。
                    各支派,上主的各支派都齊集在那裏,
                    按照以色列的法律稱頌上主的名字。
那裏設立了執政的座席,
那裏有達味王室的寶位。
                    請為耶路撒冷祈禱和平:
                    願愛慕你的人獲享安寧,
願在你的城垣內有平安,
願在你的堡壘中有安全!
                    為了我的兄弟和同伴,
                    我要向你說:祝你平安!
為了上主我們天主的殿宇,
我為你懇切祈禱,祝你幸福。

聖枝堂窗上寫著:Hosanna in excelsis(賀三納於至高之天)
聖枝堂內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