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地理 政治 在以色列人進佔巴肋斯坦的數千年的歷史中,除了達味和撒羅滿時代,以及阿斯摩乃王朝時代,巴肋斯坦獲得真正的統一和完全的獨立外,其他時代大都被人統治、管轄而不能獨立自主。這種在政治上不能獨立自主的原因,與它的地理形勢關係密切。因為巴肋斯坦是處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東方有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中先後崛起的亞述、巴比倫、和波斯帝國,南方有古老強大的埃及,所以此地不時遭受其中一個或兩個大國的干擾、壓迫或侵佔統治,甚少獲得真正獨立自主的地位。 波斯帝國時期的地圖 摘自思高中文聖經
聖地地理
聖地地理 農村生活方式、動植物 農村生活方式 第二世界大戰之後,大批猶太人移民回到巴肋斯坦地區,為了生存只得盡力開發當地貧瘠的土地成為生活資源,建立了許多農場及合作社。 1.農場(Moshav) 農場是由不同家庭所組成的,他們有私人財產;但共同工作、教育、衛生、自衛等事項,由團體來主持。他們的主管是集體以民主方式選出,全國共有約450個這種農場。 2.合作社(Kibutz) 這是大型的團體,共有265個,佔全人口的3%。這裡沒有私人財產,一切歸公,是真實的共產式生活。各盡其職,各取所需,沒有薪金酬勞,沒有家庭生活。教育子女非父母之責,孩子生下來兩星期便由公家來養,父母只可在傍晚見見自己的子女,但時間很短。它產生於1909年,完全是共產主義下的產品,因為他們的祖先過去大多在共產地區生活,所以採取這些作法。原來的生活只是以農業為主,但近來開始尋找其他的生財方式,如開旅館、工廠、店鋪、飯館等,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 巴勒斯坦地區農作 植物和動物 聖地按照地形奇特的變化,和地勢的高低,而分佈有不同的植物。地中海沿岸的平原,以及高原地帶,主要是灌木和喬木植物,如松樹、柏樹、橄欖樹、葡萄樹、相思樹、石榴樹、桑樹,和洋槐樹等。但是在約旦河谷地區的植物,都是屬於亞熱帶的,比如棕櫚樹、槐樹、無花果及香蕉等。在山中、尤其是在北部的加里肋亞省,有時也可以見到規模較小的樹林。但是大致來說,聖地的樹林遭受過相當嚴重的破壞,以致數個世紀都未能恢復原狀。以色列政府自建國以來,一直大力推行植樹計畫,短短的幾十年中已有了很好的成效。除此之外,政府亦大量地從外地移植過去聖地所無的植物,不但綠化了原來乾旱的聖地,也使聖地植物的種類大為增加。 革責瑪尼莊園(Gethsemane)內的橄欖樹 耶里哥的匝凱攀爬的桑樹 棕櫚樹 無花果樹 聖地出產的五穀有:小麥、大麥、粟米、豆子、扁豆等;蔬菜則有:胡瓜、西瓜、蔥、蒜、韭菜等。 據估計聖地的動物大約有八十種左右:野生動物有狼、狐狸、羚羊等,從前亦有過獅子;飛鳥共有三百多種;在加里肋亞湖中有不少種類不同的魚,皆味美可口;家畜則有山羊、綿羊、牛、驢、馬和駱駝。 巴肋斯坦的土地原本十分肥沃,但由於曾被荒廢了許多世紀,以致成為不毛之地。目前以色列政府的努力,證實聖經上梅瑟讚美聖地的話正確無誤:「上主你的天主快要領你(以民)進入肥美的土地,那裡有溪流,有泉水,有深淵之水由谷中和山中流出;那地出產小麥、大麥、葡萄、無花果樹和石榴;那地出產橄欖、油和蜂蜜。」(申八7-8) 市場販賣的農作物 街市販賣的蔬果 加里肋亞湖中有名的「伯多祿魚(St. Peter’s Fish)」,其實就是吳郭魚。 駱駝
聖地地理 氣候雨量、河流 氣候及雨量 巴肋斯坦由西向東分為「沿海平原」、「河西高原」、「約旦河谷」以及「河東高原」四個區域,由於其間的地形迥然不同,各地的氣候及雨量的差異也極為顯著。大致說來,沿海平原冬季溫暖,夏天炎熱,正月平均溫度為攝氏11度,八月則達27度。高原的氣溫平均溫度在8至24度之間,位於740公尺高的耶京,最高溫度是40度,最低有時達零下2或3度。 溫度差異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雨量的分配。平均說來,沿海平原每年所得的雨量是633公厘(測於雅法),高原區的雨量是583公厘(測於耶京),約旦河谷則只得152公厘(測於耶里哥)。按雨水下降的情形,巴肋斯坦明顯的分成兩個季節,五月至十月為旱季,十一月至四月是雨季。雪非常罕見,在元月、二月間偶有十分短暫的降雪記錄,且並非年年都有。然而,1950年二月初,耶京曾一度罕見地降雪達半公尺厚。 在炎熱的夏季,自巴肋斯坦的北方或東北不時吹來宜人的涼風。冬季的風向卻是來自西南或南方,帶來大量的雨水。此外在春秋二季,有時會自巴肋斯坦東方曠野颳起大風,帶來細微的沙土遮天蔽日,一片淡黃色的景象,使人不敢外出。阿拉伯人稱之謂「哈木辛」(Hamsin),往往給一切農作物、甚至牲畜和人帶來傷害。 遠方為以色列北方鄰黎巴嫩、敘利亞的黑門山(Mt. Hermon)南側。黑門山南坡和西坡歸屬以色列,為巴勒斯坦地區最高山脈,冬天下雪,是以色列唯一的滑雪渡假區。 河流 巴肋斯坦地區可說只有一條真正的河流,即約旦河;其他都是一些支流,比如克雄河、雅爾慕克河、雅波克河及阿爾農河等。除此之外,在聖地亦有不少平時乾涸,在雨季才有流水的谷溪(Wadi),方向大都是由東而西,由高原流向地中海沿岸平原。它們無形中又將聖地自北至南的高原及平原分成數段,形成不同名稱的平原,如依次勒耳、沙龍、路班等平原。巴肋斯坦的地質多石灰岩,故雨水極易枯竭,而存留地下;因此聖地有為數頗多的水井和水泉,供人飲用或灌溉。 約旦河源頭:Banyas Waterfalls。約旦河從黑門山流經加里肋亞湖一路往南流入死海。它是巴勒斯坦地區唯一的主要河流。 以色列北邊近加里肋亞湖南端的約旦河受洗地(Yardenit) 位於伯達尼的耶穌受洗地(The Baptismal Site of Jesus Christ),為聖經紀載耶穌受洗者若翰施洗之地。
聖地地理 地勢、地形、土地 地勢 不論由政治、軍事、文化、或宗教任何角度來看,巴肋斯坦的地勢皆具有極重要的地位。因為它位於亞、歐、非三大洲交界之點,也是來往於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阿拉伯半島,自敘利亞至腓尼基的交通要道。因此,此地一直是歷史上亞述、埃及、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各大帝國強權必爭之地。 羅馬帝國時期地圖 摘自思高中文聖經 地形 巴肋斯坦原是一塊東高西低的狹長地帶,自東向西漸次由高原地區下降至地中海。但在數萬年前,發生了一次威力強大的地震,將整個巴肋斯坦地區由北而南分成兩部份,造成世間絕無僅有的特殊地形景觀:由約旦河發源地起,南下經加里肋亞湖、死海而至阿卡巴海灣,自北向南形成一條深深的谷地,有些地方甚至下沉至海平面以下達數百公尺之多,例如死海附近的地區。巴肋斯坦因此清楚地被約旦河劃分成東、西兩部分。這種分法常見於聖經上。 巴勒斯坦地勢圖 摘自思高中文聖經 土地 1.地中海沿岸平原地區 2.約旦河西岸高原區 3.約旦河谷地區 4.約旦河東岸高原地區 聖經稱巴肋斯坦為「流奶流蜜」的地方(出三8),以今日眼光來看,當然是誇大的說法;但是在「四十年之久流徙於西乃曠野的以色列人」眼中,這塊靠海的地區的確是非常肥沃美好的地方,尤其是厄斯得隆、加里肋亞湖周圍、及整個加里肋亞地區。但是巴肋斯坦南部的乃革布(Negev)地區,則是幾乎寸草不生的貧瘠地方,除了駱駝外一般牲畜都很難生存。 乃革布地區卻有些礦產,靠近約旦河谷的地區是古代火山區,因此有些硫磺礦。以色列人逐漸在此開發,非常小心地將約旦河水引來灌溉此乾旱地區,使其開始有出產物品,尤其是棕櫚樹等。以色列人妥善地利用加里肋亞湖的水,使全國境內許多曠野轉變為良田,此地景象大為改觀。 由真福八端山聖堂(Mount of Beatitudes)望向加里肋亞湖一偶 如果自地中海岸開始,逐步向東觀察巴肋斯坦,可以清楚地見到下列情形:首先是沿海的平原地區,接著是約旦河西岸高原地帶,再往東則是約旦河谷,然後是約旦河東岸高原地區,最東邊是東部曠野,這一部分已不屬於巴肋斯坦地區。 1. 地中海沿岸平原地區 2. 約旦河西岸高原區 3. 約旦河谷地區 4. 約旦河東岸高原地區 1. 地中海沿岸平原地區 北自黎巴嫩山腳開始,漸次向南伸展,且愈來愈寬,至加爾默耳山下地區寬度已達6至10公里。再向南至加薩附近,寬度至20公里左右。南北的長度共計180公里。這一區中有許多名稱不同的小平原被記載於聖經之中,如自加爾默耳山至雅法之間的地區,稱為「沙龍平原」(依三五2;歌二1)。這地區中有數條小河可供灌溉,聖經上所記的默雅爾孔河,就在這個地區(蘇十九46),由於土地肥沃,因此盛產農作物,橄欖和葡萄尤其著名。 雅法之南的一塊平原,原是培肋舍特人居住之地,聖經稱此地區為舍斐拉,曾是以色列與培肋舍特人爭奪不休的地區(蘇十一11;民一9)。土地特別肥沃,出產豐富,有數種穀類及小麥;經過以色列數十多年的開墾之後,更成為巴肋斯坦的糧倉。 迦薩以南地區既無河流,又缺雨水,幾乎是乾旱不毛之地,居民很少。但經過以色列的慘澹經營,引水灌溉並建立工廠,已收到相當好的成果。 2. 約旦河西岸高原區 這一地區的寬度約在50至60公里之間,其高度北方在900公尺左右,中部500至600公尺,南部700至800公尺。最北邊有寬廣的依次勒耳平原,往南是加里肋亞地區,分高、低兩部份:「高加里肋亞」即是聖經上的納斐塔里山區(蘇十一9),「低加里肋亞」多是丘陵地帶,中間不少的河川及谷地,加里肋亞湖、大博爾山(海拔588公尺)就在這一地區內。 依次勒耳平原(亦名厄斯得隆平原)面積約為250平方公里,中間有克雄河流過(民四713)。此地位於埃及、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之間的交通要道,西有默基多、東有貝特爾兩座重鎮做為屏障,因此自古便十分重要,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發生過無數大小戰役。 撒瑪黎雅地區:位於依次勒耳平原之南,地勢再度高起,以革黎斤山(高881公尺)及厄巴耳山(高940公尺)為最高。二山之間僅有納不肋斯山谷相隔,是古代舍根城的所在地。 猶大地區:由撒瑪黎雅南下,穿過路班(Luban)小平原之後,忽然地勢高起,竟達1016公尺,南至耶路撒冷附近地勢才較為低平,此處的橄欖山海拔高達814公尺。但由耶京向南至赫貝龍附近,地勢又再高至1020公尺。由此至約旦河谷地區,稱為猶大曠野;再向南行,地勢下降。這一地區就是乃革布,繼續向南方的曠野地帶伸展。 3. 約旦河谷地區 如前所述,這裡是地球上十分罕見的地理景觀。北方的「丹」猶位於海平面之上550公尺,但往南10公里之後,至默龍湖已下降至只有海拔70公尺,再南下16公里至加里肋亞湖,則已是海平面以下212公尺,至死海入口處為海平面下304公尺,死海中心深度則為地中海水平面下793公尺,過死海再往南至紅海北岸地區,則又上升至水平線之上。自加里肋亞湖至死海地區的東西寬度在20至25公里之間,自死海至紅海的東西寬度,則是9至20公里之間。 4. 約旦河東岸高原地區 這一地區被數條河流分成數段。雅爾慕克河之北部地區,高度約在600至800公尺左右。位於雅爾慕克及雅波克河之間的地區,稱為基肋阿得河地區,高在800至900公尺之間。雅波克河及阿爾農河之間的地帶,高在850至1000公尺之間。阿爾農河之南的摩阿布地區高達1200公尺。古代的約旦河東高原地區應是植物繁茂、草木叢生的地區。目前仍是大片美好的草原,可供畜牧之用,但農作物卻很少。 地中海水平面下793公尺,過死海再往南至紅海北岸地區,則又上升至水平線之上。自加里肋亞湖至死海地區的東西寬度在20至25公里之間,自死海至紅海的東西寬度,則是9至20公里之間。
聖地地理 名稱、界線、區域劃分 名稱 一般信友稱「巴肋斯坦」為聖地,以紀念救贖史上所發生的重大事蹟。但是在此之前的數個世紀以來,這個地方曾被稱為「客納罕地」、「阿摩黎人地區」、「以色列」或「猶大地」。自主前第五世紀始,由於希臘文化的影響,人們廣泛接受「巴肋斯坦」這個名稱而流傳至今。這名稱原來只是指培肋舍特靠海的地方,後來引申而擴大成為表示整個聖地的名稱。「巴肋斯坦」一字按字義原是指「培肋舍特」(蘇一三2)。 巴勒斯坦地圖 思高中心出版 界線 巴肋斯坦是位於中東的一個狹長地帶,全部面積約34000平方公里,四周邊界大致如下:北以黎巴嫩及赫爾孟兩座大山為天然邊界;東至敘利亞及阿拉伯曠野;南以西乃曠野為界;西有地中海為天然界限。 以色列人佔領這一地區之後,習慣以「自丹到貝爾舍巴」(民二十1;撒上三20)稱呼約旦河以西的地區,並以「自阿爾農谷至赫爾孟山腳」(蘇一二1)指約旦河以東地區。自丹到貝爾舍巴的南北長度約為240公里,東西距離則在150至170公里之間,面積約為25000平方公里;而約旦河東部面積,只有全部地區的三分之一弱,並且土地貧瘠,居民不多。 聖地的區域劃分 乃革布-猶大-撒瑪黎雅-加里肋亞 猶大地區非常特殊,包含一個稱為「猶大曠野」的地區,南北長約100公里,東西約20至25公里。這裡有高山深谷,大多幾乎寸草不生;然而有許多旱河是游牧的好地方,可是也只能牧放特別耐旱的山羊和綿羊,曠野之名叫midbar即「牧放」之意。因為此地沒有生產,所以人煙稀少,只有貝都因人游牧於此,直到今日他們仍保持古有的生活方式。因此,「猶大曠野」是體驗聖經和耶穌時代情況的理想地區和環境。 聖地的幅員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歷史、政治、軍事情況不斷演變。在撒羅滿時代的疆域,擴至由巴耳貝克附近的哈瑪特渡口到埃及的阿黎斯河(參閱:列上八65;列下一四25)。其後在猶太王大黑落德時代,依杜默雅、猶大、撒瑪黎雅、加里肋亞、戈蘭及培勒雅地區,盡屬黑落德管轄。版圖之大可與撒羅滿王朝媲美。 自1922至1948年,巴肋斯坦成為大英帝國的屬地,約旦河以東地區與巴肋斯坦脫離關係,自成一區。1949年的「洛底(Rodi)和約」,正式將約旦河以西的21000平方公里劃歸新成立的以色列共和國;其餘部份自北至南,由革寧經納布路斯,耶路撒冷舊城及赫貝龍屬於阿拉伯人,劃歸約旦王國。但由於兩國的邊界是強行劃定的,故自始便無法平安相處,成為多次戰爭的導火線,其中最著名的是1967年六月的「六日戰爭」。在這次戰役中位於約旦河以西、原本屬於約旦王國的地區,全部落入以色列手中。 猶大曠野 在曠野中的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