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城耶路撒冷 十字苦路 十字苦路(Via Dolorosa)的路線圖 從方濟會「鞭刑會院」(聖經學院所在地)出來,對面有一個左轉的斜坡,沿此路而上,步行約三十公尺之後,可到達一座伊斯蘭教小學。這個學校佔據了羅馬帝國執政時的安多尼堡的另一半,由此學校向右看,即是向南看,整個耶京聖殿廣場清楚地出現在眼前,因為居高臨下,所以聖殿廣場可以一覽無遺。這也正是當時修建安多尼堡的主要目的:就近監視前來聖殿朝拜的猶太群眾,以防止發生暴亂。耶穌當年被比拉多判刑並鞭打之後,已是精疲力竭、血脈流空,仍要親自背負著刑架,前往受釘的「哥耳哥達」。這一段路程被基督徒稱為「苦路」,而苦路開端的地方,就是這座伊斯蘭學校。每逢星期五下午三點鐘,居於耶京的方濟會士都率領當地基督徒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舉行苦路善工,從這裏開始沿著耶穌走過的苦路,朝拜與苦路有密切關係的十四個地方,數百年來從未間斷。 除非能大事挖掘考察,今日已不可能找出耶穌真正走過的苦路,但我們仍能找出個差不多的路線來,跟隨耶穌參拜祂走過的苦路。毫無疑問的,第一處應是比拉多衙門,這裡很可能就是當年距離聖殿很近的安多尼堡。每逢重大節日,羅馬總督都必定由凱撒勒雅上到耶京坐鎮維持治安,都是住在緊鄰聖殿西北方的安多尼堡。這裡目前是間伊斯蘭小學,也是公拜苦路的起點。 十字苦路(Via Dolorosa)的路標,下方為猶太麵包。 苦路並非方濟會士所發明,而是來自更古老的傳統。初期基督徒作品(偽經)記載,聖母多次親自走了苦路以紀念自己的聖子耶穌;第四世紀的朝聖人士厄革黎雅女士,也報導自己曾在星期五親自參加過拜苦路的善功。方濟會士承繼了這些古老傳統,使之流傳至今。 第一處:耶穌被判死刑 雖然「耶穌被判死刑」與「開始背負十字架」(第二處)應該是同樣的地方,也就是目前在方濟會「鞭刑會院」中的那個以大石鋪地的「判刑小堂」。但是為方便禮儀進行,自古以來便將第一處移到目前伊斯蘭小學內舉行。 苦路第一處 第二處:耶穌背負十字架 從伊斯蘭小學出來,由原路沿斜坡而下,就到達「判刑小堂」的外牆,牆壁上有第二處的標記。耶穌被判刑後,士兵立即將一個木質的刑架放在耶穌肩上,叫祂背刑具前往刑場(若一九17)。這是當時行刑的慣例,犯人被迫自背刑具。 從此處前走幾步,抬頭可以見到一個用石頭修建的拱門,是AD135年阿得黎雅諾皇帝的工程。現今被稱為「看,這個人」(Ecce Homo)拱門。 苦路第二處 苦路第二處所在是方濟會鞭笞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 鞭笞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內部 第三處:第一次跌倒 自第二處開始,街道向提洛培雍谷下降,在向左轉的轉角處,就紀念苦路第三處的小堂。福音並沒有記載耶穌跌倒在地的事,但是自古以來信友們便確信,耶穌曾經數次跌倒,這一點不足為奇。因為耶穌受刑後早已衰弱無力,加上十字架的重量,更有地勢的斜坡。此外,後來士兵們強迫西滿幫助背十字架的記載,也間接證明此情形。 苦路第三處 苦路第三處所在的亞美尼亞天主教堂 第四處:遇見聖母 在第三處的隔壁,有屬阿美尼亞天主教會的總堂,就是第四處所在地。這個聖堂稱為「驚恐聖母堂」,堂中有兩個鑲嵌的腳印,相傳是當時母子相遇時,聖母所站的地方。此時耶穌已是血跡斑斑、體無完膚、面無人色;人人都可想像聖母心中的悲苦程度。 苦路第四處 苦路第四處門上的石雕 苦路第三處和第四處就在隔壁 第五處:基肋乃人西滿幫助背十字架 離開第四處前行不遠,向右轉後左手邊有一間屬方濟會的小聖堂,就是第五處的所在地。道路自此處開始往上走,對一個身受重刑的人而言,這個上坡路非常危險,因為隨時可能因體力不支而喪命。行刑的羅馬士兵注意到這情況,所以強迫一個名叫西滿的基肋乃人,來幫助耶穌背負十字架,以免祂半途而死,使執行的士兵不能達成任務(谷一五21)。 苦路第五處 苦路第五處的一塊相傳是耶穌手烙印的石頭 第六處:維羅尼加聖婦 從第五處前行約八十步左右,就在上坡斜路的中段,左邊有一個小聖堂,就是苦路的第六處。耶穌雖然已不再肩負刑架,而是跟在西滿的後面蹣跚前行,但是由於先前受到嚴刑拷打,更因為茨冠刺傷頭部,鮮血沿面下流,身體由上到下已變成「血人」。一位善心婦女大受感動,居然不顧士兵的阻撓、人們的譏笑,毅然挺身而出,送上手帕擦拭耶穌顏面。耶穌為報答這位婦女的好心,將自己的聖容印在帕上,還給這位熱心的善婦。這座小堂目前有耶穌小姐妹會的修女照顧管理。 苦路第六處 苦路第六處所在的主容堂(The Holy Face Chapel)。相傳為主拭面的婦女名為Veronica,Vera為拉丁文true的意思,Icon為希臘文Image的意思,合在一起即為True Image of Jesus。 第七處:再次跌倒 沿路繼續往上走,不久就便遇到一條南北向、橫貫耶京舊城主要商店的街道,路口處就是苦路第七處。因為苦路自第五處開始便不斷上升,對於已是奄奄一息的耶穌來說,這段路程備極艱苦。可以想見耶穌步履維艱,因氣力放空而再次跌倒在地。 […]