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冷地區 牧羊人廣場 如果從耶路撒冷前往白冷,到達白冷後在通往右上方的「馬槽廣場」之前,左方有一條往東的陡峭道路通往Beit Sahur(術士之家),這村莊緊鄰白冷,居民大多為基督徒,由於村莊緊鄰著名的牧羊人草原,因此又被稱為「牧羊草原村」。 這個村莊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村莊中央的「聖女小德蘭堂」,尤其是聖堂中的祭台。1860年有兩位阿拉伯人,白冷的Yssa Zmeir和Beit Sahur的Abdullah Harun按照耶穌的童年故事製作15幅石刻雕像。不少人曾說,耶穌的福音基本上並未傳入阿拉伯世界,因為在阿拉伯的藝術作品中,找不到相關的作品。這種論斷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在近東世界對於「偶像」是極為憎惡的,因此根本不可能產生圖像性的藝術作品。由此可以瞭解為什麼在白冷城的商店中,很少見到「馬槽」等商品。因此Beit Sahur聖堂中的石刻藝術品,就更令人驚異,同時也是基督信仰傳入阿拉伯世界的明證。 在稍為往前行的道路左方是希臘天主教的一所學校,由德籍Peter Nettekoven創辦,此人曾是科隆的「副主教」,於1975年逝世於耶路撒冷,在他去世前幾天被祝聖為助理主教。道路的右方則是希臘天主教的本堂,並附有一個小修院。 Goole Map之耶路撒冷(Jerusalem)與Beit Sahur、牧羊人原野教堂(Shepherds’ Field Chapel)的相關位置 左方向北便一直引向拉丁教會的牧羊人廣場,它的圍牆在一個高地上可清楚地看見,往前取道右邊的平地,一樣是道路左邊,便可看到希臘教會的牧羊人廣場,二者距白冷城皆大約二公里。從白冷城前往牧羊人廣場,一路上經過的是富庶的麥田,人們稱這裡為「波阿次麥田」。這裡是舊約聖經《盧德傳》故事的發生地。 這個故事敘述約旦河東岸的摩阿布女子(外邦女子)盧德,如何成為達味的祖母,亦因此成為日後誕生的默西亞的祖先:在春天採收麥子的時節,白冷的富有莊田主人波阿次,遇見在他的麥田中撿拾麥穗的摩阿布女子盧德。盧德的婆母十分聰明的促成了一段新的愛情姻緣,使盧德成為波阿次的妻子。日後的達味、以及更晚的默西亞都出自這個家庭。《盧德傳》中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話,出自盧德的口,在西方世界的婚禮中常被人詠唱(盧一16~17): 你到那裏去,我也要到那裏去;你住在那裏,我也住在那裏; 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天主,就是我的天主; 你死在那裏,我也死在那裏,埋在那裏。 然而,事實上在聖經中這段話並非是新娘對其新婚丈夫說的話,而是年輕的摩阿布寡婦對其猶太婆母說的,表達永遠歸屬於這個家族的決心。 拉丁教會的牧羊人曠野 Talmulde的富庶麥田一直延伸到北方多岩石的山丘地上。1858年法國的駐軍將領Carlo Guarmani在一個小小牧羊圍場上,發現一個古老修道院的廢墟,因而展開考古挖掘的工作。可惜在19世紀時,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都不足,他在此挖出三個牧羊人的墓,並相信這就是主曆680年時來此朝聖的主教Arkulf所拜訪的墓。Carlo Guarmani因此宣稱找到了聖經中「牧羊人的曠野」。1889至1906年方濟會士成功的買下這個小山丘,並展開研究,但直到1951/52年才由方濟會士Virgilo Corbo神父有系統地展開挖掘及研究工作。 按Corbo 神父的意見,這個廢墟原是一座建於四世紀末或五世紀初修道院,在第六世紀時擴建為更大的修院,並且有些部分重建過,這座修院一直存在到主曆800年左右。人們所看見的房屋、尤其是洞穴,在當時主要是農業用途的。有一個小房間,曾是烤麵包的房間,人們在那裡面發現兩句祈禱呼求詞及加爾瓦略山的圖畫,可惜目前都已不存在。這座修院的小聖堂曾被建築過兩次,位於東北角的下層的平台上,由於地形特殊,難以接近,使人對其產生不少只能猜測而難以回答的疑問。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小山丘上,在耶穌誕生時代已有人居住,人們在這些洞穴中發現大黑落德時代之陶器,以及第一次猶太戰爭時三位羅馬總督的錢幣。 牧羊人原野聖堂(Shepherds’ Field Chapel,又稱向牧羊人報喜堂)外觀。正門上方佇立天使的銅像,聖堂的屋頂是圓頂的設計,宛若牧羊人所住的帳棚。 在此地上層最高處,方濟會士於1954年靠著加拿大的善心人士捐助建了一個聖堂:「向牧羊人報喜堂」。這是一個小巧、美麗的圓頂建築,由A. Barluzzi 所設計。祭台的簡樸圖畫表達出路加福音中聖誕故事的第二部分(路二8-20): 在那區有些牧人露宿,守夜看守羊群。有上主的一個天使站在他們身邊,上主的光耀環照著他們,他們便非常害怕。天使向他們說:「不要害怕!看,我給你們報告一個為全民族的大喜訊:今天在達味城中,為你們誕生了一位救世者,他是主默西亞。這是給你們的記號:你們將要看見一個嬰兒,裹著襁褓,躺在馬槽裏。」忽有一大隊天軍,同那天使一起讚頌天主說:「天主受享光榮於高天,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眾天使離開他們往天上去了以後,牧人們就彼此說:「我們且往白冷去,看看上主報告給我們所發生的事。」他們急忙去了,找到了瑪利亞和若瑟,並那躺在馬在槽中的嬰兒。他們看見以後,就把天使對他們論這小孩所說的事,傳揚開了,凡聽見的人都驚訝牧人向他們所說的事。瑪利亞卻把這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覆思想。牧人們為了他們所聽見和看見的一切,正如天使向他們說的一樣,就光榮讚美天主回去了。 牧羊人原野聖堂內的祭壇,有象徵加拿大的楓葉圖案。 聖堂的圓頂。圍著圓頂的詩句寫著:「Gloria in altissimis deo, et in terra pax hominibus bonae voluntatis.(天主受享光榮於高天,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 聖堂內的壁畫:天使向牧羊人報喜訊 聖堂內的壁畫:牧羊人朝拜誕生的耶穌 […]
白冷地區
白冷地區 黑落德堡 「黑落德堡」是建築鉅匠大黑落德(37- 4 BC)最宏偉的建築工程之一,這是猶大王大黑落德唯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建物,作為他的夏宮、軍事堡壘、誇耀其文治武功的紀念碑、王陵及地方首府。 這座巨大的複合式黑落德堡,位於耶路撒冷南方十五公里,白冷東南方五公里,鄰近通往死海的古道,建於主前23-20年間。整個建築區域分成兩個部分:建在山頂的上黑落德堡(上堡)包括皇宮及環狀的軍事碉堡,是人工開鑿的圓錐体;下黑落德堡(下堡)位於山腳,由許多的廳房組成,為接待王室成員及其貴賓之用,也是地方首府行政中心。 公路上遠眺黑落德堡(Herod’s Tomb) 大黑落德去世後,他的兒子Archelaus繼位為王(4BC-6AD)並繼承黑落德堡。在Archelaus被放逐之後,黑落德堡便落入羅馬行政長官手裡,直到AD66年,在反抗羅馬帝國的大暴動事件,才被猶太反抗軍奪回。奮銳黨人(Zealot)在此固守了四年,建了一座猶太會堂及一些洗禮池(ritual baths),後來被羅馬人擊退,此地因而被廢棄多年。AD132年黑落德堡被Bar Kochba領導的猶太反抗軍重新佔據,但三年後(AD135)猶太暴動終被羅馬軍隊徹底鎮壓。黑落德堡因此再度遭致廢棄,長達數百年之久,直到五~七世紀時。當時為數眾多的拜占庭人 ─ 大概是僧侶團體 ─ 在這廢墟中生活,並興建了四座教堂。當阿拉伯人在七世紀征服巴勒斯坦地區時,黑落德堡再次被棄置成為不毛之地,直到近數十年才有貝都因人(Bedouins)在此落居。 透過猶太歷史學者Josephus Flavius鉅細靡遺的描繪,黑落德堡喚起十八、十九世紀的學者極大的興致,但直到1962年學者們才首次對「上堡」進行考古挖掘,而對下堡的挖掘更晚至1972年才開始。「上堡」的考古挖掘在方濟會耶路撒冷聖地監護的贊助下,於1962-1967年間由方濟會士Vigelio Corbo神父領導完成。下堡的開挖則於1972年開始,由希伯萊大學的Ehud Nezer主導。 最近,在上堡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Bar Kochba時期的突擊系統,包括貯水池、坑道及有利於襲擊的匿身間隙。這一切都展現出城堡設計者的巧思。 上堡是一座四面被四個圓形守望塔環繞著的圓型建築,這樣的環狀設計在古代建築上極為罕見。下堡是以巨大羅馬圓柱所環繞的庭院,中間有個供游泳、划船和貯水用的大水池(70 x 45公尺)。庭院四周是各王宮廳房。這些廳房的南邊是一矩型建物的殘垣斷壁,原是僕役們的住所。王宮腳下有一條長350公尺的道路,考古學者根據Josephus的描述,認為這是為黑落德王葬禮遊行所修築的。在道路的西側,中間庭院的正下方,是其它結構的廢墟,其中的「紀念館」可能連結著大黑落德王的陵寢,但正確位置尚未尋獲。 黑落德堡說明圖 圖示: 建築的圓形外環結構 東方圓形守望塔 三個半圓形守望塔 主要道路 入口廳堂 波斯似廣場 猶太抗暴時的會堂 生活區域 羅馬澡堂 拜占庭時代聖堂 人工山 蓄水系統 黑落德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