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由至痛到達光榮的一天
很多群眾,把自己的外衣舖在路上,還有些人從樹上砍下樹枝來,撒在路上。前行後隨的群眾喊說:「賀三納於達味之子!因上主之名而來的,當受讚頌!賀三納於至高之天。」(瑪二一8-9)
聖週的慶典,紀念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直到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以及祂由死亡復活的事蹟。
耶穌當年榮進耶路撒冷是通過「金門」(The Golden Gate)進入聖殿區域的,這座門位於耶路撒冷舊城的東牆,但是很久以前就被封起來了。在耶穌時代,耶路撒冷城約有30,000居民,但在逾越節的時候,大概會有100,000朝拜者前來過節,今日在耶路撒冷舊城內約有33,000居民。
天主教朝聖者,可由橄欖山腰的「主哭京城堂」(Dominus Flevit)環視耶路撒冷全景。這是一座造型特殊的現代聖堂,內部呈現一滴眼淚的形狀。這座聖堂紀念路加福音所載,耶穌在進入耶路撒冷之前,哀哭耶路撒冷的事蹟。聖堂建於1955年 ─ 梵二之前 ─ 當時設計者Antonio Barluzzi的設計理念是,希望神父舉行彌撒時,直接面對「金門」。
向舊城觀看時,最明顯的地標就是「圓頂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穆斯林教徒相信,這裡是先知穆罕默德乘著火馬車向天堂升天的地點。不過猶太人也相信,這個地點正是亞巴郎正準備要祭獻依撒格時,遭到天使阻止的那地方。基督徒則相信,童貞瑪利亞為了奉獻耶穌,所進入的猶太教聖殿,可能也曾經豎立在這裡。
來自加州聖塔巴巴拉的Leo Gonzales修士,數年來一直在此照顧主哭京城堂,並服務朝聖者。基督為耶路撒冷以及即將遭破壞的聖殿哭泣的事實,一直令他相當感動。Gonzales修士表示:「祂知道他們頑固的心,以及它會帶來的後果。」他也說:「只要人們相信軍事手段,就不會達到和平;基督拒絕一切暴力。」
「主的晚餐」紀念堂位於舊城南面的城牆外,這裡是耶穌受難及死亡前,和祂的門徒們共進晚餐的地點;這裡可以看見牆壁上有拱型屋頂,這是十字軍在1100年代改裝這房間的痕跡。後來在1500年代穆斯林再度掌握控制權,將這棟建築物轉為清真寺;因此我們在這廳房內部還可以看到伊斯蘭教的標記。
超過350年的時間,任何基督徒無法再進入內部。當以色列政府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掌控了這個地點時,原有意將此處再轉讓給負責管理聖地的方濟會。但是由於方濟會當時對政局情勢感到不確定性,因而婉拒了這個機會;當時他們擔心,如果穆斯林重新掌握控制權的話,可能會永遠禁止基督徒進入。
目前的政府准許基督徒入內參觀,而方濟會正為獲取這座古蹟的永久產權而努力。這個計劃一旦實現,這裡將被改裝成聖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2000年來訪時,曾在這裡舉行彌撒,並說那是他最難忘的回憶之一。
進入主的晚餐紀念堂,對任何天主教徒來說,應是同樣具有意義的事。就在這個地方,一場逾越節的晚餐,在耶穌建立聖體聖事時,就轉變成了第一台彌撒。
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棄的。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路二二19)
祂也說過,祂將在當天晚上被人交出。把耶穌交出的猶達斯,提早離開了晚餐廳,前去執行他的計畫。
晚餐大約在下午7 點結束。耶穌在伯多祿、雅各伯及若望的陪同下,前往距離大約45分鐘路程的橄欖山革責瑪尼莊園。實際上,訪客離開主的晚餐紀念堂後,可以親自行走這段路程的部分行程。
革責瑪尼莊園的遺跡被欄杆圍起來,但朝聖者得以入內。耶穌痛苦祈禱的地點就在主祭台正前方;這座教堂是1924年由十四個國家人民援助興建的,因此也被稱為「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雪花石膏作的窗戶,在任何時候都給予人們悲傷的感覺。
耶穌發現宗徒們都睡著了。不久,猶達斯和要逮捕耶穌的人們抵達了。這個場景被詳細地描寫在「萬國教堂」的壁畫中,令人印象深刻。根據在聖地工作超過四十年的西班牙籍方濟會士Raphael Dorado神父的解說,在主祭壇後方,描寫耶穌在一塊石頭旁祈禱的壁畫,是匈牙利的信徒捐贈的;猶達斯為出賣耶穌抵達現場的壁畫,可能是愛爾蘭信徒奉獻的;第三個,也就是描寫基督被逮捕的壁畫,是波蘭的天主教徒捐贈的。
耶穌隨後被帶到離最後晚餐廳不遠的大司祭蓋法住所。在蓋法的住所舊址上,現在豎立的就是1931年興建的「伯多祿雞鳴教堂」,內部還包括耶穌被移交給比拉多的前一天晚上,耶穌被鎖住的牢獄。教堂內還包括當伯多祿遠遠跟隨耶穌時,為了取暖停下來的庭園遺跡。根據瑪竇福音的記載,兩名婦女及另外一個人詢問伯多祿,他是否曾經和耶穌在一起。伯多祿在恐懼中,每次都否認了耶穌;在第三次時,他甚至還發誓:
「伯多祿就開始詛咒發誓說:『我不認識這個人。』立刻雞就叫了。伯多祿就想起耶穌所說的話來:『雞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他一到了外面,就傷心痛哭起來。」(瑪二六74-75)
伯多祿像猶達斯一樣,後來也後悔了。但是猶達斯在失望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伯多祿卻接受了天主的寬赦!對我們而言,這個差別是相當重要的教訓。其實猶達斯也可以獲得寬赦的,但他的失望向我們顯示,我們多麼不相信我們是可以獲得寬恕的。罪惡感來自魔鬼,牠試圖蒙騙我們。天主是願意寬恕的天主,祂寬赦了伯多祿。犯罪的人只要去辦告解,罪惡便獲得赦免。天主賞賜我們現在生活,乃是為了使我們未來進入永生。
本文章原載於「聖地方濟基金會網站」(HLFF),作者Jim Rygelski為美國St. Louis市的記者,由小林伊織和蔡秋子夫婦聯手翻譯。感謝小林夫婦的貢獻,也感謝HLFF准許我們採用他們網站上的文章,我們也特別推薦大家瀏覽他們的網站:http://www.ffhl.org/
納匝肋 使人想起聖母領報的納匝肋 天使對她說:「瑪利亞,不要害怕,因為妳在天主前獲得了寵幸。看,妳將懷孕生子,並要給衪起名叫耶穌。」(路一 30-31) 納匝肋的聖母領報大殿(Basilica of Annunciation)外牆上的馬賽克壁畫,描述天使加俾額爾向瑪利亞報喜。 正如生命由受孕開始,耶稣在世的生活故事,從納匝肋才真正開始。 今日的納匝肋是以色列重大城市之一,人口超過50,000人,根據當地的估計,其中基督徒約佔三分之一。但在基督誕生的時候,納匝肋僅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頂多只有200個猶太居民,位於耶路撒冷北方,相距僅有幾天的路程。 在昔日聖母瑪利亞與她父母親居住的遺址上,建有一座宏偉的「聖母領報大殿」,這是一座規模龐大的三層樓教堂,落成祝聖於1969年。這裡曾是瑪利亞成長、並被許配給木匠若瑟的地方。 聖母領報大殿(Basilica of Annunciation)全景 這裡也是天使加俾額爾顯現給瑪利亞的地方,向她傳報喜訊說:她「將懷孕生子……衪將是偉大的,並被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並且「衪要為王統治雅各伯家,直到永遠;祂的王權沒有終結。」(路一32-33) 對於一位猶太少女而言,這肯定是個相當令人害怕的經驗;瑪利亞當時大概只有十三、四歲,她甚至被告知,她將不是因為「認識男人」而生育,而是經由「聖神的能力」(路一35)。 聖加俾額爾堂(希臘正教會聖母領報堂, Greek Orthodox Church of the Annunciation)外牆上的天使報喜馬賽克畫 […]
耶穌誕生地 - 白冷 到聖地的謙虛訪客 「他們在那裡的時候,她分娩的日期滿了,便生了她的頭胎男兒,用襁褓裹起,放在馬槽裡,因為在客棧中為他們沒有地方。」(路二6-7) 白冷聖誕大殿(Basilica of the Nativity) 的聖誕山洞內,白冷之星上方壁畫。 白冷 就生理而言,只要不是剛剛學步的小孩,便不可能「站立」在長久以來被認定是為耶穌基督誕生地而熱心恭敬之處。也許更恰當的說法是,一個金質的星標標示耶穌誕生之地,在其上有一座帳棚,迫使一切前來朝拜者屈膝跪下。 當我們來到耶穌聖誕地點時,很難想像到聖誕節搭在戶外的馬槽。那是因為我們對馬槽的印象,大致上是亞西西的聖方濟創造的;而他所創立的方濟會,好幾個世紀以來就一直負責照顧管理聖地的工作。 聖誕大殿(Basilica of the Nativity) 的聖誕山洞 在耶穌聖誕之星(白冷之星)的右邊,我們可以在一個洞穴遺跡內看到一個小祭壇。那個洞穴是為了追憶我們的主誕生時,聖家真實所在之處。這洞穴曾是客棧的一部份,路二7提到「在客棧為他們没有地方」,也許若瑟和瑪利亞當時想要投宿的客棧,就在這裡。 當時羅馬皇帝出了一道上諭,命令天下的人都要回出生地登記。若瑟因為是達味家族的人,出生於白冷,所以聖家也前往白冷登記(路二1-4)。 聖誕山洞內的白冷之星 天使顯現給看守羊群的牧人,並向他們說:「不要害怕!看,我給你們報告一個為全民族的大喜訊:今天在達味城中,為你們誕生了一位救世者,他是主默西亞。」天使離開後,牧人即前往白冷去探望新生的嬰兒(路二11-13)。 […]
耶路撒冷(二) 從痛苦到永遠的勝利 http://media.ccreadbible.net/bona/HolylandWebsite/Jerusalem.mp4 比拉多對他們說:「那麼,對於那稱為默西亞的耶穌我該怎麼辦?」眾人答說:「該釘他在十字架上。」(瑪二七22-23) 天使對婦女說道:「妳們不要害怕!我知道妳們尋找被釘死的耶穌。衪不在這裡,因為衪已經照衪所說的復活了。(瑪二八5-6) 鞭刑堂(Church of Condemnation)右側的耶穌揹起十字架壁畫 耶路撒冷 1948年聖路易的一位律師David K. Breed出版了一本題為「基督的審判」的書;在書中他研究那場導致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的審判,並指出在那個混亂的訴訟中至少含有17項法律錯誤。 福音詳細地描寫當時的羅馬總督比拉多,雖然明知耶穌是無辜的,卻還是把祂交給那些要求把祂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群眾。耶穌當時所背負的「罪名」是宣佈天國臨近了,而且是離我們現在的、每天的生活很近。不過,不管是在當時或現在,這個王國並不是指肉身的王國,而是指精神性的王國。這樣的概念,在當時並不受歡迎。在「上主的選民」眼中,耶穌是失敗的;而對掌權的羅馬人來說,祂是反叛者。然而福音書並沒有詳細描述耶穌在生命的最後18小時中,肉體所遭受的巨大折磨和痛苦。 苦路第二處-鞭刑堂(Chapel of the Condemnation)內的耶穌背起十字架雕像 苦路 耶穌曾經背負著十字架走向加爾瓦略山的苦路,蜿蜒穿越耶路撒冷的舊城。苦路的每一站都有標誌,有些甚至還有紀念小堂。 耶穌被人用尖端裝有小鐵球的鞭子鞭打,鞭鞭深入祂的肉身內。祂也被迫戴上「莿冠」 ─ 今天一般認為那是用有刺的植物編成的 […]
沒有基督徒的聖地 能為基督徒做的事 基督徒被放棄於他們的命運中 能做什麼呢?西方政府,被錯誤的宗教自由觀點、或者是過激的俗化主義所誤導,不但沒有成就好事,反而因為他們的態度使情況更加惡化。他們常說:「我們不是幫助基督徒,我們是幫巴勒斯坦人。」卻不了解宗教在東方是一個很重要而且是決定性的因素。 我們面對的是政治衝突,卻不能忘記這衝突中包涵著宗教,而這塊被一切人彼此爭奪的土地,有著「預許之地」的本質和意涵。 從乃波山上可以眺望白冷、死海、耶里哥….等地 誰若在一個城市、或鄉鎮擁有土地房子,這人就擁有權力。因為這個緣故,在耶路撒冷有一種瘋狂的競爭:猶太人和回教徒都很熱衷,用高價、有時甚至是四倍於實際價值的高價取得房屋的擁有權。這是一個政治的競爭,同時也是宗教的抗爭。 每一個團體在耶路撒冷擁有的建築,將是未來討論「聖城」的政治和宗教「地位」時的重要因素。如果不留意這個層面,那麼所有來自西方的援助都會流向回教徒,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多數而且也擁有權利,基督徒最多只能得到麵包屑或剩菜殘羹而已。 靠著西方政府的幫助,回教徒的多數更加強大,而基督徒少數民族被忽略在一旁,因此處在絕望中而被迫不得不向外移民。這樣的情形在另外兩個團體是不存在的。美國人對以色列的援助,很清楚是針對所有以色列人;回教政府和社會的慈善活動,卻獨獨幫助回教徒。 因此,基督徒被所有的人遺棄,在他們自己的命運中而被人遺忘。至少在官方的層面上,沒有人在乎他們。 有時時候我們感到必須和主耶穌一起呼喊:「我告訴你們:這些人(小孩)若不作聲,石頭就要喊叫了!」(路十九40 )這是耶穌榮進耶路撒冷時回答法利塞人的話。現在這個時刻不能再沈默了,否則可能就來不及了。 為基督徒興建房屋以防止他們繼續離開聖地出走 聖地的基督徒一向就生活不易,將來也很可能如此。有許許多多社會的、政治的以及宗教方面的限制,使得基督徒無法正常發展有尊嚴的生活。我們必須採取行動來扼止這樣的失血 - 基督徒的出走。不需要再多說什麼,而是要有具體的行動:「你們給他們吃的罷!」(路九13)這也會是耶穌今天對門徒說的話。 這也是聖地的方濟會士一直在做的,有許多是率先進行的,如免學費方案,提供獎學金給願意在此地就讀的大學生,提供他們在方濟會中心工作的機會,以及各種社會援助(例如,在近兩年以巴持續衝突期間,雖然沒有朝聖者而使這些中心被迫關閉,方濟會的朝聖旅館的員工仍可持續得到75% 的薪水),而方濟會士最大的協助工程則是為基督徒興建房屋。 這項社會工作並不是新的,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原因非常簡單,在1517年至1917年土耳其的統治期間,基督徒不能從事有報酬的工作,因此他們無法擁有房屋或租屋(由此人們可以瞭解以色列軍隊破壞房屋的原因)。 方濟會士自始就知道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而著手買房子或租房子給基督徒,讓他們落地生根,特別是在耶路撒冷。目前方濟會在耶路撒冷舊城有392個住宿設備,是為基督徒而設的。其中357 個住處是修會的財產,35個是租來的,容納了總共392個家庭。大多數的家庭免費住在那兒,或者象徵性的付些租金。同時,最近幾十年,這些房舍多數也都整修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