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歷史 朝聖地重建簡史 上方註解:電腦版會顯示圖組,圖片解說如下。平板與手機則不會顯示圖組。 圖片解說:耶路撒冷猶太區馬達巴(Madaba)聖喬治東正教教堂(St. George Church)內地上的馬賽克地圖(實照與說明圖)。馬達巴地圖可追溯到公元6世紀。後來在地震中毀壞,1884年於其遺址上建造新的希臘東正教教堂時,才被重新發現。後又於大火、新建教堂和潮濕的影響下損壞了大部分的馬賽克地圖。直至 1965年考古學家HeinzCüppers和Herbert Donner進行了馬賽克其餘部分的修復和保護。(譯自維基) 聖地的各個聖所有如「聖物寶盒」(reliquaries),保存著基督信仰極珍貴的寶物:耶穌基督、童貞聖母瑪利亞、宗徒們以及救恩史中許多重要角色所祝聖的處所。聖地各個聖所所經歷的歷史可以清楚地分為四個階段,其中包含建築和整修的過程,也交雜著損毀與廢棄的階段。 1. 拜占庭之前的時代 耶穌曾經臨在過的相關房舍,如今都已轉變成為禮儀崇拜的處所;它們在結構上似乎都受到猶太會堂擺設的影響(church-synagogue)。 葛法翁(Capharnaum)的猶太會堂遺址 2. 拜占庭時代(323-638) 這是基督信仰昌盛時期,聖所、聖堂、修道院以及朝聖旅館遍及整個巴勒斯坦,尤其是耶路撒冷一帶。 耶路撒冷貝特匝達池(Bethesda Pools)內關於耶路撒冷考古的解說圖 3. 十字軍時代(1099-1187) 阿拉伯伊斯蘭教徒曾佔領巴勒斯坦461年(638-1099)之久,其後進入十字軍的時代。十字軍進入巴勒斯坦,意味著一段輝煌重建工程的開始,聖地中所有主要的朝聖地都得到最精湛的工藝美學建築與裝飾。 4. 方濟會時代 方濟會時代可以分成二個時期:首先是伊斯蘭人與土耳其統治期間,亦即十六世紀開始直到1920年;其次是從英國接管聖地開始,也就是由1920年起,直到今日。 在第一個階段中,方濟會士一直被視為「外國人」,隸屬於敵視鄂圖曼帝國的外國勢力,並被其保護。這個情況導致許多困難,甚至使聖地難以補給與運送生活的必需品。這段時期的建築規模小而樸實,並且常常是在倉促中搭建,以避免失去所獲得的建築許可。 第一次世界大戰(公元1914-1918年)與土耳其帝國崩解後,情勢完全改觀,聖地監護區著手大規模重建各個聖所的工程。開始的時候,建築師們都按著先前建築物原有的架構(或遺跡)進行他們的新計畫,例如:厄瑪烏與納匝肋的聖若瑟堂。這種傾向為新的建築學幅度開啟了一個新的道路:使這些聖所更能反映我們「心境」與「特定的奧跡」,並保護出土的珍貴古蹟,因為這些珍寶見證了聖地基督徒對這些處所的敬禮從未間斷。 這期間的最著名的建築師是Antonio Barluzzi,他貢獻自己一生,修建聖地新的建築物(包括:大博爾山、主哭耶京堂、真福八端堂、革責瑪尼、伯達尼、牧羊人原野、Ein Kerem的聖母訪親堂)。聖地監護區建築的最後二處聖所 ─ 納匝肋與葛法翁 ─ 也同樣地反映這種新修建的建築風格。 年表 1343 賽浦路斯的建築師們重修十字軍所修建的「晚餐廳」(Cenacle)。 1479 來自於拿波里的Giovanni Tomacelli 神父擔任院長期間,重修白冷「耶穌聖誕大殿」所有的屋頂樑柱。那些木頭的樑柱在威尼斯準備好,由威尼斯共和國(Republic of Venice)的帆船運送到約培,整個費用是(法國)Burgundy的Philip公爵所支付,而用於保護屋頂的鉛則是英國國王Edward四世所捐贈。 1485 重新裝置Ein Kerem洗者聖若翰誕生山洞區域,以供景仰崇拜。 1555 Boniface of Ragusa神父擔任聖地監護時期,開始執行重要的「聖墓大殿」整修工程,尤其是聖墓。 […]
聖地歷史
聖地歷史 聖地簡單歷史年表 (耶路撒冷) 上方註解:電腦版會顯示圖組,圖片解說如右。平板與手機則不會顯示圖組。 電腦版圖片解說:1. 耶路撒冷猶太區馬達巴(Madaba)聖喬治東正教教堂(St. George Church)內展示的耶路撒冷城馬賽克圖。2. 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埃布斯托夫地圖(Ebstorf Map)3. 拜占庭時期(Byzantian Period)的耶路撒冷地圖4. 某一餐廳牆上的立體雕畫 年代 主要事件 史前時期 我們的先祖當時被稱為「加爾默羅山人」,他們穴居在加爾默羅的山腳下。(在洞穴中曾發現過一具還帶有箭頭骨骸!)約旦河地塹持續延伸至非洲,在該處形成Ulduvai峽谷。此一令人注意的史前景象,是由利奇家族(Leakey Family)所發現的。 (耶穌誕生前) 主前 約1750年 我們的信仰之父亞巴郎,成為客納罕地的第一位朝聖者,他與當時耶路撒冷城的國王和司祭的默基瑟德訂立相互保護的盟約(創十四18-20;參閱:希七)。 主前 約1250年 雅威(天主在燃燒的荊棘叢中啟示這聖名)揀選了梅瑟,命他引領以民離開為奴之地埃及,天主在西乃山與他們締結盟約,使他們成為天主的選民(出十九;伯前二)。 主前 約1200年 梅瑟在乃波山(Mt. Nebo)過世後,若蘇厄率領以民渡過約旦河進入「應許之地」,首先來到耶里哥,且與全民更新了盟約(蘇二十四)。這中間約有150年之久,十二支派都聯合在一個寬鬆的聯盟之中,且由偶然產生的「民長」所領導。 乃波山(Mt. Nebo)上的梅瑟紀念碑 乃波山(Mt. Nebo)上象徵梅瑟豎立於Neghev沙漠的銅蛇雕像(brazen serpent),由義大利藝術家喬瓦尼·凡托尼(Giovanni Fantoni)製作。 主前 約1050年 以民被壓制的情形不斷上演:「那時,在以色列沒有君王,各人按他們以為對的方式行事。」(民七6;十八1;十九1;二一25)這顯示了他們正需要一個新型態的政府。以民歷史中的最後一位民長 - 撒慕爾隱忍著內心的不滿,勉強為撒烏耳傅了油,使他成為第一位「默西亞」(傅油,希伯來文為mashah)。 主前 約1000年 達味成了一位理想的默西亞(撒上十六),攻下客納罕人的耶路撒冷城,以此地作為自己的首都;並任命該城的司祭匝多克為自己的宮廷司祭;此外,達味還將約櫃迎入聖城,使之成為敬拜的核心。至於在耶路撒冷城建立雅威「住所」的任務,則留給了他的兒子撒羅滿。相反的,雅威卻應許他建立「達味的家室」(撒下五~七)。 大衛塔博物館(Tower of David)內關於達味時代耶路撒冷城的圖 大衛塔博物館(Tower of David)內由撒烏耳(Saul)到撒羅滿(Solomon)時代的耶路撒冷記述 主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