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特匝達[1]
從現存的兩個池子看來,在極早的時代,蓄水池就已在這山谷中了。一個簡單的壩即可將流經山谷中的雨水收容而形成一個天然水池。之後,這水池就靠一個6公尺寬的壩,變成一個40公尺x 50公尺的人工蓄水池了。
水是藉一敞開的渠道引入聖殿的。舊約列下十八17及依七3所提及的「上池」大概就是指這個水池。
大概在耶穌前第三世紀末大司祭西滿(Simon)時期(德五十3),人們在此建造了第二個池子。因為它位於壩的南邊,原來敞開的渠道就必須要加蓋而變成地下水道了。
150 BC至AD 70年間,在水池的東邊發展成為一個知名的治療中心,一個蓄水池,以及一些浴場和山洞便被安排於醫療或宗教用途。
最大的水池變成了蓄水池(1) 而小的水道 (2) 則將水引入大浴場 (3) 在大浴場內,一大群有病的人(被聖殿阻絕的人)正等待著被治癒。這裡就是若望福音第五章所提到的「靠近羊門的地方」,福音記載耶穌在此遇見了一個癱子並治癒了他。(數字對照請見下圖)
第一世紀時,由於人們在更靠近聖殿的地方建了一個較大的水池「Birket Israel」[2],貝特匝達水池因此而被停用。AD44年,黑落德阿格黎帕為了防止水向低地流,在耶路撒冷北邊興建一道新的城牆。在羅馬人填滿池子前,先建了一個蓄水池 (4)。
AD 200到400年間,也就是在耶路撒冷被羅馬皇帝易名為Aelia Capitolina的時期,一些精緻的樓房被建於此處:一所獻給Asclepius[3]或Serapis[4]的神殿 (5),一些高挑的房間建在某些浴池的前方 (6),一些馬賽克地面、壁畫、還願的獻祭品及錢幣均可回溯到這個時期。
當Juvenal為耶路撒冷的主教時(422-458),建了一所巨大的拜占庭式聖殿(45公尺 x 18公尺),它的中殿就建在舊的渠道及水池上,並由七個拱門支撐著。它的唱詩班的席位掩蓋並遮掩了治療的地方。今日仍能看到它的半圓室(Apses)、四根柱子的基座及殉道聖者教堂(martyrion)的馬賽克(7)。這座教堂是獻給「羊池的聖母」(St. Mary of Probatic),一方面紀念耶穌在此所顯的奇蹟,同時也紀念另一個傳統:此一地區是聖母的誕生地。
這座拜占庭式大教堂於614年被波斯人破壞,部份教堂被火燒毀。查理曼大帝時,隱修士Modestus[5]修復此教堂,許多教士及修女湧入使聖堂再現榮景。
1010年,教堂再度被毀,很可能是伊斯蘭法蒂瑪王朝第六位哈里發哈吉姆(Caliph Hakim)所為。1099年十字軍來此時,只發現一些斷垣殘壁,他們在此修建了一座小修道院紀念耶穌在此所行的奇蹟。
1130年左右,一座獻給瑪利亞的母親聖安納(St. Anne)大型羅馬式的教堂,建築在紀念童貞聖母出生地的岩洞上面,被用作本篤會修女會院的小聖堂。
1192年,蘇丹王Salah-ed-Din重新佔領耶路撒冷,將聖安納堂轉變為「可蘭經」的學校。土耳其人征服耶路撒冷時,有一段時期根本忽略了聖安納堂。不過,仍有許多朝聖者繼續小心地來朝拜此神聖的地下小堂。
奧圖曼土耳其人將此損毀的教堂送給了法國,以感激法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援助。建築師Mauss將其修復並做了第一次的考古挖掘研究。1878年,此一聖地被託付給Lavigerie樞機[6],以及他的非洲傳教士們。在訓練Melkite教士同時,他們繼續考古挖掘的研究工作,並掘出了渠道堤防及一些水池。
耶路撒冷道明會的聖經學院神父們使拜占庭大教堂的遺跡及治療的浴池重見光明。
貝特匝達的福音現場邀請我們花點時間來默想及祈禱。每一個人都面對耶穌提出的問題:「你願意痊癒嗎?」對所有經歷病痛、疲乏、恐懼及悔恨的人,祂仍然會說:「起來,拿起你的蓆,行走吧!」因為,祂是為病人及罪人而來,祂要求我們接近我們天上真正的父親,並因此經歷新的滿全和平安,恢復我們作為天主子女的尊嚴。
聖安納大教堂以其樸素的線條及特殊的回聲出名。朝聖者可在這裡唱歌,也可做個人的祈禱,參與彌撒或與神父講話。
地窖聖堂是特別奉獻紀念聖母誕生,這裡供奉著至聖聖體。大約超過七個世紀的時間,教友們一代傳一代,在極度困難的環境下來此朝聖,向耶穌的母親瑪利亞陳述其需要及懇求。
在此地考古挖掘出的願獻禮品被保存展示在此地的小博物館中,小型的朝聖團體可以提出申請而參觀這些寶貴的物品。
這些事後,正是猶太人的慶節,耶穌便上了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水池,希伯來語叫作貝特匝達,周圍有五個走廊。在這些走廊內,躺著許多患病,瞎眼的,瘸腿的,痳痺的 …… 在那裏有一個人,患病已三十八年。耶穌看見這人躺在那裏,知道他已病了多時,就向他說:「你願意痊癒嗎?」那人回答說:「主,我沒有人在水動的時候,把我放到水池中;我正到的時候,別人在我以前已經下去了。」耶穌向他說:「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罷!」那人便立刻痊癒了,拿起自己的床,行走起來。(若五1-9)
其他地區 乃波山 遠眺乃波山(Mt. Nebo) 一、地理介紹 乃波山座落於約旦河東岸(Transjordanian)高原、Madaba往西七公里的Faysaliyah村莊旁。乃波山的東邊是Afrit河谷(延伸到el-Kanisah河谷),南邊是Judeideh河谷,往北是en-Naml河谷,而更北則是Ayoun Mousa河谷。乃波山西側與約旦河谷相連。 乃波山最高峰位在Belqa高原,海拔八百公尺以上。其他的山峰略低,但全部超過海拔七百公尺。其他的山峰中最具有歷史意義的是,位於西邊海拔710公尺的Siyagha和東南邊的海拔790公尺的el Mukhayyat。山中有數條全年奔流的瀑布:Ayoun Mousa and Ain Jemmaleh在北邊,南邊則有Ain Judeideh, Kanisah and Ain Hery。 乃波山的地形有如一個獨特且天然的觀景台,可供鳥瞰聖地和南約旦的風光。向南邊看,整個環視區域可以囊括死海和猶大曠野;向西邊看可以看到約旦河谷以及猶太和撒瑪黎雅境內的山地,並包括北邊的歐瑟亞先知埋葬地(Jebel Osha)和Zerqa河谷的南側。附近安曼(Amman)的山丘清楚可見,與山丘交界的Hesban高原和Mushaqar也在視線之內。 天氣好的時候,在乃波山光憑肉眼即可辨識白冷城和附近的大黑落德堡(Herod’s fortress […]
其他地區 馬德巴 馬德巴Madaba(阿拉伯文مادب)是約旦王國Madaba省的省會,位在約旦首都安曼西南方30公哩,入口約有六萬人,是約旦國內人口第五大城市。最為人所知的是其拜占庭式和伊斯蘭式(AD660-750穆斯林王朝的第一位國王)的馬賽克,一幅特大的拜占庭時期的馬賽克巴勒斯坦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圖。 馬德巴(Madaba)著名的「馬賽克地圖」,大概完成於第六世紀,被保留在希臘東正教的聖喬治堂內的地板上(圖為馬賽克地圖的左半邊一部分)。 歷史 Madaba的悠久歷史可追朔自新石器時期,其市中心曾是摩阿布人的邊境城市,在舊約「戶二一30」和「蘇十三9」都提及過,最早可追朔到銅器時期。在被羅馬和拜占庭王朝(第二到第七世紀)統治時,由羅馬皇帝Trajan設立為阿拉伯省的一部分,以取代由納巴泰王國統治的佩特拉城(Petra)。在伊斯蘭Ummayyad王統治時,Madaba也曾是巴勒斯坦南方的一部分。 在基督信仰內首次為當地派任主教、並有這個城市相關的事件,記載於451年,君士坦丁大帝時期通過的法案上,並由Medabeni省的省會Bostra地區的樞機主教代表Gaiano簽字。 1880年,這個城市遺跡由兩位來自耶路撒冷的義大利神父,帶領90個來自南方Kerak的阿拉伯基督徒家庭重建。同時也開始了考古學的研究,獲致的成果提供了更多可供使用的文獻。 考古學上的發現 第一個馬賽克的發現完全是個意外,在新社區開發時,人們想利用遺跡中方正的石頭。新移入的居民在傳教士的提醒下,意識到他們所發現的馬賽克是多麼的重要,也因此而保存、維護重見天日的馬賽克。 Madaba最著名的馬賽克地圖是在1896年被發現的,一年後公開,引起了全球學者的注意,同時也給當地居民帶來積極正面而且深遠的影響。在Madaba出土的馬賽克古蹟,多數是由Manfredi神父所發現的,本地居民深受Manfredi神父富感染力的熱情所激勵,竟使Madaba成為約旦國中著名的「馬賽克之城」。 在Madaba的北邊是保留最多馬賽克遺跡的地區,在拜占庭伊斯蘭時期,這北方地區是柱廊式羅馬大道的交匯處,可看到地圖上教堂的建築、Hippolytus的官邸、童貞瑪利亞教堂、先知厄里亞教堂及地窖、殉教者Al-Khadir的教堂、被燒得皇宮和Sunna家族教堂。 近看馬賽克地圖的左上方部分 聖喬治希臘東正教教堂(Greek Orthodox Church of St. George)內部。馬賽克地圖保存於教堂地板上。 Madaba的馬賽克地圖 Madaba的馬賽克地圖是這個地區的指標地圖,大概完成於第六世紀,被保留在希臘東正教的聖喬治堂內的地板上。整幅地圖由二百萬顆彩色的石頭組成,地圖描繪出山丘和峽谷、巴勒斯坦地區的鄉村和城市、尼羅河三角洲。這個馬賽克包含了現存最早的拜占庭時期耶路撒冷的圖像、並將該城標示為「聖城」。這地圖提供了許多重要的細節,例如在第六世紀一些重要的地標,包含主要道路(Cardo)或街道中央的廊柱,以及「耶穌聖墓」都清晰可見。這個地圖也是一個學術發展的關鍵,開啟AD70年耶路撒冷毀滅與重建後的實際情景。 在童貞聖母與宗徒的教堂與考古學博物館內,也保存著其他傑出的馬賽克作品:描繪著大量花草植物、魚鳥野獸和奇異怪獸、神話故事中的景致、以及當時人們日常打獵、捕魚和農耕的圖像。此外還有數以百計的第五到第七世紀的馬賽克,散佈在整個Madaba地區。 […]
其他地區 佩特拉 佩特拉(Petra,源自希臘語Πέτρα,原意是「岩石」;阿拉伯語:البتراء)是約旦的一座古城,位於安曼南250公里處,隱藏在阿拉伯谷東側的一條延自死海至亞喀巴灣的狹窄峽谷內,目前最為人所知的是其石雕建築。 地理 Petra的古老名字是Rekem,和Mount Seir相連的死海卷軸曾有記載。此外,Eusebius和Jerome也曾宣稱Rekem是Petra的本名,因為歷史學家Josephus, Pliny the Elder和其他作者都指出Petra是納巴泰人(Nebataeans:說阿拉美語的族人)的首都,以及當時商隊交易的中心。Petra被高聳的岩石與常年流動的溪流環繞包圍,這些天然屏障使她成為安全堡壘,她也由於位居交通樞紐,而控制了古代的主要商業道路:西往迦南、北通Bosra和大馬士革、經由Aqaba和Leuce前往紅海,以及跨越沙漠通往波斯灣等。 考古挖掘已經證實,這個沙漠之城的崛起是因為納巴泰人控制和運用水源的能力而創造了人工綠洲。這個區域不時遭受突如其來的洪水,然而考古證據顯示,納巴泰人利用水壩、水槽及排水管有效地控制了洪水。這些發明所儲存的水使他們得以度過更長的乾旱時期,使得城市的經濟活動更繁榮。 佩特拉(Petra)著名的「寶庫」-卡茲尼神殿(Al Khazneh,又稱the Treasury) 雖然早期接觸Petra人多由南方而來(經由沙烏地阿拉伯環繞Aaron山的路徑,穿過Petra平原而來),或是從北方高地而來,當代來此拜訪的人則大多是由東方來到這個古老景點。這個東方的入口讓人印象深刻,險峻地穿過狹窄、黑暗、只有三到四英呎寬、稱為「箭矢」(Siq)的峽谷。這是一個天然的地理景觀,由於砂岩中的深刻隙縫,經由通往Musa河谷(Wadi)的水流經年累月地川流而過所形成。在這個峽谷的盡頭,就是Petra最經典的遺跡,聳立在沙岩懸崖上精心劈出的「寶庫」(Al Khazneh: the Treasury)。 就在「寶庫」不遠處,Nejr的山腳下是一個宏偉的劇院,這麼設計是為了盡可能把最多的墓盡收眼底,由此處放眼望去,剛好由山谷的出口看向廣大的平原,風景十分令人驚艷。這座圓形露天劇院是被嵌入山腹之中建造的,包含其中的一些墓穴。矩形方正的基座顯而易見,幾乎是三面玫瑰紅的山壁作牆,由很深龜裂分成不同區域,塔頂上並排著由岩石刻成的圓球。(And lined with knobs cut […]
其他地區 阿克城中世紀聖殿騎士會士地底通道 阿克(Acre)古十字軍城堡遺跡 以色列西北部地中海沿岸有一個風景優美的廣大海灣,南端是以色列第三大城海法市(Haifa),北端則是著名古城Acre,距離黎巴嫩邊境僅十公里左右。Acre是一個具有5000年歷史的古城,中世紀時代這個城市的名字是Akko。1219年聖方濟隨著十字軍來到聖地,便是在此登岸,揭開方濟會士800年來在聖地服務的序幕。 從海法(Haifa)巴哈伊花園(Gardens of Bahaï)望向下方濱海的海法城市 十字軍東征是歷史上著名的宗教戰爭,軍隊中都帶有隨軍服務的神職人員,也有軍人來到聖地後因大受感動而加入神職,或自行組織新的修會團體,「聖殿騎士會」(the Templar Order)便是其中相當著名的一個例子。 聖殿騎士會是一個「軍人組成的隱修會」(military-monastic),代表教宗照顧從歐洲前來聖地的朝聖者與病人們。他們最初定居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山上,因而被稱為Templars - 「聖殿的守衛者」。當Saladin於1187年征服耶路撒冷後,聖殿騎士會便轉移駐紮於Acre。從這個時前開始(十二世紀末期),聖殿騎士會的成員便在Acre城西南方建築他們的居所。 今日來到Acre的訪客還可看見他們建造的著名秘密隧道(Templars Tunnel)遺跡。通道西側的盡頭,佇立著聖殿騎士會的中央堡壘。「聖殿騎士會的堡壘是城中最堅固的建築,其主要的部份毗連著海岸線。它的入口處就如同一座堅強的堡壘一樣,有二座堅固的高塔做護衛,每一座高塔的牆壁都厚達28英呎。在主要高塔的二側另外建有二座較小的高塔;每一座高塔的頂端,各站有一隻如牛體型大小的鍍金獅子。」(1291年Acre被包圍之時,住在此地、由漆冬來的聖殿騎士的紀錄) Acre城中世紀聖殿騎士會士(The Templars)地底通道(Templars Tunnel) 阿克(Acre)城地圖解說板 阿克(Acre)城十字軍城堡內部十字交錯的拱形屋頂。 通道的下面部份,是由天然的岩石所鑿成的,而其頂端部分則由鑿石所建,並有著半圓形的拱頂。這條通道是一條連結宮殿到港口間,具有戰略地位的地下秘密通道,從聖殿騎士會堡壘的西方,穿過Pisan Quarter,而通往該城東方的港口,全長350公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