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城耶路撒冷 十字苦路 十字苦路(Via Dolorosa)的路線圖 從方濟會「鞭刑會院」(聖經學院所在地)出來,對面有一個左轉的斜坡,沿此路而上,步行約三十公尺之後,可到達一座伊斯蘭教小學。這個學校佔據了羅馬帝國執政時的安多尼堡的另一半,由此學校向右看,即是向南看,整個耶京聖殿廣場清楚地出現在眼前,因為居高臨下,所以聖殿廣場可以一覽無遺。這也正是當時修建安多尼堡的主要目的:就近監視前來聖殿朝拜的猶太群眾,以防止發生暴亂。耶穌當年被比拉多判刑並鞭打之後,已是精疲力竭、血脈流空,仍要親自背負著刑架,前往受釘的「哥耳哥達」。這一段路程被基督徒稱為「苦路」,而苦路開端的地方,就是這座伊斯蘭學校。每逢星期五下午三點鐘,居於耶京的方濟會士都率領當地基督徒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舉行苦路善工,從這裏開始沿著耶穌走過的苦路,朝拜與苦路有密切關係的十四個地方,數百年來從未間斷。 除非能大事挖掘考察,今日已不可能找出耶穌真正走過的苦路,但我們仍能找出個差不多的路線來,跟隨耶穌參拜祂走過的苦路。毫無疑問的,第一處應是比拉多衙門,這裡很可能就是當年距離聖殿很近的安多尼堡。每逢重大節日,羅馬總督都必定由凱撒勒雅上到耶京坐鎮維持治安,都是住在緊鄰聖殿西北方的安多尼堡。這裡目前是間伊斯蘭小學,也是公拜苦路的起點。 十字苦路(Via Dolorosa)的路標,下方為猶太麵包。 苦路並非方濟會士所發明,而是來自更古老的傳統。初期基督徒作品(偽經)記載,聖母多次親自走了苦路以紀念自己的聖子耶穌;第四世紀的朝聖人士厄革黎雅女士,也報導自己曾在星期五親自參加過拜苦路的善功。方濟會士承繼了這些古老傳統,使之流傳至今。 第一處:耶穌被判死刑 雖然「耶穌被判死刑」與「開始背負十字架」(第二處)應該是同樣的地方,也就是目前在方濟會「鞭刑會院」中的那個以大石鋪地的「判刑小堂」。但是為方便禮儀進行,自古以來便將第一處移到目前伊斯蘭小學內舉行。 苦路第一處 第二處:耶穌背負十字架 從伊斯蘭小學出來,由原路沿斜坡而下,就到達「判刑小堂」的外牆,牆壁上有第二處的標記。耶穌被判刑後,士兵立即將一個木質的刑架放在耶穌肩上,叫祂背刑具前往刑場(若一九17)。這是當時行刑的慣例,犯人被迫自背刑具。 從此處前走幾步,抬頭可以見到一個用石頭修建的拱門,是AD135年阿得黎雅諾皇帝的工程。現今被稱為「看,這個人」(Ecce Homo)拱門。 苦路第二處 苦路第二處所在是方濟會鞭笞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 鞭笞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內部 第三處:第一次跌倒 自第二處開始,街道向提洛培雍谷下降,在向左轉的轉角處,就紀念苦路第三處的小堂。福音並沒有記載耶穌跌倒在地的事,但是自古以來信友們便確信,耶穌曾經數次跌倒,這一點不足為奇。因為耶穌受刑後早已衰弱無力,加上十字架的重量,更有地勢的斜坡。此外,後來士兵們強迫西滿幫助背十字架的記載,也間接證明此情形。 苦路第三處 苦路第三處所在的亞美尼亞天主教堂 第四處:遇見聖母 在第三處的隔壁,有屬阿美尼亞天主教會的總堂,就是第四處所在地。這個聖堂稱為「驚恐聖母堂」,堂中有兩個鑲嵌的腳印,相傳是當時母子相遇時,聖母所站的地方。此時耶穌已是血跡斑斑、體無完膚、面無人色;人人都可想像聖母心中的悲苦程度。 苦路第四處 苦路第四處門上的石雕 苦路第三處和第四處就在隔壁 第五處:基肋乃人西滿幫助背十字架 離開第四處前行不遠,向右轉後左手邊有一間屬方濟會的小聖堂,就是第五處的所在地。道路自此處開始往上走,對一個身受重刑的人而言,這個上坡路非常危險,因為隨時可能因體力不支而喪命。行刑的羅馬士兵注意到這情況,所以強迫一個名叫西滿的基肋乃人,來幫助耶穌背負十字架,以免祂半途而死,使執行的士兵不能達成任務(谷一五21)。 苦路第五處 苦路第五處的一塊相傳是耶穌手烙印的石頭 第六處:維羅尼加聖婦 從第五處前行約八十步左右,就在上坡斜路的中段,左邊有一個小聖堂,就是苦路的第六處。耶穌雖然已不再肩負刑架,而是跟在西滿的後面蹣跚前行,但是由於先前受到嚴刑拷打,更因為茨冠刺傷頭部,鮮血沿面下流,身體由上到下已變成「血人」。一位善心婦女大受感動,居然不顧士兵的阻撓、人們的譏笑,毅然挺身而出,送上手帕擦拭耶穌顏面。耶穌為報答這位婦女的好心,將自己的聖容印在帕上,還給這位熱心的善婦。這座小堂目前有耶穌小姐妹會的修女照顧管理。 苦路第六處 苦路第六處所在的主容堂(The Holy Face Chapel)。相傳為主拭面的婦女名為Veronica,Vera為拉丁文true的意思,Icon為希臘文Image的意思,合在一起即為True Image of Jesus。 第七處:再次跌倒 沿路繼續往上走,不久就便遇到一條南北向、橫貫耶京舊城主要商店的街道,路口處就是苦路第七處。因為苦路自第五處開始便不斷上升,對於已是奄奄一息的耶穌來說,這段路程備極艱苦。可以想見耶穌步履維艱,因氣力放空而再次跌倒在地。 […]
聖城耶路撒冷
聖城耶路撒冷 看!這個人!修女院 看!這個人!修女院(Ecce Homo) Ratisbonne神父在1857年興建一所學校時發現了這些教會承認的遺址,此地寧靜的氣氛提供虔誠的信友們絕佳的祈禱和默想場所。 在「熙雍修女Ecce Homo會院」所在位置的四周留有許多羅馬時代的重要遺蹟。從十字軍時代起,教會就以形成以此地為「耶穌受難苦路」(Via Dolorosa)開始之地的傳統。在這裡我們不禁想起基督受到羅馬兵士的迫害,和比拉多的審判。「Ecce Homo」指的是若十九5的記載:「耶穌頭戴茨冠,身披紫紅袍出來,比拉多對他們說:『看!這個人!(Ecce Homo)』」 此地有一些以色列國內保存得最好的歷史古蹟,其中包括: 被稱為Struthion Pool的貯水池(Struthion是希臘字:「麻雀」) 有「遊戲」痕跡的鋪道 拱門 當代的考古研究證實,這個修院就在耶穌時代的「安多尼亞堡」(the Antonia Fortress)的正北方,是大黑落德王於30BC建於一座岩石的平台之上。城堡四周圍以壕溝防禦來自北方的攻擊,同時也便於羅馬軍隊管理控制聖殿區域。(參閱:Flavius Josephus:猶太戰爭) 看!這個人!修女院(Ecce Homo)所在處的貯水池(The Struthion Pool) 看!這個人!修女院(Ecce Homo)所在處有「遊戲」痕跡的鋪道 看!這個人!修女院(Ecce Homo)所在處羅馬士兵玩的遊戲的解說板 位於耶路撒冷Via Dolorosa街上的Ecce Homo Arch(拱門) 貯水池(The Struthion Pool;參閱附圖:no.3) 主前二世紀Hasmonean時代挖掘了一條引水道 (6),供應水到聖殿山的貯水池。當大黑落德王在「安多尼亞堡」四周興建護城河(moat)時,摧毀了部份的舊有渠道,同時在護城河內挖鑿了一個水庫(the Struthion Pool),供應「安多尼亞堡」及其四周的用水。第二世紀時羅馬皇帝Hadrian將這個原本是露天蓄水池加上頂蓋,而變成一個封閉的蓄水池(Cistern)。而熙雍修女的Ecce Homo修院的一大部份就是建在貯水池的遺址上。 羅馬鋪道(The Roman pavement;no. 10) AD70年,耶路撒冷毀於羅馬將軍皇帝(Titus)。AD135年,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為了消滅基督信仰,而將耶路撒冷改建為一個供奉羅馬神明的新城市,並命名為Aelia Capitolina。這裡所看見的羅馬鋪道就是當年哈德連皇帝鋪於蓄水池之頂蓋上的石頭路面,作為當時新城市的廣場和市集。當時鋪在路面的巨石就是取自AD70年被摧毀的「安多尼亞堡」庭院的石頭。 哈德良皇帝同時又在廣場豎起有著三個出入口的拱門,中間最大的一個就是知名的 “Ecce Homo Arch” (no. […]
聖城耶路撒冷 貝特匝達 貝特匝達(Bethesda)水池遺跡 貝特匝達[1] 從現存的兩個池子看來,在極早的時代,蓄水池就已在這山谷中了。一個簡單的壩即可將流經山谷中的雨水收容而形成一個天然水池。之後,這水池就靠一個6公尺寬的壩,變成一個40公尺x 50公尺的人工蓄水池了。 水是藉一敞開的渠道引入聖殿的。舊約列下十八17及依七3所提及的「上池」大概就是指這個水池。 大概在耶穌前第三世紀末大司祭西滿(Simon)時期(德五十3),人們在此建造了第二個池子。因為它位於壩的南邊,原來敞開的渠道就必須要加蓋而變成地下水道了。 150 BC至AD 70年間,在水池的東邊發展成為一個知名的治療中心,一個蓄水池,以及一些浴場和山洞便被安排於醫療或宗教用途。 最大的水池變成了蓄水池(1) 而小的水道 (2) 則將水引入大浴場 (3) 在大浴場內,一大群有病的人(被聖殿阻絕的人)正等待著被治癒。這裡就是若望福音第五章所提到的「靠近羊門的地方」,福音記載耶穌在此遇見了一個癱子並治癒了他。(數字對照請見下圖) 第一世紀時,由於人們在更靠近聖殿的地方建了一個較大的水池「Birket Israel」[2],貝特匝達水池因此而被停用。AD44年,黑落德阿格黎帕為了防止水向低地流,在耶路撒冷北邊興建一道新的城牆。在羅馬人填滿池子前,先建了一個蓄水池 (4)。 AD 200到400年間,也就是在耶路撒冷被羅馬皇帝易名為Aelia Capitolina的時期,一些精緻的樓房被建於此處:一所獻給Asclepius[3]或Serapis[4]的神殿 (5),一些高挑的房間建在某些浴池的前方 (6),一些馬賽克地面、壁畫、還願的獻祭品及錢幣均可回溯到這個時期。 當Juvenal為耶路撒冷的主教時(422-458),建了一所巨大的拜占庭式聖殿(45公尺 x 18公尺),它的中殿就建在舊的渠道及水池上,並由七個拱門支撐著。它的唱詩班的席位掩蓋並遮掩了治療的地方。今日仍能看到它的半圓室(Apses)、四根柱子的基座及殉道聖者教堂(martyrion)的馬賽克(7)。這座教堂是獻給「羊池的聖母」(St. Mary of Probatic),一方面紀念耶穌在此所顯的奇蹟,同時也紀念另一個傳統:此一地區是聖母的誕生地。 貝特匝達(Bethesda)水池解說圖 貝特匝達(Bethesda)水池解說圖 聖安納堂 這座拜占庭式大教堂於614年被波斯人破壞,部份教堂被火燒毀。查理曼大帝時,隱修士Modestus[5]修復此教堂,許多教士及修女湧入使聖堂再現榮景。 1010年,教堂再度被毀,很可能是伊斯蘭法蒂瑪王朝第六位哈里發哈吉姆(Caliph Hakim)所為。1099年十字軍來此時,只發現一些斷垣殘壁,他們在此修建了一座小修道院紀念耶穌在此所行的奇蹟。 1130年左右,一座獻給瑪利亞的母親聖安納(St. Anne)大型羅馬式的教堂,建築在紀念童貞聖母出生地的岩洞上面,被用作本篤會修女會院的小聖堂。 聖亞納堂(Basilique Saint Anne)外觀 1192年,蘇丹王Salah-ed-Din重新佔領耶路撒冷,將聖安納堂轉變為「可蘭經」的學校。土耳其人征服耶路撒冷時,有一段時期根本忽略了聖安納堂。不過,仍有許多朝聖者繼續小心地來朝拜此神聖的地下小堂。 奧圖曼土耳其人將此損毀的教堂送給了法國,以感激法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援助。建築師Mauss將其修復並做了第一次的考古挖掘研究。1878年,此一聖地被託付給Lavigerie樞機[6],以及他的非洲傳教士們。在訓練Melkite教士同時,他們繼續考古挖掘的研究工作,並掘出了渠道堤防及一些水池。 耶路撒冷道明會的聖經學院神父們使拜占庭大教堂的遺跡及治療的浴池重見光明。 貝特匝達的福音現場邀請我們花點時間來默想及祈禱。每一個人都面對耶穌提出的問題:「你願意痊癒嗎?」對所有經歷病痛、疲乏、恐懼及悔恨的人,祂仍然會說:「起來,拿起你的蓆,行走吧!」因為,祂是為病人及罪人而來,祂要求我們接近我們天上真正的父親,並因此經歷新的滿全和平安,恢復我們作為天主子女的尊嚴。 聖安納大教堂以其樸素的線條及特殊的回聲出名。朝聖者可在這裡唱歌,也可做個人的祈禱,參與彌撒或與神父講話。 地窖聖堂是特別奉獻紀念聖母誕生,這裡供奉著至聖聖體。大約超過七個世紀的時間,教友們一代傳一代,在極度困難的環境下來此朝聖,向耶穌的母親瑪利亞陳述其需要及懇求。 在此地考古挖掘出的願獻禮品被保存展示在此地的小博物館中,小型的朝聖團體可以提出申請而參觀這些寶貴的物品。 聖亞納堂(Basiliq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